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间接上市备忘录中国企业海外间接上市备忘录 作者: 赵焕焱 | 2005 年 05 月 19 日 08 时 02 分 | 【内容提要】2005 年 1 月 24 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在注册境外企业、资本注入、并购境内资产这几个主要环节都有一些新的规定, 从而在中国企业海外间接上市乐章上出现了休止符号并转入了慢板 20 世纪 80 年代末,越秀集团、粤海集团在香港间接上市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信收购泰富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 1985 年;1986 年上市;1986 年 2 月,向中信香港定向发行 2.7 亿股新股,从而使中信香港持有泰富 64.7%的股权, , 泰富成为中信的子公司, 初步完成了借壳的过程 1990 年起,中信香港将属下的工业大厦、货仓、港龙航空股权、国泰航空股权及澳门电讯股权等资产不断地注入中信泰富,中信泰富跳跃性地实现资产扩张和实力壮大1991 年该股票正式更名“中信泰富” ,完成上市步骤 1992 年起,中国公司开始在美国上市这一阶段包含了两类企业,直接上市与间接上市并存:一类是在香港上市的国企 H 股以美国存托凭证方式(ADR)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如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鞍山钢铁等 8 家公司,另一类为外资或中资的公司以红筹方式上市,如华晨金杯汽车、中国中策轮胎和正大易初摩托,以制造业为主,华晨金杯汽车在上市后的一个多月内,股价从发行价的 16 美元上涨至 33 美元,成为第一波中国热。
1992 年 7 月至 1993 年底, 被中资收购或参股成为主要股东持股 10%以上的香港上市公司有 28 家,占 1993 年底香港全部上市公司 477 家的 5.9%红筹股概念初步形成 1993 年,中远投资在新加坡上市 1996 至 1997 年,深业控股、越秀交通、中国电信陆续上市,红筹股开始被市场热炒注资重组概念,红筹股板块正式确立 1997 年 4 月,恒生指数服务公司着手编制恒生红筹股指数 1997 年 6 月 20 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管理的通知》(简称“九七红筹指引”) 1997 年上半年,中资股迎来第二次上市高潮主要是一批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同时,在美国以 ADR 方式上市或在 OTC 市场挂牌交易,包括华能电力国际、中国东航、南方航空、大唐发电等 H 股,也包括北京控股、上海实业等红筹股 1999 年开始,一些民营企业开始采取红筹方式“绕道”上市裕兴事件中,中国证监会对这一上市方案作出明确表态: “鼓励直接上市,不提倡间接上市,更反对绕道行为” 针对“裕兴事件”和类似方式境外上市的情况,中国证监会希望把境内民营企业通过重组后在境外上市的行为纳入正常的监管范围, 但因上市主体非境内企业,证监会认为用批准这样的字眼不太妥当,因此“无异议函”应运而生。
1999 年 7 月 14 日,证监会发出《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 ,条件的规定为:(1)符合我国有关境外上市的法律、法规和规则;(2)筹资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及国家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规定;(3)净资产不少于 4 亿元人民币, 过去一年税后利润不少于 6000 万人民币, 并有增长潜力,按合理预期市盈率计算,筹资额不少于 5000 万美元(俗称“456”要求);(4)具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有较稳定的高级管理层及较高的管理水平;(5)上市后分红派息有可靠的外汇来源,符合国家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6)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1999 年,中华网和三大门户网站在美上市 2000 年 6 月 9 日,中国证监会对境内各律师事务所发出了《关于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 (证监发行字 2000 [72]号)简称证监会“72 号文” ,对于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合法性进一步作出规定这一通知成为境内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境外上市必须遵循的条例 2000 年后,红筹股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当年红筹上市 12 家,筹资 3539 亿港元,占当年香港主板和创业板筹资总额的 77%。
2002 年 6 月,三家外资机构摩根、鼎辉、和英联(MS Dairy、CDH 和 CIC)分别出资 1733.2705 万美元、550 万美元、314.1007 万美元对蒙牛作出 2597 万美元首轮投资,投向开曼,买下了开曼公司 90.6%的 B 类股票双方规定 1 股 A 类股票有 10 票投票权,B 类股票只有 1 票以后开曼公司拿募来的这 2597.37 万美元认购了毛里求斯公司全部股份, 毛里求斯公司再拿这笔钱从蒙牛股东那里收购了国内蒙牛 66.7%的股权,初步完成了股权架构的调整,以后在香港上市的主体就是就是开曼公司开曼公司和毛里求斯公司在初设立的时候是没有资金的 2003 年 1 月,外经贸部公布《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 2003 年 4 月 1 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及改变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通知》 已取消中国律师出具的关于涉及境内权益的境外公司在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的法律意见书审阅(也称“无异议函”) 2003 年 10 月,摩根、鼎辉、和英联对蒙牛作出 3523 万美元的次轮投资,共出资 6120 万美元, 折合港币约 4.77 亿元, 蒙牛上市已先为他们套回 3.525 亿港元,余下的 1.245 亿港元投资,换来当时市值 3.88 亿港元的蒙牛股票。
2003 年 11 月 20 日,中国证监会《关于废止部分证券期货规章的通知(第四批)》(证监法律字 2003 15 号)废止了证监会“72 号文” 至此, “无异议函时代”宣告终结这大大促进了境内企业采用“红筹模式”海外上市的进程 2003 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迎来一个新的高峰,IPO 的数量为 48 家,筹资金额约 70 亿美元 2003、2004 年,每年有 12 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加上 7 家中国大陆相关公司,形成 47 家中国概念板快,被称为“龙筹股” 2004 年,Tom 、掌上灵通、盛大娱乐等在美上市 2004 年,中国企业海外 IPO 的数量为 84 家,筹资 111.51 亿美元2003、2004两年中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占到目前海外上市总量的 79%, 而其中绝大多数都采用间接上市的红筹模式 2004 年深沪两市发行的 98 只新股共筹资 353.46 亿人民币,约 42.7 亿美圆,不足同期海外上市筹资额的 40%红筹股的名单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新浪、搜狐、网易、盛大、中国网通、华润、中信、中远、光大、粤海、招商局、越秀、中国粮油国际、中航油、联想等 2004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颁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 ,规定“境内投资主体及其通过在境外控股的企业或机构,在境外进行的投资(含新建、购并、参股、增资、再投资)项目的核准,与外商购并境内企业等各类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均需要按不同资金规模上报国家及地方发改委。
”根据这些新规定,首先,以个人名义在境外设立公司要到外管局审批;其次,以境外公司并购境内资产,要经过商务部、发改委与外管总局的三道审批 2005 年 1 月 24 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关于完善外资并购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在注册境外企业、资本注入、并购境内资产这几个主要环节都有一些新的规定, 从而在中国企业海外间接上市乐章上出现了休止符号并转入了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