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业昆虫学棉花-害虫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47MB
约37页
文档ID:56899084
农业昆虫学棉花-害虫_第1页
1/37

2018/10/16,棉花害虫,棉花苗期(1),棉花蕾期(2)和花期(3),棉花铃期(4)和吐絮期(5),,,,我国棉区根据自然条件可分为黄河流域棉区、辽河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华南棉区5个棉区前3个棉区习惯上统称为北方棉区,后2个棉区统称为南方棉区20世纪末期,自美国率先在生产上推广转Bt基因棉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掀起了研究与推广转基因棉的高潮我国90年代初开始研制转基因棉,于1998年进入商品化生产我国种植的转基因棉面积已占世界转基因棉面积的10%左右棉花害虫概述,我国棉花害虫254种,常见害虫约30种可分为钻蛀类、吸食类和食叶类害虫3大类其中,钻蛀类害虫包括棉铃虫、红铃虫、金钢钻、玉米螟等;吸食类有蚜虫、蓟马、棉叶螨、棉盲蝽、棉叶蝉等;食叶类有害物则较多,如棉小造桥虫、棉大卷叶螟、斜纹夜蛾、棉蝗、负蝗、蜗牛和蛞蝓等,地老虎类则咬断棉花的根茎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北纬50度至南纬50度之间 在我国则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为害最重,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度因环境条件而异目前仍是棉花上主要的钻蛀性害虫为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寄主有200多种,除棉花外,还为害玉米、小麦、高粱、豌豆、苕子、苜蓿、番茄、向日葵等多种栽培作物及野生植物。

棉铃虫卵和蛹形态特征,卵半球形,黄白色,花冠1层,菊花瓣形(12~15瓣),纵棱达底部 蛹黄褐色,腹部末端有1对小突起,基部分开,每个突起上生有1根细长而直的刺棉铃虫幼虫形态特征,老熟幼虫体长30~40mm体色多变头部黄褐色,有不规则的黄褐色网状纹背线2或4条体表布满褐色及灰色长而尖的小刺,腹面有十分明显的黑褐色或黑色的小刺前胸气门下方的1对毛的连线穿过气门或至少与气门下缘相切黑 褐 色 型 幼 虫,黑 黄 色 型 幼 虫,淡 绿 色 型 幼 虫,红褐色型幼虫,棉铃虫,黄 红 色 型 幼 虫,绿 色 型 幼 虫,黄 白 色 型 幼 虫,棉铃虫,外线和亚端线形成等宽的褐带,褐带内有清晰的白点8个,,棉铃虫,棉铃虫发生在棉花生长的中后期,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造成蕾、花、铃的大量早期脱落,棉铃被吃空,蛀孔引起霉烂1头幼虫1生能为害10多个蕾铃棉铃虫为害棉花状,棉铃虫为害状,年发生代数因地而异黄河流域棉区3~4代,长江流域棉区4~5代,华南棉区6~8代除华南外,均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长江流域棉区越冬蛹于4月底至5月上旬,当气温回升至15 ℃以上时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5月份盛发,在早春寄主上产卵,一代幼虫主要为害小麦、豌豆等。

一代成虫6月份盛发,此时,棉花正值现蕾盛期,成虫主要迁入棉田产卵,发生期较整齐,田间卵峰明显,卵多产在棉株嫩头和嫩叶正面棉铃虫生活史和习性,2018/10/16,Laboratory of Chemical Ecology,The Second Generation,The Third Generation,Population dynamic of cotton bollworm in northern China,The Second Generation,The Third Generation,2018/10/16,Laboratory of Chemical Ecology,Population dynamic of mirid bug in northern China,By Lu YH & Wu KM,属鳞翅目、麦蛾科为世界性棉花害虫国内除新疆、青海、宁夏及甘肃西部尚未发现外,其它各棉区均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棉区发生较重它的寄主植物有8科78种,但以锦葵科为主,主要危害棉花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eilla,红铃虫,前胸与腹部末节的臀板黑色,其余各节毛片周围红色,粗看好似全体红色,幼虫:头棕黑色。

各节体背有4个淡黑色毛片前胸和腹部末节的背板黑褐色,其余各节毛片周围红色,全体好似淡红色腹足趾钩单序缺环,缺口向外前翅尖叶形,上面有不均匀暗色鳞片,后翅菜刀形,红铃虫,以幼虫危害花、蕾、种子,以青铃为主,引起蕾铃脱落,僵瓣,黄花鼎点金钢钻Eraias cupreoviridis (Walker) 翠纹金钢钻Earias fabia Stoll 埃及金钢钻Earias insulana (Boisduval)等几种均属鳞翅目、夜蛾科其中鼎点金钢钻除西北内陆棉区外,其它棉区均有发生,分布北限为辽宁朝阳,以长江流域棉区为害较重;翠纹金钢钻分布北界为江苏徐州、山西运城、河南新乡,北纬25度以南数量较多;埃及金钢钻分布于台湾、广东、云南,为华南棉区的特有种金刚钻,金钢钻主要为害锦葵科植物,如棉花、苘麻、木槿、蜀葵、冬葵、黄秋葵、木芙蓉等,也为害向日葵以幼虫蛀食棉株嫩头、蕾、花和青铃,造成大量脱落,并可导致烂铃长江流域棉区以鼎点金钢钻发生数量较多,为害较重鼎点金刚钻,,前翅中央有3个赤褐色小点排成鼎足状,幼虫腹部背面毛突各节都隆起,第2、5、8节的黑色,其余灰白色,属同翅目、蚜科为世界各产棉国的主要害虫。

自南纬40度至北纬60度均可发生国内遍及各省区多食性,全世界已知寄主植物74科285种,我国有113种其中,越冬寄主(第1寄主)有花椒、石榴和木槿等木本植物以及夏枯草和车前草等草本植物;侨居寄主(第2寄主)包括棉花、洋麻、西瓜、南瓜等多种植物,以棉花和瓜类为最重要的寄主棉蚜 Aphis gossypii Glover,棉蚜以成若蚜群集于棉花嫩头、叶片背面刺吸为害,受害棉株形成“龙头”和叶片卷缩,导致现蕾、开花和吐絮期延迟棉蚜分泌的蜜露能诱发霉菌的寄生,阻碍叶片光合呼吸作用棉蚜还能传播多种作物病毒,造成间接的为害和损失棉蚜,棉蚜的繁殖力极强,在适宜条件下,1头成蚜每天可胎生4~5头若蚜,最多可达18头,一生可繁殖60~70头在早春和晚秋气温较低时,10多天繁殖1代;夏季完成1代只需5天左右因此,在短期内可大量发生,造成严重危害棉小造桥虫Anomis flava (Fabricius),棉小造桥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以黄河、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寄主除棉花外,还取食木槿、冬葵、蜀葵、锦葵、黄麻、苘麻、烟草等棉小造桥虫,,第一对腹足退化,第二对腹足短小,三四对腹足发达,棉小造桥虫,前翅外缘近顶角处内凹,,,棉小造桥虫,老熟幼虫头部淡黄色,胸腹部为黄绿、灰绿和绿色,背线、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灰褐色,中间有不连续的白斑,毛片褐色,粗看象许多小黑点,第1对腹足退化,仅留下极不明显的趾钩痕迹,第2对腹足较小。

棉大卷叶螟,翅中央“OR”形褐色斑纹,,,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危害棉花、木槿、苋菜、蜀葵、黄蜀葵、棉花、茼麻、芙蓉、木棉等作物棉大卷叶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