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1.35KB
约8页
文档ID:14510713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_第1页
1/8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 17 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 ”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什么是“三一律”?答: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个统一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限制同一事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包含的时间只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2、启蒙文学18 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文学是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它把所谓“第三等级” 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启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

启蒙文学的缺点是: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3、自然主义19 世纪 60 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4、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 19 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5、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 1871 年公社革命时期的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近 20 年公社战士的文学创作,它宣告了无产阶级文学新时代的到来公社文学生动地描述了战士为推翻专制制度而进行的浴血斗争,讴歌了他们们的大无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控诉了资产阶级对革命的血醒镇压,同时表达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公社文学体裁多样,有小说、散文、政论、诗歌、戏剧等,以诗歌成就最大最著名的诗人是《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 6、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学主张,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鲜明特色雨果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作者在《巴黎圣母院》中就是通过这种原则来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品中的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法庭、两种法律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作品中的人物对照是多层次的,有人物间的善恶对照,如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的对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与心灵的美丑对照,如加西莫多等。

7、《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 90 余部,人物 2000 多个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 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 《人间喜剧》规模庞大,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运用巧妙 8、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是诗人华兹华斯他与柯尔律治和骚塞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这些诗人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表示厌恶,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1798 年,华兹华斯在他与柯尔律治共同出版的诗集《抒情歌谣集》再版时所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9、宪章派文学 宪章派文学出现于 19 世纪 30-40 年代,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之一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激化了劳资矛盾,宪章运动兴起。

诞生于这一背景下的宪章派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强烈的战斗性作者多为产业工人,作品取材现实,内容丰富,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主要体裁是诗歌,特别是群众喜爱的歌谣体和圣诗体诗歌代表诗人有琼斯和林顿等 10、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 东方叙事诗 ”等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11、十二月党诗人十二月党人是俄国 19 世纪初期的贵族革命家,他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十二月党诗人” 主要有雷列耶夫、奥陀耶夫斯基和别斯土舍夫等这些诗人认为,文学应该反映时代精神,关心人民命运他们的作品与贵族革命运动紧密联系,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十二月党诗人”是俄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较为激进的作家,雷列耶夫的《致宠臣》和《沉思》等诗篇对普希金等进步作家产生过影响 12、多余人“多余人”是 19 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从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13、新人“新人”指的是 19 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最早塑造出了“新人”英沙洛夫的形象,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中的“新人”罗普霍夫等形象则更为典型 14、自然派“自然派”是 19 世纪 30-40 年代在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它要求文学创作真实反映生活,揭露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注重描写下层人民的命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文坛出现了一批所谓“果戈理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布尔加林他们是只写黑暗的“自然派”,别林斯基则在以自己的理论著作接过这个名词,肯定“自然派” 的创作,并加以理论总结于是,“ 自然派 ”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15、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将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的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概括为“心灵辩证法”,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 心灵辨证法 ”是托尔斯泰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重大贡献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情感的交织和更替,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通过人物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全过程来反映人的变化和社会的冲突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塑造精神探索性的人物形象在心理描绘中,托尔斯泰还创造了与作品艺术构思相应的丰富多样的形式 16、托尔斯泰式主人公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思想上一脉相承的独特的主人公形象这些形象有各自的个性,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如不倦地探索人生的意义,不满贵族阶级的腐朽道德和社会黑暗,寻找与人民接近的途径等这些形象体现了作家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也表现了俄国部分贵族知识分子力图从平民化中寻找出路的时代趋向这一类形象主要有:伊尔倩耶夫、奥列宁、安德烈、彼埃尔和聂赫留道夫等17、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和“ 全人类的爱 ”,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

托尔斯泰的上述主张在青年时代已有萌芽,世界观激变后正式形成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 18、废奴文学 19 世纪中期,美国社会反对蓄奴制的斗争蓬勃发展,废奴文学应运而生废奴文学站在反对蓄奴制度的进步立场上,描写黑奴的非人生活,揭露奴隶主压迫奴隶的残暴行为,批评蓄奴制的野蛮性和反动性,推动了废奴运动的发展,并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斯托夫人和希尔德烈斯等,《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戏剧独白诗罗伯特·勃朗宁独创的的戏剧独白诗在英国乃至世界诗坛上均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用现代文论术语来解释,戏剧独白诗也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复调性”的抒情诗它写的是一个人的独白,表现的却是独白者与其潜在的对话者之间的对话,通过这种潜在的对话,戏剧性就产生了《致我的前公爵夫人》是勃朗宁戏剧独白诗中公认的精品代表作20、“复调型”小说苏联批评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从某种意义上看,都是戏剧,充满了对话性,是多声部小说或“复调型”小说,而不是“独白型”小说独白型”小说将作者的意识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以前者代替了后者。

读者所读到的只是作者的思想和观念而“复调型”小说则相反,作者的意识没有完全笼罩住主人公的意识,双方处在平等对话的立场上,展现出其背后各自代表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从而更丰富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我们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即使在独白时,也是在跟自己对话这就是复调小说的特点正是这个特点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一个更具现代性的作家简述《红与黑》的艺术风格答:《红与黑》是第一部真实地反映法国当代社会风貌的现实主义杰作它具有现实主义文学共有的艺术特征①《红与黑》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②司汤达认为写人物不仅要描写他的肖像和行动,更重要的是要描写心理他的小说善于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来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刻画他们的性格这是司汤达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之一③《红与黑》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它以于连的生活史为主线,随于连向上爬的过程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简述《人间喜剧》的宏伟构思答:巴尔扎克立志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完成一部 19 世纪法国的作品他采取两种办法把作品连成整体一种办法是分类整理他把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 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风俗研究”是主体,其中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等六 个方面。

第二个办法是人物再现法即同一个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只反映这人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许多有关作品联系起来才完成这个人物性格 的发展,构成完整的形象《人间喜剧》里总共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一些重要的人物出现过二三十次简述《人间喜剧》的社会历史内容答:《人间喜剧》的社会历史内容可分为五方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