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浩如烟海,如果不加以分类,人们在查找和 阅读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按照什么标准 来分类,分多少类型,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献学家根据他们对古典文献内容及其学 术性质的理解,做出了一些分类,形成了以《汉书 ·艺文志》为代表的六分法(六艺、诸子、诗赋、 兵书、数术、方技)和以《隋书·经籍志》为代表 的四分法(经史子集),今天,随着文献学学科的 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对文献的类型又 产生了一些新的分类标准和分法历史文献可以按 不同标准予以分类 第二章 典籍类别文献v1、从物质技术形态表现形式 分类,即从载体与印刷技术分 类v1、典籍型、v2、视听型v3、机读型v4、微缩型v载体是文献的负载物,在各类载体的文献中,应用 广泛而悠久的首推典籍型,文献的这种载体形式主 要是纸张,反映知识信息的符号主要是文字当然 由于时代不同,典籍型文献的载体形式有一个演变 的过程,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这类文献首推5500年前流行于西亚和克里特岛的泥版文献其次是问世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埃及纸草文献,中国最古老 的文献甲骨文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唐宋以后的 典籍型文献多指以纸为载体的印刷品,其中刻印、 铅印、油印、胶印等形式较为流行。
由于汉唐以后 (特别是唐宋以后),纸在作为文献载体方面占有 绝对的优势,故而近来有人把文献分为纸文献和非 纸文献两大类v 视听型文献又称声像资料,它是近现代以来 出现的一种新型文献这类文献中最关键的因 素是语言,当语言还仅仅是作为一般的口语时 ,只是具有时空局限的听觉符号,一旦人类掌 握了记录和传输声音的先进手段后,语言作为 记录知识的符号开始发挥出新的重要作用例 如录音磁带不仅随时可以录制和播放音乐,还 可以服务于各类教学活动至于录像磁带,则 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到直观形象,效果更佳 v机读型和微缩型文献也是现代发展起来 的新型文献v所谓机读文献就是指计算机可读性文献 它以磁性材料为存储介质,通过编码和 程序,把普通文献输入计算机,存储于磁 带、磁盘或光盘上,需要时可以随意输出 v所谓微缩型文献,是指以感光材料为载 体,利用光学技术把文献压缩,存储于胶 卷、胶片上,以供不时之需v2、从产生的时间先后分 类,可以分为古代文献、 近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具 体到每一段,还可以划分 出某某朝文献或某某期文 献v3、从产生或内容涉及的 地域看,可以区分为本国 文献和外国文献,具体到 不同国度,又可划出全国 文献或地方文献。
v4、从记录的文字来区分 ,可以分为:v汉语文献v各种少数民族文献v外文文献 v5、从文献记载的社会内 容区分,可以分为文学、 史学、哲学等等门类的文 献,具体到学科内部,又 可按内容或编纂体例区分 为若干类别的文献 v6、从文献价值的高低来 区分,可以分为:v基本文献v一般文献v7、从文献取材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或者文献产生的方式为标准来区分,可以 分为:v一次文献v二次文献v三次文献等等v 文献作者直接记录自己思想成果而产生的 原始文献叫做一次文献,如个人论著、作品 等;v 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整理加工后而产生 的文献,如目录、索引、文摘等v 三次文献是利用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 分析、综合、研究而产生的文献,如综述、 述评、研究动态、辞典、年鉴等等v8、如果按文献的传播形式来划分,则可分为 独立文献和集合文献一首诗、一篇散文 、一部小说、一本专著等等,开始通常都是以 独立文献的面貌出现为了便于保存和流通, 人们把一些零散的独立文献编集在一起,就形 成了别集、总集、丛书一类的集合文献独立 文献是文献的最基本形式,集合文献是对独立 文献的加工、整理和按一定的体例重新编排。
v 9、历史学家认为,按载体和 书写手段对文献进行分类,反 映的是文献的外观形式如果 从文献的性质和作用来加以区 分,则可以将文献分为记录 、钞纂、编述与著作四 大类v10、有的学者认为,要避免分类的重复,应 该按照文献的编纂体裁来分类,他们把文献 分为九类:理论著作、史书编著、典 制政书、地理方志、图录表谱、档 案文书、总集别集、丛书、类书等等 v不同的分类方法,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文 献的产生、发展及其特性人类社会活动五 彩缤纷,生活是七色阳光,文献记录丰富多 采,内容和形式都极其复杂,所以有各种不 同侧面的分类来揭示它的内容v古代典籍,大多按经、史 、子、集四部分类,以下 我们分别一一作以介绍一、 典籍文献综述v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的经学儒家经学的基 本典籍就是十三经十三经按典籍内容分,可归入 文、史、哲三类v《诗经》是文学总集;《春秋》、《左传》是系统 的编年史,《尚书》是档案汇编,《仪礼》、《周 礼》述典章制度,这五种可入史部《易经》、《 礼记》、《论语》、《孟子》、《孝经》等五种言 性理,可入子部《尔雅》是百科词典在十三经 中,孔子的《春秋》与三传紧密相配,称“春秋左 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 三传。
经部典籍文献:《十三经》 (1)、《周易》:即《易经》,简称《易 》,本是卜筮的书,列为儒家经典以后,成 为讲哲理的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由卦象、卦辞、爻辞组成,分上下 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又称“易大传”,共有七个部分,十 篇,所以又称“十翼”,意为经之羽翼一《彖tuan传》(分上下篇),这是对卦辞的解释;二《象传》(分上下篇),这是对爻辞的解释三《文言》,只有乾、坤两卦才有,其他的卦没有; 《文言》是对乾坤两卦的卦爻辞的贯通解释;《彖 传》、《象传》、《文言》一般流传本都附于相关 经文之后四《系辞》(分上下篇),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后四者,在流传本中都独立成篇,列于 全部经文之后《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它对 于《易》的产生,《易》的哲理义 蕴,《周易》中的基本概念(太极 、两仪、四象、八卦)的产生及 其内在关系都有深刻的解释有人 指出,周易哲学思想主要包含在《 系辞传》中,是有一定道理的所 以,向来读《易传》,都认为《系 辞》是最重要的《说卦传》,主要解释《易经》中的隐语 ,解释每卦所代表的物或事,即所谓每 卦的象征《序卦传》是解释卦序的《杂卦传》解释《易经》的其它问题。
因此,在阅读《易经》是,应该把“经” 与“传”配合起来,相互参证、前后疏解 把“传”文与“经”文贯通起来v这部以八卦为基础成书于3200多年前周文王 时代的卜筮之书,历来有“天下第一奇书” 之说,在西汉时,备受世人重视,被誉为“群 经之首”,唐代的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 可为将相”对它的解说和论述竟发展为一门 专门的学问:易学!而后,以易学为本源, 衍生出复杂的易占之数!更有纳甲,八宫, 五行,世应,爻辰,卦气,交感等等,形成 了庞大的易学理论体系说它是经典中的经 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一点不为 过周易”历来有“易更三圣”之说一圣是伏羲二圣是周文王把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并写 了卦辞三圣是孔子写出易传,从而完成了易学体系 其实还有四圣,就是周公,他做了爻辞每个 圣人都有创新而对于后世研究书籍,创新 的就更多了 v有关《易传》的作者、年代是学术界长期讨 论不休的问题,一时很难统一起来传统的 看法,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这主是依 据是:v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 易》,序《彖》、《系辞》、《象 》、《说卦》、《文言》v2、《汉书·艺文志》也有关于伏羲画八卦, 文王演周易,孔子为之《彖》、《系辞》、 《象》、《说卦》、《文言》之属十篇的说 法。
v从《易传》的文字来看,有很多 子曰的提法,看来,《易传》总 是和孔子有某种关系当然不能 说《十翼》都是孔子所作至于 某一篇的作者是谁,是很难说清 楚的可能多数是孔子后学在战 国时期所作v近年来台大哲学系的教授陈鼓 应认为,《易传》的作者应为“ 道家”,这是值得注意的,从《 易传》的思想内容看,可以肯定 包含道家思想,可以说儒道兼而 有之,但以儒家思想为主,很难 说是道家一家所作《周易》的文化价值《周易》本身本是古代卜筮之书,它的基础是远古先 民们推测吉凶的方法与经验的记录与积累后来可 能是由卜筮之官在此基础上加以整理、升华、文饰 而逐渐编纂起来的一部书因此,它自然带有浓厚 的神秘主义色彩,包含着颇多怪奇迷离的隐语,但 是,揭开这层神秘主义的面纱却可以从中看到先民 们的智慧和创造看到他们对天地万物、人生社会 所作的哲理性构思和抽象,它不愧为中华民族先民 们创造文明史的记录它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第 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伟大文化结晶v清代学者编撰的《四库全书提要》说:“《易 》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 律、兵法、韵学、算学,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 》,故《易》说至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周易》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大典 ,它构成了中国早期理论化思想文化的最早 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参加争鸣的百家,特别 是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儒家和 道家,都接受了它的影响就中国文化精神 方面来说,《周易》的文化价值与贡献表现 在:v1、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四个方面 内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彖传》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亦”,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象传》说:“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自强不息、日 新其德是中华民族五六千年文明史不断向前发展 的内在动力由于这种精神驱使中华儿女了无数 次的外来侵略,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 保存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所以,我们研究《 周易》不但能进一步认识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 还会有效地增强每位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 心,从而激起奋发向上精神2、富有深刻哲理的人生观、世界观由于 《周易》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可以被看做是观 察、体验、反省人生与社会各种问题的百科全 书因此,它能对上自天文、日月、星辰、下 至地理、人生祸福做出最高的理论概括和符合 情理的预测。
如《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 久也”,寓意人生处于极高位,必有悔返所以 要谨慎行事,善于自控如中国的哲学,皇帝 自称“孤家”、“寡人”v《乾卦》曰:“履霜,坚冰至”这是揭 示事物变化之理v《系辞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v我们常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 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 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 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v连刘备这样的一代枭雄临死前吩咐自己 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v3、辨证直觉思维对中华民族思 维方式的积极影响《周易》思 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认识事 物的变易异性、对立性,也就是 说注重以悟性思维、直觉思维在 对立与变易中去认知天人的变化 去预测人生的吉凶祸福,去把 握自然与人生v《礼记》的《五经解》提到《易经》 时说:“洁净精微,易之教也”, “洁净”包含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 就是说学了《易经》这门学问,他心 理的思想、情绪的波动,是非常清洁 而宁静的精微”二字则是科学的, 所以学易的人,是头脑非常冷静的, 因此古人云:“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 春去已多时”v今有人讲:夜不读《易经》v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这部典籍。
v首先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要一提到《易 经》就联想到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 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v其次不要专力研究《易经》如果真把 《易经》学通了,做人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孔子在研究《易经》以后,告诉 我们对待《易经》应该“玩索而有得” 三易v在了解《易经》的时候,中国人往往只注意到 《易经集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周易 》,是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 《易经》所做的结论,我们的儒家文化、道家 文化、甚至一切中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