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兰克史学与兰克学派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23KB
约5页
文档ID:414156032
兰克史学与兰克学派_第1页
1/5

兰克史学与兰克学派兰克史学是德国 19世纪影响最大的历史学家兰克创立的,故名兰克(1795 —1886)生于图林根的维厄其父为基督教信义会牧师1818 年在莱比锡大学毕 业后,任教于法兰克福的一所大学预备学校(即高级中学)由于他在大学学的是 神学和古典作品,因此,他在中学教拉丁文,这有助于他深入钻研古典作品并引 发对历史的兴趣,尼布尔的《罗马史》问世后,在学术界曾引起巨大反响兰克 也被此书所折服,遂以浓厚的兴趣从事历史研究,而且他起步便是效法尼布尔, 遵循一种”科学态度”1824 年,他的处女作《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1492 —1514)》问世书中对意大利史家圭昔阿狄尼(1483—1540)依据错误百出的卡 帕特拉所著的《意义利史》而写的《意大利史》痛加批判,一一指出其中的抄袭 之处、虚构之处、歪曲之处,引起学术界震惊该书显示了兰克治学的3 个基本 特点:对史料来源的重视及深刻的分析;历史著述的作用在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 貌;拉丁—日耳曼世界是一个整体在作为这本书的附录的《对近代史学家的评 论》中,他首次提出对资料持批判态度的方法,开近代历史批判之端文中强调: 负有盛名的史著未必是可靠的;史著之可信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可信的原始材料 作根据;一般的史著内容不能作为资料来源,必须深入档案库;写作的目的在于 复原历史,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找到原始资料,找到同时代或接近此时代的 史料。

这些见解得到学术界赏识,他也因此一举成名翌年,柏林大学就聘 30 岁的兰克为副教授此后他便在这所学校从事教学和研究,1834 年起任教授, 直至1871 年退休其间,著有《16 和17 世纪罗马教皇的教会和国家(1834—1836, 简称《教皇史》),《德国宗教改革史》(1839—1847),《17 和 18 世纪普鲁土 史》(1852—1861),《16 和 17 世纪的法国史》(1852—1861),《16 和 17 世纪 的英国史》(1859—1869),所有这些史著均为多卷本此外,他在 1832—1836 年间刊印《历史一政治杂志》两卷,其中大部分文章是他自己所写兰克一生笔 耕不辍,著作等身,全集凡54 卷这些史著的最大特点便是材料宏富,搜罗齐 全为写《教皇史》,他搜遍了意大利各档案馆(梵蒂冈除外)为写《德国史》, 他查阅了96 卷帝国议会文件,还到布鲁塞尔、巴黎搜集原始材料为写《法国 史》,他亲自到巴黎查阅史料,他说他吃惊的是法国人留下来这么多历史让他来 发现写《英国史》时,他已是 60 多岁的人了,他还到伦敦、都柏林档案文库 及私人藏书室搜寻史料,还到海牙等地其用功之勤,对西方史学影响尤深。

在此基础上,兰克史学的模式形成了尽管他从未写过专门的历史哲学书, 但从其史著中仍可看出其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第一,恪守政治史传统他的史著均以政治史为主题,以 16—18 世纪的欧 洲各国为中心,不写古代史,很少写经济史,把欧洲以外的历史排除在他的史学 视野之外而政治史又渗透强权政治观念和英雄观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在兰 克史学中,历史学家注意的中心置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决策者及显要人物身上, 贵族式的偏见支配着史学研究群众、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历史都不具有历史 研究的价值兰克认为,历史生活的基本体现者是国家、民族和教会,三者中国 家居首,因此,历史学家必须十分重视国家这一实体他认为国与国之间是不同 的,因为有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原则在其中起作用,它是国家的内在生命他把国 家看做是“有生命的个体”,同时称它们为“上帝的思想”,他说“思想是有神 性的根源的”,这些都是直觉的推测把国家看做是具有特殊生命规律的个别生 命实体,是兰克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观点他因此把政治家的行为动机,看成是 来自国家的内部生命攸关的原则,因而都是高尚的动机而非卑微的个人的动机 他喜欢把政治家的行动说成是来源于国家在大范围内的重要需求,但他同时强调 伟大人物的个人作用。

他在他的《英国史》中写道:“人们只有在既捍卫他们的 个人利益,也捍卫他们的共同事业时才能产生最伟大的事物于是个人的存在在 进入世界历史性时刻的时候,也会变得开阔起来在他的《教皇史》的另一著 名片断中,他曾怀着深厚的感情,充分肯定了在来自人类精神无穷深处的思想演 化过程中,具有巨大内在力量的伟人所起的创造性的作用另外在他的《世界通 史》中,他讲道:在历史进程中,总的倾向并非决定性的因素;经常需要有伟大 的人物去使它们开花结果第二,严格考证史料,根据原始的文献用文字复原曾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即 所谓“如实记述”原则兰克强调历史怎样发生,历史书就怎样叙述,而如实记 述的前提是依据原始的文献,他认为,原始文献就是曾经发生过的客观历史的见 证,是提供报告的最高的历史见证在他90 多岁时,他还说过:在主要的方面 排除历史可信的东西都应排除,我不否认我是坚持关于我著作中的特点,即批判 方法的一些看法,这就是以逐字逐句流传下来的东西为根据很多东西没有流传 下来,但记录下来的东西对我来说在本质上是一条不可疑义的定律他主张严格 考订史料,并大体上确立了这样一些原则:重视目击者的记录,让亲临历史的文 献说话,并认为这是“最高见证”,他说:“距离事件发生时间最近的人是最好 的证人”,“当事人的信件比史家的记录具有更大的价值”。

对于原始史料,兰 克认为一要通过外部考证方法(原始资料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论据的对照,不用 版本的校勘),辨别真伪;二是通过内部考证(抓住史家和史料记载考的动机和性 格,追查其资料来源)分辨真伪第三,不作价值判断兰克主张,史家只能“照实录来”,理论抽象不是史 家的事他曾说:史学向来把为了将来的利益而评论过去,而把教导现在作为自 己的任务,对于这样崇高的任务,本书是不敢企望的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展现历 史的真情他要求史家必须超然是非、褒贬之外,无党无派克罗齐认为,客观 主义作的不加分析的说法,就像尊重双方的会议主席所作的小结,使双双都满意以上3 点,特别是后两点,使兰克长期以来给某些人一种如实叙述者的形象 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假象或表象,背后还有更本质的东西且 不说史学家对历史不作判断,超然历史是非之上,这对任何时代任何史家都不可 能做到,纯属天方夜谭,就是确立或重建往事确知其原来的情况,也纯属乌托邦 历史事件大大小小多如牛毛,且各自均有其独特性,历史既不可能原原本本地重 演,后人也无从彻底了解古人古事之心理状况及相关的历史情势,复原历史,从 何谈起?其实,兰克辛勤收集的史料,亦多为国家官方的档案文件,这些文献多 是政治、外交、军事文书,很少经济、生产、科技材料,据此写出的历史只能是 政治史加外交史,而这决不是客观历史的全貌。

所以,他也不过是如有人形容的 那样,是靠着内阁窗口的观察来写历史的更何况,他的写作有着明确的政治目 的,因此,他根本做不到不偏不倚,公正客观兰克那么费力地收集资料,写了那么多的书,不厌其烦地标榜自己客观,但 圈子兜到最后,其目的不外两点:用“历史的真情”论证德意志民族要有强有力 的君主,实行中央集权,建立强大统一的德国;拉丁—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充满生 机的优于东方民族的整体,其对外扩张是天经地义的而无论是德国的强盛,还 是拉丁—日耳曼民族的扩张,都是上帝驾驭的结果,是人类精神运动的必然倾向 这样说,丝毫没有冤枉“好人”第一,有他的史著为证在他给德、法、英等欧洲几个大国所写的政治史中, 都可以发现他颂扬的是强有力的君主和中央集权政治《教皇史》中突出的是教 廷的盛世和精于治术的教皇席克特斯五世(1585—1590 在位),《法国史》的高 潮则为曾宣称“朕即国家”的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在《英国史》中称赞查理 一世有殉道者的性格,而查理一世所殉的正是乃父詹姆士一世之道,那道是“君 权神授”论,即所谓君主是地球上最早的事物,因国王不仅是上帝在地上的最早 代理者,而且坐在上帝的座位上,而且上帝自己也称他们为神,这些都清楚表明 他在为普鲁士集权统一寻找先例。

第二,有他的“理解论”和“拉丁—日耳曼民族整体论”为证兰克认为: 在个人的生涯中,在各代人和各民族的生活中,时时可以见到凌驾他们的上帝之 手凡是人的行为,人性的各种表现,只能依靠理解才能把握史家的任务是既 要理解历史上具体的人的行为和事物,又要理解上帝的思想,即支配历史运动的 理念,国家、重要制度和伟人,集中了一个时代的理念或精神每一个时代都有 其主导理念,都有其趋向,因而各具独特的价值那么,现实世界是哪国、哪种 制度、哪位伟人集中了现时代的精神趋向呢?兰克看来,在德意志是普鲁士,在 世界上则是拉丁—日耳曼民族那是一种什么精神趋向呢?是德意志的统一和拉 丁—日耳曼民族的对外扩张关于前者在兰克影响下的普鲁士学派有露骨的表 白,此处不赘关于后者,我们知道,兰克时代正是西欧主要国家强盛之时,扩 张之时兰克在《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请注意书名)的序言中说,这两 个民族是一个历史统一体,它既不同于基督教世界,也不同于欧洲这个统一体, 还不同于拉丁基督教,即不包括土耳其人、俄罗斯人、希腊东正教(因里面有斯 拉夫人、匈牙利人),而仅指法、德、英、意(大利)、西(班牙)和斯堪的纳维亚 等六大民族。

这些民族是近代历史的核心,有3 个共同点:民族大迁徙、十字军 运动、近代的殖民他称之为“三大呼吸”,实际上是三次对外扩张他认为在 这个民族共同体中的各民族利益休戚相关,紧密联系,尽管它们之间纷争不休, 但这一过程是喜甚于忧,纷争是生命的标志,甚而是生命更高阶段的标志,何况 在这一共同体中,联合的力量要比分裂的力量来得更强些总之,他相信这一西 方精神的未来,相信欧洲或西方共同体联合的关系,相信西方精神优于东方精神, 鼓吹西方民族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素质的整体因之,这个民族共同体的对外扩张 就代表了时代精神趋势联系他的“理解论”,那就是要人们这样理解历史、理 解命运,服从上帝的安排这就是兰克史学的核心,是其本质所在难怪有人指 出:兰克实为普鲁士“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是 19 世纪偏见最深的 史学家之一兰克史学由他的弟子加以继承,在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弘扬,形成兰克学 派由于兰克曾获“普鲁士钦定历史学家”的头衔,俨然被尊为史学界的泰斗 因此慕名投奔他麾下的人很多,加之他主持柏林大学的历史讲座达 46 年之久, 且发明了“研讨班”(seminar)的教学方法,训练出一批又一批的历史学家(他的 门生魏兹的学生谢弗尔一人就培养博士 124 人),形成一个实力雄厚的学派。

该 派直至 20 世纪初,几乎垄断了欧洲的史学讲坛直到今天,兰克史学和兰克学 派影响犹存,不可小视兰克学派中的佼佼者,在德国有魏茨(1813—1886)、吉泽布雷希特(1814— 1889)、瓦腾巴赫(1819—1897)等;在英国,有通过阿克顿(1834—1902)建立的 剑桥学派;在法国,有摩诺德(1844—1912),他创办《历史评论》杂志;在美国, 有乔治•班克劳夫特(1800—1891 )和亚当斯(1850—1901)等人其中,德国史学 家魏茨毕业于柏林大学,在校期间即开始研究中世纪德意志史曾先后任基尔大 学和格丁根大学教授,是《德意志历史文件》的主编他严守师法,费时30余 年,完成巨著《德意志宪政史》(8卷,1844—1878)阿克顿是英国史学家,曾 留学德国,掌握了德国历史研究的新方法1886 年协助创办《英国历史评论》 1895 年他任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讲座教授1899至1900年间,他筹划编辑12 卷的《剑桥近代史》,这是广为学术界注目的世界史丛书,是经过共同研究,由 公认的各国历史学专家执笔写成的他在世时,该书第一、二卷已付排他自己 从未写成一本书,尽管他治学甚勤,曾搜集了许多关于自由史和法国革命的资料, 并计划过写一部《自由史》,但因他对待一切史料都过于精细,又缺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