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锭缺陷分析一. 铸锭结晶组织1. 金属与合金在凝固后均为晶体,把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称为 结晶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一个恒定温度即结晶点下进行 的,冷却强度较大时,实际结晶过渡带亦小,由于并列向前 伸长有的晶核在相邻方向上互相抑制,因此,晶体容易沿着 垂直于结晶面的方向连续地向液穴中心伸长成为柱状柱状 晶的特点是伸长和排列都有一定的方向性合金与纯金属的 结晶过程基本相同,也是从晶核开始,先形成树枝状然后发 育成等轴晶或柱状晶,合金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结晶,当温 度一降到这个温度范围时,溶体的任一点都可能产生晶核, 在冷却强度不太大时,结晶温度范围大的合金其晶体都易发 展成晶轴大小及长短基本相等或相近的等轴晶2. 铸锭的结晶组织:由于铸锭结晶时沿整个截面上存在温度梯 度,结晶条件不同,其结晶组织也不同,铸锭一般包括三个 晶区:①细晶区:当液态浇入锭模后,由于模壁或结晶器温 度较低,使表面层的液态金属受到强烈激冷,立即产生大量 晶核,因不能充分长大又很快彼此相遇,加之模壁又能促进 形核,所以在铸锭表层形成细晶区②柱状晶区:在细晶区 形成过程中,模壁温度不断升高,加之锭的收缩,使金属和 模壁之间产生一导热性较低的空隙,使剩余液态金属的冷却 逐渐减慢,使细晶区前沿的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减小,形核困 难,而原有晶粒则可继续长大,这时最外层的细小晶粒,一 方面成为内部金属冷凝时向外散热的传导体,另一方面又成 为柱状晶生长的起点,随着越向锭内,结晶速度愈低,那些 晶轴垂直于模壁的晶粒就会毫无阻碍地继续向液态金属中长 大,形成柱状晶区。
对纯度较高的金属如纯铜,结晶后柱状 晶往往贯穿整个铸锭,形成“穿晶”③等轴晶区:随着柱状 晶区的发展,模壁温度逐渐升高,使模壁方向方向的散热速 度逐渐变慢,由于铸锭中心附近冷却强度小,产生的晶核数 量亦少,并有充分机会向各个方向长大,因此铸锭中习部分 形成了等式轴晶区,又因中心附近的液态金属冷却速度较慢, 过冷度较小,因此铸锭中心附近的结晶组织多呈粗大等式轴 晶 这三个晶区在实际生产的铸锭中,并不是同时都存 在的由于浇铸条件,特别是冷却条件的不同,有时细晶区 很薄或几乎没有,有时柱状晶布满全锭,也有时等轴晶区很 大,半连铸和铁模铸锭的结晶组织结构就不同 半连续浇 铸冷却强度大,结晶速度快,结晶的方向性强,所以半连续 铸锭的柱状晶区比较发达为,而铁模浇铸则正好相反,冷却 强度小,结晶速度慢,所以铁模铸锭中心附近的粗大等轴晶 区比较发达一般来说,半连续铸锭的平均晶粒尺寸要比铁 模铸锭细小3. 结晶组织对铸锭的影响:铸锭中的三层组织在性质上有明显 的不同,对铸锭影响很大细晶区是等轴的细晶粒,组织致 密,不存在很大的应力和弱面,机械性能好,利于压力加工, 但一般比较薄,对整个铸锭性能影响不大柱状晶区是相互 平行的柱状晶层,比较致密,不易形成显微疏松,机械强度 较高,因此对于纯度较高,不含易溶杂质、塑性较好的有色 金属常常要扩大柱状晶区。
但当相对成长着的两排想邻的柱 状晶彼此相遇时,交界面上可能会聚积一些易熔杂质及非夹 杂,出现疏松、气孔等,降低强度、塑性,使金属在压延加 工时沿界面开裂,甚至在铸件快速冷却时,由于内应力较大, 也会沿这些地方形成裂纹 等轴晶区由于在结晶时没有择 优取向,故不存在柱状晶区那样脆弱的交界面,而且方位不 同的晶粒彼此交错咬合,各方向上的机械性能都比较好,利 于压力加工,但由于各个等轴晶粒在生长过程中互相交叉, 有可能造成许多封闭的小区,将残留在这些小区中的液体相 互隔绝起来,当这些液体结晶收缩时,由于得不到外界液体 的补充,就形成了许多微小的缩孔,致使等轴晶区组织疏松, 降低该区机械性能 (为利于压力加工,应很好的控制合金成 分和浇铸条件,改善这三层组织的相对厚度和晶粒大小,以 获得由两个或一个晶区所组成的铸锭 为扩大柱状晶区 可以提高液态金属的过热度,减少异质形核的量,保证柱状 晶在铸锭中心部分顺利长大,提高浇铸温度,使液态金属中的温度梯度增大,推迟铸锭中心部分的液态金属的结晶时间, 使柱状晶区得以扩展,提高锭模的冷却能力和定向散热以增 大铸锭中液态金属的温度梯度,利于柱状晶的发展,让液态 金属在锭模中静止冷却,也利于柱状晶区厚度的成长。
(为 发展等轴晶区,可降低液态金属的过冷度,减慢冷却速度, 均匀散热,降低浇铸温度,进行变质处理及附加振动搅拌等 二. 气孔 气孔是存在于铸锭内的气体空穴,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内表面光 滑多不被氧化,因此可与疏松、缩孔相区别 铸锭中的气体在 压力加工时虽能被压缩,但不能被压合,常在加工、热处理后, 引起起皮、起泡等缺陷 形成气孔的气体是金属在熔炼或浇铸 过程中从外界吸收的气体,其主要来源有三:原料有油有水带来 的气体、从炉气中吸收的气体、浇铸过程中吸收的气体气体进入金属后大致以三种形式存在:①机械地混合于液体 金属中,在凝固时来不及从铸锭中放出就以各种大水的气孔形式 存在于晶粒之间②与金属或金属内其它元素结合成各种化合物 --固体的或液体的,固体的可进入渣滓,而液体的往往以气孔 形式存在于凝固后的晶间③以原子状态溶解于金属液中,在凝 固时,少部分仍溶于固体,大部分由固体中析出,形成气孔其 中以第三种形式存在的气孔最稳定,也最危险从金属中放出气体并形成气泡的条件主要和压力与气体溶解 度间的变化有关气体在金属溶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 小,溶体中的气体又大部分在接近凝固时析出,而这时由于温度 低,溶体粘度大,气泡很难上浮至液面排出,因此,溶体含气量 高,铸锭就容易产生气孔。
铸锭常出现的气孔有三种:皮下气孔、 表面气孔、内部气孔铁模易产生表面气孔,连续铸锭时易产生皮下气孔°QSi3 —1、 B30及NCu28 —2.5 —1.5等合金产生的皮下气孔常布满整个铸锭 断面,HPb59 —1、BZn15 —20等合金易出现沿柱状晶面分布的 长条形皮下气孔,多离锭表面 20~30mm 而又不与表皮连通 QCd1.0 等合金的皮下气孔多与表面缺陷相联,紧挨锭表皮 5~10mm1. 皮下气孔产生原因:①模子内表面预热不好、龟裂较多、涂料选择不 当、刷得太厚或不匀②润滑油含水分或给油量过大③一次冷 却强度过大,铸锭表层凝壳形成早,致使冷凝过程中析出的 气体来不及逸出④水冷模或结晶器内套漏水或渗水⑤浇铸速 度过快,涂料来不及挥发⑥水压过大或二次冷却水射角大以 及铸锭表面不光,致使冷却水钻到铸锭表面与结晶器壁之间 的空隙中去,水分蒸发后突破铸锭凝壳并进入皮下的半凝固 体层形成皮下气孔防止办法:①保证模壁内表面光洁,严格控制模温,涂料要 选择合理,涂刷均匀,②保证润滑油不含水分,严格控制油 量③适当减低一次冷却强度④保证水冷模或结晶器内套光洁、不漏水、不渗水⑤认真控制水压及减慢浇铸速度。
2. 表面气孔(包括底部气孔)产生原因:①锭模表面的水分、涂料或润滑油、铁锈等金属相互作用产生气体存留在熔体使局部界面上的气压增大,锭模表面的油或水受热挥发和膨胀,也可产生很高的压力并在 模壁形成气泡,迫使金属或刚形成的凝壳表面变形而成为表 面气孔,②托座或底垫潮湿,中间包未预热,则将易产生底 部气孔,向上逐渐减少③浇铸时间过长,炉内溶体发生二次 氧化或吸气易造成浇口端气孔,向下逐渐减少3. 内部气孔产生原因:①原辅材料中含气量高,如炉料有油、水、铜豆、 乳液等或工具、新开炉炉衬干燥不彻底②装料顺序不正确, 脱氧、除气精炼不彻底③覆盖剂或溶剂潮湿,覆盖不严④熔 炼或保温时间过长⑤冷却强度大,浇铸温度高或坩埚、浇管 埋入液面下太深等三. 缩孔与疏松 当金属或合金由液态变为固态时,由于发生体积收缩而在最后凝 固的地方出现的孔洞称为缩孔分三种:一是尺寸较大集中缩孔, 其内表面往往参差不齐,似锯齿状,多产生在铸锭头部、中部及 最后凝固的地方,二是分布在晶界和枝晶间的分散性小缩孔,常 称为疏松或缩松,三是肉眼分辨不清的缩孔称为显微疏松1.缩孔:熔体与模壁因冷却凝成一锭厚度的凝壳,由于内部熔体 在温降过程中发生体积收缩,所以使熔体水平面下降,继续冷却 生成第二层凝壳后,剩余熔体继续降温并发生体积收缩,熔体水 平面又一次下降,这样往复循环,一直到铸锭冷凝结束,就会在 最后凝固的地方形成一个倒锥形的缩孔。
半连续浇铸较之铁 模具有较强的自下而上的方向性结晶,且液穴中始终有高温熔体 补充工艺条件稳定,铸锭内部不易出现缩孔,因浇铸速度快产生 缩孔常断续延续整个铸锭在半连铸时,采用短结晶器或降低结 晶器内金属液面,适当提高浇铸温度、降低浇铸速度,加强二次 水冷,适时补口等都可减少缩孔2.疏松:与缩孔区别是缩孔是一种尺寸较大的集中收缩孔,多集 中分布在铸锭最后凝固的地方,且洞穴较大,疏松是一种微小的 分散缩孔,多分散地分布在晶粒之间,且洞穴较小疏松与缩孔 形成原因和过程基本相同,当合金的凝固温度范围大、实际的结 晶过渡带也较大时,合金锭易形成分散性疏松,如锡磷青铜,而 凝固温度范围小,实际的结晶过渡带也较小的合金易形成集中缩 孔如HPb59 —1、铝青铜等 用连续或半连续浇铸法生产,由于液穴较浅、过渡带较小,就可避免疏松缺陷的产生 四. 裂纹 产生裂纹的原因:物质的内在原因,即金属或合金本身的物理性 质,决定了铸锭抵抗裂纹产生的能力,其次是外界条件如浇铸温 度、浇铸速度、冷却强度以及铸模或结晶器的情况因素也能促使 或抑止裂纹的出现,而外界条件又与金属及合金的性质密切相 关铸锭在凝固和冷却过程中要产生浇铸应力即收缩应力、机械 应力和相变应力。
收缩应力——铸锭在冷凝过程中,冷得快的外层因收缩量大,被 冷得慢的收缩量小的内层阻碍收缩而受拉应力,反之温度高冷得 慢的内层则受压应力直接水冷半连续浇铸与铁模、水冷模浇铸 相比,由于冷却强度大所以内外温差大,收缩应力也大机械应力——是在金属转入弹性状态后,收缩受到外界的机械阻 碍而产生的,这种机械阻碍作用一般是由以下原因引起:铸模或 结晶器变形、表面裂纹、粗糙或凸凹不平,铸锭表面有缺陷,浇 铸机下降不平稳,浇铸速度过快等相变应力——由金属相变时体积改变并相互阻碍而造成它和收 缩应力一样,也受温度梯度的制约浇铸中常见的裂纹有两种:一种产生于金属由液太到固态的凝固 过程称热裂,其特征多沿晶界裂开,裂纹曲折而不规则,有时还 有分枝裂纹,裂纹多分布在铸锭最后凝固的区域或靠近这些区 域,铜镍合金铸锭的热裂表面常被氧化而变色另一种产生于凝 固后的冷却过程称冷裂,其特征多产生于温度较低的弹性状态 下,裂纹呈直线状,常穿过晶粒内部,一般都比较大,有时可使 铸锭碎成数块或劈裂热裂或冷裂往往可以同时存在或互相有 关,热裂可为冷裂的先导,产生冷裂的原因同样可促使热裂的发 展影响热裂纹的因素:金属或合金的性质(热脆性、凝固线收 缩率、固液区内的抗拉强度及伸长率、杂质含量及分布情况等), 浇铸工艺及设备、工具情况,冷却强度等。
1. 表面纵向裂纹:产生原因:①或合金有热脆性,如锡磷青铜、 紫铜、QA110—4—4等容易出现②冷却强度不均,如结晶器 水眼堵塞处冷却强度减弱,引起不均匀收缩产生拉应力,若 浇铸温度高,浇速快,就会使铸锭出结晶器下口时的局部高 温表面长时间处于低强度低塑性状态,当抵抗不了所产生的 拉应力时,就会出现裂纹,随着铸锭与结晶器的相对运动, 裂纹沿铸锭移动方向延伸,便形成纵向裂纹,③锭模或结晶 器内套变形④使用结晶器较长或结晶器内金属液面高2. 表面横向裂纹:产生原因:①合金的高温强度差,冷却不均 匀,结晶器或锭模、石墨套内表面粗糙或粘有金属,安装不 正或内壁变形、润滑不良增大摩擦等②锭模卡子不紧或内壁 有裂纹③铸锭表面不光④水平连铸时停拉时间不合理,⑤浇 铸温度低,浇铸速度快等3. 中心裂纹:中心裂纹的产生主要与铸锭内部的应力及强度有 关 即与铸锭凝固时的收缩量及表面与内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