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排遣-孤独-的另类表达

卢**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34KB
约3页
文档ID:163189601
排遣-孤独-的另类表达_第1页
1/3

排遣\孤独\的另类表达摘 要:余华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冷漠\"叙述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冷漠\"背后的内容:1、孤独与\"感觉\"; 2、\"暴力\"与排遣;3、\"西西弗斯\"的微笑 关键词:冷漠;孤独;感觉   许多评论家认为,先锋创作时期的余华是热衷于表现"死亡、情欲、罪恶、暴力"的冷漠叙述者,这源于余华生命体验中"美好与温情"的缺乏所以,余华不断循环叙述着"黑色"的情感体验只是证明"存在"的荒谬以及人生的悲剧性的确,余华是"先锋派"作家中"主题和叙事"上最"冷漠"的一个这当然少不了童年医院生活以及牙医经历的影响然而,余华并不是享受"罪恶与暴力",相反,余华别样的叙述方式是对"暴力"的一种排遣方式,是对自身"冷漠"生命经验的一次驱逐,是探寻幸福感"温度"的一种努力一、人物--个体的"孤独"链  "孤独体"之一:"......皮皮依然站在原处,他在听着雨声,现在他已经听出了四种雨滴声......"1  谙熟余华作品评论的读者一定会了解"童年"对作者而言是一个被反复玩味的重要经历童年意味着在"自我"对话中成长,在这种"孤独"的作用下可以培养一种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它造就了敏感不合群的余华,也塑造了故事中掀开"悲剧"面纱的皮皮。

皮皮的童年就是大家认识的童年:"大人"的冷漠和不屑,建立了"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的隔阂"孩子"也需要交流,需要对话和尊重所以,"孩子"选择了独特的排遣寂寞的方式:与"雨水"对话"孩子"听出了四种雨声,在"雨"面前,"孩子"成为一个非常合格的倾听者,于是,他产生了说话欲望,当遭遇到惶惑不安的祖母无声的拒绝之后,他选择了躺在襁褓中的"玩具"--堂弟对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比他还小的幼童就是一个生动的"玩具",当他拍打"玩具","玩具"就会用哭声给予相应的回答于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个"玩具"成为他孤独世界唯一的"对话"伙伴  "孤独体"之二:"......因为这雨断断续续下了一个多星期,所以在山岗和山峰兄弟俩的印象中,晴天十分遥远,仿佛远在他们的童年里......"2  故事的开端就以"遥远的晴天"宣告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形同虚设的感情身份,背负着丧子之痛和生活的压力,两兄弟选择了"多米诺"似的杀戮,"暴力"姿态是他们排遣郁积已久的苦闷和孤独的方式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使"人与自我"的关系中"自我"稳定性产生动摇人陷入一种连"自我"也无法找寻的孤独中于是,人在丧失了"自我"本质之后成为了摧残和迫害他人的异化力量。

山峰和山岗找不到"自我",恰于他们看不到"他者"一样,于是人与人之间刻毒的敌视成为保护"自我"更是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当习常的和谐不再存在,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扰乱,周围一切的变化成为兄弟俩心中的异己力量,于是,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只能去破坏,用破坏的姿态来适应"不和谐",调适心中的不安和恐惧主人公用"破坏"的方式来证明自我存在的方式令人不寒而栗,但在这种"无情和冷血"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灵魂深处无法言说的孤独  "孤独体"之三:"......这时她睁开的眼睛看到有无数光芒透过窗帘向她奔涌过来,她不禁微微一笑,于是这笑容像是相片一样固定了下来......"3  行将死去的老人提前预感了悄无声息来临的死亡,她用琐碎无谓的叙说来排遣心中的畏惧海德格尔认为,人处于"畏"的状态中,人是被抛入存在的,所以人不能支配存在人无法逃避死亡的宿命,当死亡即将来临,"害怕和胆怯"只能加速死亡然而,"畏"却使人进入一个空无的境界,万物消弭,唯存"自我"当人"畏惧"时,周遭的一切都无所挂心在"畏"的状态中,人会封闭"自我",阻断"自我"通向外界的一切渠道,封锁在一个"畏"的空间中,用接近"享受"的姿态迷失在"畏"的境界中。

老人因为预感到死亡的降临而产生"畏",但同时也沉浸在独属于自己的"畏"中自觉与世界隔离,从而加剧了"畏"与"孤独"二、"感觉"叙述--排遣"孤独"的道具孤独与"感觉":"当时我唯一的恐惧是在黑夜里,看到月光照耀中的树梢,尖细树梢在月光里闪闪发亮,伸向空中,这情景每次都让我发抖,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之我一看到它就害怕"4  余华孤独的童年被无数次反复咀嚼,不仅在评论者的言论中,也在余华被外界不断强调的内心余华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这种敏感是习常的思维惯性造成的在如上细腻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一个害怕孤独,却对孤独有着特别"感觉"的余华这种"特别"不禁让人想起他儿时被反锁在家的日子,也许正因为内心世界无人分享,"感觉"便成了最好的陪伴,用体味"感觉"的方式来排遣孤独,余华的"真实"是"感觉"的真实余华用文字的书写不断强化了这种"感觉的真实":"我能够准确地知道一粒纽扣掉到地上时的声响和它滚动的姿态,而且对我来说,它比死去一位总统重要得多"5于是,在读者面前呈现的是一个沉溺于"感觉",逃避理性的作者,心理学将这种"沉溺心理"归结为个体由于孤独体验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衡,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达到平衡的心理过程。

余华是选择"感觉"这种方式来求得这种"平衡"  "暴力"与排遣:"总是无法回避现实世界给予我的混乱......确实如此,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6  余华自己都曾误以为"暴力"是自己心醉神迷的渴望可是现实的体验却揭示了背后的"真相":"那时一写小说就是暴力,真的受不了,都快到崩溃的地步每晚都是噩梦,吓出一身冷汗"7余华并不是真正热爱"暴力","暴力"只是他的一种"沉溺"表现,是通过"沉溺"来平衡内心中所积蓄的一种不痛快这种"不痛快",包括曾经不愉快的生命体验,也包括"孤独"余华对布尔加科夫的描述也适用于自己:"写作解放了写作者越来越阴暗的内心"8用写作的方式了解内心,用"血腥"的文字来解放郁积已久的"不痛快",极尽笔墨释放埋藏在心底的那一份熟悉亲切的"孤独"体验余华能够细腻地去发掘"自我"与"作为叙述者的自己"的斗争:"一个属于生活的博尔赫斯如何对那个属于荣誉的博尔赫斯心怀不满"9正因为此,写作成为余华"自我斗争"的工具,用叙述相互压制,同时互相释放 "西西弗斯"的微笑:"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越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10  正如余华所言,他是"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作家,八十年代的叙述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对"崇高"的向往存在主义哲学所理解的"孤独"是因世界的虚无性造成的生命无所依凭的孤独,"孤独"自身使人更意识到孤独的存在,生命又会向"孤独"寻求存在的意义然而,对余华而言,正因为"孤独"让人同纷扰的世俗世界保持了距离,人"从自己中解放了自己才能照见宇宙中的真实"11对加缪而言,"孤独"是一种悲观感受他笔下的西西弗斯正是"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的孤独者,存在主义中的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西西弗斯"的命运然而,余华的"孤独"却不尽然,他所承载的"西西弗斯"不是一个庸碌无为永远走不出困境的虚无个体,西西弗斯重复的姿态是在没有出路中寻找出路,正视人性自身的有限性,并用不竭的勇气去探求"荒诞"和"孤独"的本源西西弗斯在明知无法达成目标的前提下仍不断重复"上山"的姿态,尽管道路没有终点,在下山的那一刻,他体会到的是重复的"愉悦和满足"    正如汪晖在余华的随笔集的序言中说到的那样:"余华的所有努力最终抵达的并不是愤怒或诅咒、感伤或抒情,他要求的是在关心内心时让内心敞开,在敌视现实时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因为他深信活着的世界远比我们的态度宽广。

"12三次不同的写作方式的变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作者,却是同一个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的余华    参考文献: 【1】.余华:余华精选集.第1版.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2】.余华:自传.第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年. 【3】.阿尔贝加缪等: 西西弗的神话.杜小真译.第1版.成都: 西苑出版社,2003年. 【4】.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5】.王世诚: 向死而生:余华.第1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第1版.济南:明天出版社,2007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