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名师导航9寡人之于国也-新人教版必修3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4KB
约5页
文档ID:232698635
高中语文-名师导航9寡人之于国也-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1/5

9 寡人之于国也名师导航内容感知 本文通过记叙孟子和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问题的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孟子应梁惠王之邀宣讲治国之道,梁惠王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为国尽心,可是“民不加多〞的困惑在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时,孟子“欲擒故纵〞,用战争中逃跑了“五十步〞而笑“百步〞的比喻论证启发梁惠王,向他说明“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并没有质的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接下来,孟子便从正面阐释他的治国之道,陈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 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加之孟子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使得文章浑然一体,气势恢弘 文章彰显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显示出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剖析:于,对于焉、耳、矣,句末助词 〔梁惠王〕刚见孟子,便直言:我对于治理国家,很尽心竭力了吧从而引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尽心〞之举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劳力缺乏,是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人力资源,成了每一个诸侯国的立国之本;争夺人力,成了每一个诸侯国的当务之急因此,梁惠王在迫不及待地问人口问题之前,首先陈述政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了语气口诵心惟,梁惠王的那种自矜的口吻,自诩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态,如在目前 2.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剖析:凶,谷物收成不好,此指荒年、歉收之年河,古多特指黄河;河内、河东,便指黄河以北、黄河以东的地方 这便是梁惠王“尽心〞举措: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采取同样的做法 这句话当是梁惠王尽心治国的自我表白在梁惠王看来,拆东墙,补西墙,这种“查漏补缺〞式的救灾措施,处处都是为百姓着想的自己这样做,对百姓已经够尽心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惠王并不是从根本上来解决百姓疾苦的,这样的“尽心〞也只是简单之举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剖析: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各诸侯国都希望人口增多,因此,梁惠王很快便把话题转到了人口上面。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持政务,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是冷兵器时代,想问鼎天下,人口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砝码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他将自己的做法与邻国君主比较,认为自己比邻国的政治好多了,可是依然“民不加多〞 这里,梁惠王将“邻国之政〞与“寡人之用心〞比照,将“邻国之民〞与“寡人之民〞比照比照中可见梁惠王的自矜与困惑之深,可见梁惠王想知道“民不加多〞原因的迫切心情以及追求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政治雄心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剖析: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时,季节数罟,很细密的网洿池,指池塘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吃不完不用细密的渔网到池塘里捕鱼,那鱼鳖水产就会吃不完砍伐林木按照一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之不尽 孟子以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开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又连用三个“不可胜……也〞的句式指出采取这种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这便初步点明了使民加多的途径这对于一个希望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君主来说,一定是有着很大诱惑力的 5.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剖析: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王道,指儒家的政治思想,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了,木材用不尽了,这样,便可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遗憾了,王道也就真正开始了 孟子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作前三组排比句的小结,又以此结论为前提推出下一结论——“王道之始也〞这里,孟子说明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合理开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重要措施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剖析:树,种植,动词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动词帛,丝织品鸡豚狗彘之畜,鸡、狗、猪的畜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无,通“毋〞 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

鸡、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百亩的农田能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 如何“养民〞,孟子用三组排比句更进一步提出了开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从种植、养殖谈到农业生产,与前文所说相比,显然是更进了一步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剖析:谨,谨慎,这里有使动意味,使……严谨庠序,古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指两个方面,“孝〞即尊敬父母,“悌〞即敬重兄长颁白者,“颁〞同“斑〞,头发花白的人负戴,指背负重物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东西了 “衣食足,知荣辱;仓廪实,知礼节〞“富而后教〞,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与上面合成四组排比句,将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剖析:黎民,百姓王,读wnɡ,动词,为王,称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按今天的语序为“未有之也〞,还不曾有过这种事情 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这里说“王道之成〞,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照应,使孟子的“王道〞思想表现得更为深刻透彻了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那么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剖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读“s〞,吃,动词后一个“食〞,读“sh〞,食物,名词检,约束发,指翻开粮仓,赈济百姓是何异于,这同……有什么区别 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这里,孟子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做法,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同时,这一局部与文章开头也形成了照应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两个画面形成鲜明比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接着作者运用比喻驳斥了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将“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生动而又深刻地说明危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剖析:罪,归罪,责备,动词岁,年成至,到,归顺 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到您这里来了 以此收束议论,可谓言简意赅民有不幸,不归罪于年成,而要自我反省,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这样,才能使百姓归附 文句与开篇所言凶年采取“移民移粟〞的措施形成了照应,也是对开篇梁惠王“寡人之民不加多〞一问的明确答复 二、重点语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剖析:对于梁惠王迫不及待提出的“民不加多〞问题,孟子考虑到梁惠王的孤傲心理,没有直接批评其错误做法,没有直接予以剖析原因,而是“欲擒故纵〞,“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孟子以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予以启发,使对方容易接受先总提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认自己论点的话:“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于是孟子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突然转入正题,既直接答复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这里也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语段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显得具体而形象欲擒故纵〞“引人入彀〞的论辩手法,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观点从简短的语句中,表达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审美鉴赏让人心悦诚服的论辩 孟子不仅是位儒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气势充分而又委婉动听,善于在谦和逊让中蓄势,在生动譬喻中设圈套进步的思想主张加上无与伦比的语言艺术,使他在论辩中无往而不胜,而且令对手心悦诚服。

寡人之于国也?是他的语言艺术的一个范例 严密的逻辑力量正面陈述“仁政〞主张时,孟子先说明“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进而又用“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来说明施政的进一步要求,先养后教,既让人民无冻饿之苦,又在生活安定的根底上施以教化从“王道之始〞说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全段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产生了“沛然莫之能御〞的力量文章三局部的末尾,依次是“寡人之民不加多〞,“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局部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表达了各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全文各局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功地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深奥、干巴巴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于文学情趣,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如孟子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所谓“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不爱人民,只是程度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又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