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政治教材精炼之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选择题易考知识点精编(全国通用)(新高考专用)

公西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23.15KB
约15页
文档ID:611120281
高考政治教材精炼之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选择题易考知识点精编(全国通用)(新高考专用)_第1页
1/15

2023年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选择题易考知识点精编第一单元:树立科学的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的世界1. 思维与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科学的思维促进事物的发展、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标(×科学性、决定性);2. 广义的思维:意识;3. 狭义的思维(逻辑与思维):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高级阶段,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反映;4.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想象和外部的反映(直接感知)→丰富的、多变的;5.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均源于实践、产生于日常生活,正确的理性认识和正确的感性认识都是可靠的,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无优劣之分;6.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7. 思维具有差异性;8. 思维的特征(共同性):① 间接性:已知→未知(×直接):根据、判断;② 概括性:多个→一个(共性):总结、提炼;③ 能动性:对感性材料的提炼加工;9. 战略思维(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理性认识)(×思维);10. 实践是思维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 思维方向: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2. 思维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13. 思维认识对象的方式: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14. 思维的基本形态(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15. 形象思维: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感觉、知觉、表象(形象特征)→运用联想、想象、幻想→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象的认识)(×与本质无关)→特点: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表达情感)→文学艺术思维(音乐、绘画、设计、诗词、舞蹈);16. 抽象思维:概念为基本单元→概念、判断、推理(共同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特点:概念性、推导性、严谨性(更深刻、更严谨)→工具:词语→科学思维(倡议、理论);17. 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离开了形象思维的抽象思维是不完整的,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为抽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无优劣之分、×初级、高级阶段;18.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19. 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和突然领悟的思维;20. 经验思维: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第二课:把握逻辑的要义21. 逻辑的研究对象:(1)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规律、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方法;(2)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3) 逻辑学: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方法;22. 广义逻辑(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1) 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形式的形式逻辑(普通逻辑、狭义逻辑)→主要研究: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2) 辩证逻辑:研究辩证思维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23.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24.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25. 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26. 推理为真的要素:①前提为真;②形式结构有效;27. 推理:前提和结论构成,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28. 论证:把推理的理由作为“论点”的“论据”;29. 辩论:用来说服别人、反驳别人的方式;30. 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31.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不能游离不定(1) 公式:“A是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2) 错误:①概念:混淆概念,转移论题;②判断:转移论题、偷换概念;32.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1) 公式:“A不是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他的否定判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2) 错误:自相矛盾、两可;33.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1) 公式:“A或者非A”: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2) 错误:两不可;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34. 科学思维是正确的思维,是对认识对象和本质的正确反映(×决定性);35.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6. 科学思维的目的:为实践服务;37. 思维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8. 科学思维的基本条件:①内容真实;②形式正确→无优劣之分; 39. 科学思维的特征:① 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客观规律→eg实事求是、不盲目、扎扎实实、对…把握、在…基础上;② 结果具有预见性→发展趋势的预判和前瞻→eg预测、预防、预言、推算、预警;③ 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接受实践的检验→eg证实;40.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1. 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统称;42. 规律具有客观性,只能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改变、创造、发明、调节、消灭规律;43. 科学的思维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44. 科学思维方式具有推导性;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45. 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46. 内涵指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是什么”47. 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有哪些”48. 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1)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或包含关系 种属关系或包含于关系 交叉关系(母亲与妈妈) (蔬菜与辣椒) (辣椒与蔬菜) (小学与近视眼)(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表示为:A+B=C 表示为:A+B<C例:团员+非团员=人 例:团员+党员<人49. 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下定义)50. 定义构成结构:被定义项 定义联项 定义项 51. 定义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种差+属概念52. 定义的逻辑规则: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定义项”的外延>“被定义项”的外延 “定义过宽”“定义项”的外延<“被定义项”的外延 “定义过窄”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53. 明确外延的方法→划分(≠分解)54. 分解:是把一个整体事物分成各个组成部分55. 划分的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56. 划分的逻辑规则: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57. .判断的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可以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1)简单判断:性质判断(直言判断)、关系判断;(2)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58. .性质判断的结构: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59. 性质判断的种类(1)根据判断的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从判断的量: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3)从质与量的结合上: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60. 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2)避免主、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反映事物状况,易造成误解3)准确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61. 关系判断的构成: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62. 关系判断的种类: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1)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①对称关系:(常见词语:朋友、同学、对立、相等、相同、两者距离关系等)②反对称关系:(常见词语:大于、晚于、多于、高于、重于、少于、侵略、剥削、在…之上、在…之下、在…之前等)③非对称关系:(常见词语:认识、尊重、重视、喜欢、信任、帮助、佩服、赞美、志愿等)(2)传递性关系①传递关系:(常见词语:比……长【大、小、多、少、重、轻】、小于、大于、在……之前、在……之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包含、全同关系)②反传递关系:(常见词语:父亲、母亲、祖父、祖母、儿子、孙子、、矛盾关系)③非传递关系(偶传递关系):(常见词语:喜欢、赞同、信任、朋友、同事、同学、交叉关系、反对关系);63. 联言判断常用的联结词: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也、一方面…另一方面、尚且…何况、不仅不…反而…、尽管…可是、然后、接着、于是便;64. 联言判断真值表:结论全真则真,一假则假。

65. 选言判断:(1)相容的选言判断:选言支断定的的情况可以同时存在(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一真即真,全假则假;(2)不相容的选言都判断:选言支断定的情况只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要么…要么、不是….而是….、或是……或是……二者必居其一)→有且只有一真为真 同真同假皆为假66. 假言判断:(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那么……” “倘若……则……” “只要……就……” “一旦……就……” “当……便……” “要是……就……” “假使……那么……”→有前必有后 无前未必无后→只有当前件是真而后件是假的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假的,其余情况,均为真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才……” “必须……才……”“……才……” “除非……才……”“除非……不……” “没有……就没有……”→无前必无后 有前未必有后→只有当前件是假而后件是真时,该判断是假,其余情况,该判断为真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 、 “并且只有……才……”→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件真后件必真,前件假后件必假,该判断都为真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67. 正确的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

2)推理结构正确68.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换质法):(1)主项和量项不变2) 联项:“是”改为“不是”, “不是”改为“是”(3)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69. 换位推理(1)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 前提判断是肯定的,换位后还是肯定的 前提判断是否定的,换位后仍是否定的2)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70. 三段论推理:(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