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文献综述】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1.50KB
约3页
文档ID:281902979
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文献综述】_第1页
1/3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浅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袁枚的《子不语》是明清志怪小说中的佳作,曾一度与《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 记》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袁枚作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被人们称为“南袁北纪”《子不语》的止集大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前,后来乂有些陆续的篇章,汇为续集《子 不语》乂名《新齐谐》,取意于《论语》所谓“子不语怪、力、舌L、神”,表明所记正 是孔子所“不语”者后来作者发现元人新部中已有此书名,于是改书名为《新齐谐》, 源于庄子《逍遥游》中的“齐谐者,志怪者也”作者袁枚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他的诗歌与“性灵说”,以至于忽略了对他的小说研究 因此,前人对明清志怪小说的研究主要放在《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等,对袁 枚的《子不语》一书相对薄弱前人们对《子不语》一书的研究,大致在以下儿个方面:一、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对袁枚《子不语》中每个故事的内在含义入手,探析 《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思想情趣在王英志《袁枚〈子不语〉的思想价值》一文中,作者王英志就从“人不怕鬼,人可胜鬼”,“不喜佛道,不信风水”,“嘲 讽理学,鼓吹情欲”,“抨击吏治,褒扬循吏”,“贬斥八股,批办科举”等思想方面做了 具体深入的探讨,从而深入的揭露作者袁枚的思想倾向,与《子不语》一书的思想价值。

还有杨海凤的《袁枚〈子不语〉研究》一文中,就先从袁枚的小说观,鬼神观做了 了解与 阐述,进而揭示了《子不语》的深刻思想内容,包括:“揭露吏治败坏,企盼清明社会”,“理智批判科举,追求真才实学”,“反对理学禁欲,肯定人的真性情”,“崇尚传统美德, 达观面对生死”,这些文章都从袁枚的思想等方面入手,深刻的揭示了《子不语》一书 的深刻思想,对本文更深刻的探析书中鬼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耳指导二、 本文的重点是从《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入手,那么就要深入的了解形象与 鬼形象等问题,郑炜华的《鬼形象的起源及其在志怪小说中的演变发展概谈》一文中就 鬼形象的一些问题做了详细介绍,例如鬼的概念很早就存在了,他也指出各民族都有自 己的鬼文化,并且鬼形象与鬼府之闻等都给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并且他们在创作中 乂不断的丰富了鬼府的祥貌他在文中指出袁枚的《子不语》、沈起凤的《谐铎》、《聊 斋志异》中的鬼形象“却不完全是在原来迷信意义上的因袭,而是弃其内质而存其形态, 作为文学幻想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方法用于小说创作中”,在程章灿《画鬼一一“读鬼书”》 一文中也写了鬼怪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意义并且根据各书中的鬼怪形象描写,描绘 岀他所构思的鬼的形象。

还有肖彬夫与宁俊杰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女鬼形象》等文,都 从鬼形象入手来探析文章中的深刻意义这些文章使我在系统上了解鬼这一形象的渊 源,通过对这些理论方面得了解,可以帮助我更好的去解读《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 跟深入的探析此书中鬼形象的独特性三、《子不语》一书中的鬼形象到底在书中有何重要地位,这些鬼形象都具有哪些 特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以论文试从与其他作品的鬼怪形象做一个对比分析,来 梳理本书中鬼怪的形象塑造特点与它的独特性而《子不语》一书又常被人们与《聊斋 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相比较何懿在《〈阅微草堂笔记〉与〈新齐谐〉的比较研究》 一文中就从题材、作者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做了比较,还有张泓的《纪旳对〈聊斋志 异〉和〈子不语〉的态度》一文中,不但揭示了纪旳对待《聊斋志异》与《子不语》的态 度,更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子不语》一书的内涵与思想价值所以这些文章已经是 前人对《子不语》一书中的形彖或者是作者的思想进行的一些对比分析,对本论文的写 作也起到一个借鉴作用由于袁枚的《子不语》在清代被认为是无聊的消遣之作,一直 以来不受人们重视,反而是《聊斋志异》人们研究的较多,所以木文就从《子不语》中 的鬼形象岀发,具体深刻的了解与探析这些众多鬼形象在书中的重要地位。

虽然,前辈们对志怪小说的研究己经很透彻,但是相对明清志怪小说《子不语》的 研究还比较薄弱,而且大多数的研究是从作者的思想,社会背景等为基础的所以本文 拟从《子不语》一书中的众多鬼形象为切入口,先对作者袁枚的背景等进行简单概述, 再与其他志怪小说中的鬼怪形象做对比,从而更全面的来分析《子不语》中的鬼形象, 进一步探析《子不语》一书中的精髓前辈们的文章都是值得借鉴的,可以从中吸取更 多的观点来综合的探析《子不语》一书参考文献:[1] 袁枚.《新齐谐一一子不语》[M] •齐鲁书社,2004[2] 王爰.《搞什么鬼一一〈子不语〉精选集注》[M]. r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王英志•袁枚《子不语》的思想价值[J]•明清小说研究,2002[4] 张灵.《子不语》研究[D1.2007[5] 郑炜华.《鬼形象的起源及其在志怪小说中的演变发展概谈》[C]・[6] 程章灿.《画鬼一一 “读鬼书”之一》[J]•文史知识,1999[7] 肖彬夫,宁俊杰.中国文学史上的女鬼形彖[J].锦州师范学院报,1989[8] 何懿.《阅微草堂笔记》与《新齐谐》的比较研究[D1.2007[9] 张泓.纪旳对《聊斋志异》和《子不语》的态度[J].太原师范学院报,2010[10] 孙雪梅.另一个卅界——《新齐谐》所构建的鬼神卅界[J]・社会科学家,2006[11] 刘芸•摘掉鬼神的面具一一《子不语》中的神鬼形彖分析M.2008[12] 顾之川,顾大功•论《子不语》的思想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报,1993[13] 宗鸣安•平常之中蕴奇崛一一读袁枚《子不语》[J]•唐都学刊,198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