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主要包括老年人社会福利、儿童社会福利、残疾人社会福利等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福利模式,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一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一)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的历程1.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仅有一些社会福利设施和措施,如以一般社会成员为实施对象的公办教育和公共娱乐福利设施,以及针对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特殊对象实施的社会福利措施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福利制度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决定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当时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提供基本保障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或资方负责1953年财政部、人事部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等,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初步建立起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社会福利制度。
在农村,我国建立了“五保”制度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生养死葬都有依靠文件规定的保吃、保穿、保烧(供暖燃料),年幼的保证受到教育和年老的保证死后安葬,简称为“五保”农村“五保”制度的建立,依托国家救助和集体经济,使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在制度上得到了社会福利保证,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一个亮点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据民政部门的统计,1959年民政部门管理的福利院收养了64454位孤老、27964位孤儿和14627位“三无”精神病患者在农村,按照1960年4月第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1956~197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三十条确立的对农村中的孤老残幼实行“五保”的制度,许多地区建立了养老院,收养农村中的孤寡老人民政福利制度的实施使那些社会上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有了保障,显示出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社会稳定。
同时,在计划经济时期“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和分配制度下,城镇职工所享受到的无所不包的福利待遇,不仅填补了职工由于低收入而造成的生活上的亏空,改善和提高了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且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当家做主的满足和自豪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福利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日益暴露出一系列不适应新社会环境的弊端一是国有企业向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转变,与所有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如果不进行社会福利改革,国有企业将难以与新生企业公平竞争,并面临破产风险如果国有企业破产,所属职工及其家庭将失去所有福利待遇,生活会立即遇到极大困难二是在计划经济福利制度下,职工福利待遇将与所在企业联为一体,不同企业或单位福利待遇差异很大福利待遇成为社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障碍,不利于市场经济所需的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三是计划经济下的福利待遇基本是平均分配,很难发挥激励功能,并且容易助长人们的懒惰和依赖心理,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四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结构多元化,农村人口流入城镇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就业,但很少能享受到同样的社会福利待遇如果不对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福利待遇的不平等将拉大城乡差距,并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传统福利制度如果不改革,将直接对企业发展和民众生活,最终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酿成社会不稳定因此,改革传统福利制度势在必行1983年,民政部门开始酝酿城市社会福利事业改革,提出了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举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思路1984年召开的漳州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主张社会福利事业应从单一、封闭、由国家包办的体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举办的体制,面向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1993年,民政部发布《国家级福利院评定标准》和《社会福利企业规划》同年,民政部等14个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1994年12月,民政部发布了《中国福利彩票管理办法》1997年4月,民政部与国家计委联合发布《民政事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残疾人可以由过去单一的在福利企业就业改变为在福利企业就业或分散就业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了《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从这些法规可以看出,无论是社会福利院和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福利资金的筹集,还是残疾人就业、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等,我国社会福利事业逐步从政府举办转向政府和社会共同举办,并根据群众的福利需求设立福利项目。
例如将原来单一的以集中收养孤寡老人的养老院,按照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立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家政服务等福利项目,并面向所有有福利需求的老年人民政福利的社会化不仅使民政福利走出封闭状态,而且提高了民政福利机构的效率与此同时,社会办的福利机构也在迅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由社区举办的敬老院迅速增加,到1996年,我国城乡各种社会福利院和在院收养人员都比1978年增加了3倍以上尤其是社会办的社会福利企业,其发展势头甚至超过了官办福利企业有数字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末,官办福利企业占福利企业总数的比例从65%下降到14%,社会办的福利企业从35%上升到86%,在社会办的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人数占到福利企业就业残疾人总数的84%108210613.21世纪以来社会福利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有力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国家计委等11部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提出了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政策保证。
2000年4月,广州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和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的召开,则在全国掀起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高潮另外,民政部还与建设部一道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下发了《关于开展区域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2001年3月,《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和《儿童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作为行业标准予以实施2008年4月,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正式印发,深刻阐述了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向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的宏伟目标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政府通过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扩大福利服务保障范围,加快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福利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正在分享改革开放和社会福利发展的成果目前,全国城乡老年人福利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已呈现日益上升和蓬勃发展的局面;社区服务机构、星光老年之家、便民利民网点等设施不断完善,方兴未艾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为社区福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社会福利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
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发展的成就1.新型社会福利制度框架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形成了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基本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福利服务体系,保障范围不断扩大,服务方式日趋多元,“适度普惠型”福利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是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方向,着眼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深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强化完善福利机构设施功能,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民政部门具体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市场化福利服务供给、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社会福利需求的新体系2.社会福利保障对象覆盖面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福利对象覆盖面比较窄,基本上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赡养)人的“三无”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对象逐步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在老年人福利方面,过去福利对象局限在为孤寡老人服务,现在实际上已经面向全社会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孤老保障开始向社会养老服务延伸。
比如当前的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覆盖的就是城乡全体老年人目前,全国各地已普遍建立起不同标准的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北京、上海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保障老年人福利养老金制度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截至2008年,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5632个,床位234.5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9.6万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30368个,床位193万张,收养老年人160.6万人在残疾人福利方面,也由过去的“三无”残疾人,向关注所有的残疾人特别是贫困残疾人拓展社会福利企业得到进一步优化组合,残疾人就业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福利企业23780个,实现残疾职工就业61.9万人10821062在儿童福利方面,过去只关注福利机构内养育的孤儿,现在开始拓展到事实上无人照顾的所有孤儿,包括散居在亲友家的孤儿同时,服刑人员家中无人照料的未成年子女,受艾滋病影响处于困境的儿童,流浪未成年人以及贫困家庭的残疾儿童等,也都纳入了社会福利服务关注的对象比如,民政部近几年实施的“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就在为福利机构中有手术适应症的孤残儿童实施矫正康复手术的基础上,将资助的范围延伸到了一定标准下的社会贫困家庭中的有手术适应症的儿童。
3.社会福利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在社会福利保障对象覆盖面扩大的同时,其服务内容也由过去只关注服务对象基本的抚养、生活照料问题,发展为今天全面关注服务对象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及文体娱乐、精神慰藉、权益保护等方面在老年人福利方面,我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老龄服务领域和范围,统筹解决城乡养老服务问题通过改革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我国形成了机构保障网络和五保服务网络相结合的福利服务体系,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各乡镇除敬老院外还普遍建立了由主管乡镇长、民政、妇联、共青团等单位和干部参加的五保供养服务中心,并在村中建立由村委会主任、会计、妇女主任、团支书参加的五保服务站,形成五保服务网络,为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提供生活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