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文山區溪口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學校主題(一):文山鄉土情年 級單 元 名 稱學習 重點課程 內容年級單 元 名 稱學習 重點課程 內容一 上我 愛 溪 口◎ 認識校園環 境 ◎ 認識學校的 師長1. 校名探源 (校徽) 2. 認識師長與 環境一下校 園 尋 寶◎認識學校的 生物1. 校園植物 2. 校園動物二 上溪 口 好 厝 邊◎認識社區的 服務機構1. 圖書館 2. 郵局 3. 消防隊 4. 警察局 5. 捷運站 6. 衛生所 7. 里長辦公室二下社 區 巡 禮◎認識社區的 環境1.街道方位 2.社區公園 3. 河濱公園 4. 景美市場三 上景 美 采 風◎認識景美的 人文歷史1. 地名沿革 2. 高家祠堂 3. 社區名人 4. 萬慶巖三下仙 履 奇 緣◎認識仙跡巖1. 傳說 2. 廟宇 3. 自然生態四 上古 蹟 行 腳◎認識景美的 三級古蹟-- 集應廟1. 沿革 2. 信仰 3. 廟會 4. 建築四下飲 水 思 源◎認識景美的 水資源1. 瑠公圳 2. 碧潭 3. 自來水博物 館 4.翡翠水庫五 上境 教 之 旅◎ 認識文山區 的環保設施 與公共藝術1. 焚化爐 2. 資源回收場 3. 公共藝術五下聞 香 找 茶◎認識文山區 的特產1. 茶園(茶道)2. 農場六 上溯 本 探 源◎認識景美溪1. 源頭 2. 水質 3. 生態 4. 水土保持 5. 水質檢驗所 6. 空氣品質監 測站六下文 山 禮 讚◎建構美好的 文山家園1. 探究文山區 現況 2.運用各種方 式,建構 美好文山 家園的藍 圖學校主題:文山鄉土情一、主題設計理念: (一)為什麼選擇「文山鄉土情」作為主題? 溪口國小所在地的老地名叫做「溪仔口」 ,正當新店溪與支流景 美溪的交會口附近,是早期先民進入景美的第一個落腳處,也是大 文山地區的門口。
「溪口」兩字在地理環境上與歷史演變上都有其鮮 明的意義,而「景美」兩字更源於一條曾貫穿景美地區的灌溉水圳 -「瑠公圳」 只是現在要親眼看到溪的交會口,得到水源快速道路 上了,而瑠公圳圳道也多數隱入地下,二、三十歲的景美人已不復 記憶!其他如輕便道、萬新鐵路、景美火車站、頂街、下街…等, 也隨著時間而流逝了 在民國 79 年,將原景美區與木柵區兩個區合併成文山區而在 更古早的清代,大文山地區其實包含更廣大的深坑、石碇、新店等 地區文山區依山傍水,明末清初即陸續有漢人入墾,主要以福建 安溪人士為主根據日人所做漢人籍別調查,在民國初年,整個文 山地區的安溪人仍高居 97.75﹪的高比例,可說是來台安溪人的大本 營了現在仍居住景美、木柵的在地人,多數還是安溪老鄉只是 年輕一輩的孩子,甚至年輕人,卻對自己祖先的奮鬥故事相當陌生 了希望透過「文山鄉土情」這個主題一系列的探索,帶孩子追尋祖先的足跡,喚起沉睡的記憶,重拾鄉土的情感讓生於斯、長於斯的孩子們,能更認識自己的家鄉,珍愛自己的鄉土二)主題的內涵是什麼? 本主題的學習含括整個文山區,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十二個學 期,依據兒童身心的發展與學習能力的提昇,依序設計了十二個小 主題,從溪口校園、社區、景美到文山區,由小而大、由近及遠, 從人文歷史、信仰習俗、生態景觀、交通物產等不同的面向來探索 文山區的鄉土與風情。
三)我們用什麼方式來呈現教學活動?帶孩子們實地走訪文山,藉著親身的體驗,透過五覺的觀察, 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家鄉的美,是這個課程主要的學習方式教學 活動的進行,室內、室外並重,透過資料蒐集、繪製地圖、老照片 對照、幻燈片介紹,以及實地導覽等活動,讓孩子從做中學四)透過這個主題,孩子可能學習到什麼?認知:認識文山區的人文歷史、信仰習俗、生態景觀、交通物 產等 技能:培養兒童具備介紹自己家鄉的能力 情意:激發愛護鄉土的情懷二、主題目標:1.認識學校的師長與環境2.認識社區的設施與環境 3.認識文山區的人文歷史、信仰習俗、生態景觀、交通物產 4.在社區地圖上找出拜訪過的地點,並加上標記 5.通過小小解說員認證三、概念地圖:四、活動設計:活動名稱 活動目標 主要活動內容五、評量方式:認知的評量 技能的評量 情意的評量梘梘挸挸尾探源系列尾探源系列薛淑惠之一-景美之一-景美景美地區位於台北市南端,清代中期漢人大量移入,主要以福建省泉州府 安溪縣人為主,其中尤以高、張、林三姓的人最多因此本地的風俗信仰也承 襲閩南遺風,早期地緣關係尤強,萬慶巖、祖師廟、集應廟、高世宗祠等集中在此地,都是最顯著的例證。
本地民風純樸,早期居民以務農為主,霧裡薛圳、瑠公圳貫穿南北尤其 景美正當台北往木柵、深坑、石碇以及往新店、安坑、烏來、坪林等地的交叉 口,地位益形重要清末民初為重要的客貨農產集散地;日據時期煤業、茶產 的轉運也曾盛極一時;輕便鐵道、萬新鐵路都曾見證過這段歷史現在市區繁華雖不再,但遺風猶存、耆老尚在,如何使我們的下一代了解祖 先的奮鬥歷史,認識自己的家鄉之美,進而營造快樂、希望的新景美文 化,正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之二-戀戀留公圳之二-戀戀留公圳 在整個台北盆地的發展史上,位居南陲的景美,曾是木柵、深坑、坪林、 石碇、新店、烏來等地的主要出入孔道,更是農產品集散中心,人員、貨物熙 來攘往,盛極一時而源自新店碧潭,貫穿景美的瑠公大圳,在長達二百年的 歲月裡,澆灌了大台北平原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稱之為大台北的生命之源並 不為過景美老地名「梘尾」便是因此圳而得名,關係密切,可以說沒有「瑠 公圳」 ,就沒有「梘」 ,也就沒有「景美」了 然而物換星移,隨著時代的更迭、人口的遷移、社會型態的演變,填土造 陸、蓋圳築路,使得昔日圳道深埋地下,或早已灰飛湮滅,不見蹤影了除了 本地四、五十歲以上人士或尚有記憶外,年輕一輩早已不復知道曾有一條瑠公 圳的存在。
而瑠公圳的引水處、舊圳路、出水口等,因地理環境的改變、道路的施工等,也都有了頗大的變化,所以及時為瑠公圳留下紀錄,實是我輩責無旁貸的 當務之急了之三-之三-挸挸尾、景尾、景美尾、景尾、景美郭錫瑠開圳從青潭引水灌溉大台北平原,圳道到了景美溪邊必須設法讓水 過河,於是在景美溪上架設木梘,以厚木板拼接成ㄩ字形的水槽,深約一公尺 半,寬約二公尺半,以木樁支撐,立在景美溪上木梘長約九十多公尺,梘在 新店大坪林的一頭稱「梘頭」 ,在景美這邊的稱「梘尾」 ,久之便成了地名日據時期,因梘字少見,日人改成「景尾」 光復後,景美設鎮,地方人 士認為「景尾」字意,好像風景最差之地,於是要求改名成「景美」 ,便一直沿 用至今民國五十七年,景美鎮歸屬台北市,劃為景美區;七十九年與木柵區合併成文山區之四-集應廟之四-集應廟集應廟創建於清咸豐十年(西元 1860 年) ,廟址原來是在今景美國小南側 操場邊,舊名竹圍的地方同治六年(西元 1867 年)遷到現址,迄今已經一百 三十多年了 廟中所供奉的主神,相傳即為唐朝「安史之亂」中,死守河南睢陽城的將 軍張巡與太守許遠,當地老百姓感念其忠肝義膽、壯烈殉國,所以為其立廟, 名為「雙忠廟」 。
並且尊稱二人為保儀尊王與保儀大夫後來因逢戰亂,老百姓 帶著香火往南逃難,一路逃到福建安溪地方,為感謝兩位神明的庇祐於是蓋了 集應廟到了清朝乾隆初年,安溪人大量移民來台,其中有高、張、林三姓, 也帶著神明渡海來到台灣,並在落腳處先後蓋了多座廟宇,高、張、林三姓分 家後,並各自覓地建立新廟,造成文山地區有三姓集應廟的有趣現象 景美高姓集應廟的建築形制為二進二廊二護室,是清代台灣中型寺廟的代 表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公佈為三級古蹟之五-萬慶巖之五-萬慶巖萬慶巖建於清道光 18 年(西元 1838 年) ,現貌是民國 74 年所改建萬慶 巖所供奉的主神是清水祖師,也是福建安溪移民的守護神傳說祂原本在福建 安溪一座清泉潺潺的山洞中修行,所以人稱「清水祖師」 而每有災難來臨,祖 師的鼻子便會自動落入袖袍內,又稱「落鼻祖師」 且其曾經為了制服小妖,使 得鼻子被燻黑,所以也叫做「黑面祖師」 萬慶巖位於景美溪與新店溪交會處,舊名溪仔口的碼頭邊上,正當移民入梘 尾的第一站清末帆檣雲集,風光一時可惜碼頭日漸淤塞,廟宇又逢 前有大水沖毀、後要道路拓寬,廟基逐漸後移縮小,已不復往日繁華之六-開道碑之六-開道碑清乾隆 25 年(西元 1760 年) ,郭錫瑠築成瑠公圳,引新店青潭溪水灌溉大 台北平原,達一千二百甲土地。
但隨著工業的發展,都市的興起,建物取代了 農田,水圳日漸失去它原有的功能,於是陸續被加蓋,甚至填土造路,導致現 在原圳路柔腸寸斷,遺跡難尋瑠公圳用木梘跨越景美溪上,接引圳水,再沿著景美老街通往萬隆地帶, 接往公館、台大一帶但在民國 3 年(西元 1909 年) ,日人廢木挸,改建水泥 橋,又改道景文街,原圳路成了臭水溝,而被填土,變成街道另外,更拓寬 街底的木柵路,改善景美、木柵間的交通這兩件開道事蹟一併記載於開道碑 上,立於景美街底的溪邊可能因文字對日本統治者歌功頌德,光復後石碑被 拆除,並不知去向直到民國 85 年 9 月 28 日,才由景慶社區在 228 紀念公園 內尋獲現在重新立於景美國小圍牆外,與原先佇立處遙遙相望對景美人而 言,這塊碑深具歷史意義,應該好好珍惜才對!之七-仙跡岩之七-仙跡岩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濱,當年在前往指南宮的途中,在景美山的岩石上 留下了一個足印,所以景美山就被稱為仙跡岩 仙跡岩標高 144 公尺,位處台北盆地東南緣丘陵的一部份,地質屬於中新 世沉積的石底層(約 1950 萬—1800 萬年前) ,與南港層(約 1800 萬—1350 萬年 前)所組成,主要由厚層砂岩所構成。
仙跡岩稜線上的砂岩步道,經來往行人 不斷的踩踏,已被磨損凹陷,更見證了它的滄桑 山上大多為低海拔天然林,如:各種桑科榕屬植物、香楠、楓香、杜英, 雜以步道兩旁的先鋒植物,如:血桐、白匏子、江某等稜線上則多相思樹, 是早期先民自恆春引進的薪炭柴林下陰溼處則長滿形形色色的蕨類植物,裝 點得仙跡岩滿眼綠意盎然 仙跡岩上有兩座廟宇,一座為供奉孚佑帝君—呂洞濱的仙岩廟,原籌建於民國 35 年,今年剛整修完成,廟埕前可遠眺台北盆地,當天氣晴朗時,還可看 到觀音山與關渡平原呢!另一座則為民國 52 年所建的紫範宮,供奉天上聖母— 媽祖數十年來,山下原本阡陌縱橫、溝圳交錯的景象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高 樓櫛比的大樓,與四通八達的道路,唯有這兩座廟宇仍兀自守候,與岩 頂深刻的足跡互相輝映,訴說著仙跡岩的滄海桑田之八-景美老街之八-景美老街景美老街在清朝道光年間便已形成,距今已一百六十多年,堪稱老街中的 老街了原本稱為「挸尾街」 ,街道中有留公圳經過當時景美溪邊有碼頭供人 上下船、裝卸貨物,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所以形成市集,盛極一時!且木挸自對岸快樂旅社處迤邐而來,此地便被稱為挸尾街早期挸尾街的發展自溪邊 開始,因此靠溪邊一帶到今景美市場,稱為「頂街」 ,光復後才發展到集應廟一 帶,稱為「下街」 。
也因此景美老街多集中在「頂街」 ,雖然現在主客易位,下 街成為景美市集的中心,頂街轉趨沉寂,但也因此保留較多早期建築,猶可一 窺當年風貌 許興泉商號:建於民國 17、18 年,至民國三、四十年代,仍號稱景美第 一大戶,雖因道路拓寬而遭拆除殆半,半壁廢墟更引人無線想望與唏噓 恆德藥房:光緒年間由中和搬遷到景美街上,距今已百來多年,傳至第四 代,依然維持傳統的做法,店中的藥櫥、藥罐、切藥器、研磨器、掌櫃桌、長 條椅等都是百年古物了,是文山區最古老的藥房信美鐘錶店:創設於民國 19 年,主要經營時鐘與手錶的買賣與維修,店 中仍可見到許多老式鐘錶,引人懷古之情 益興樓餐廳:創設於民國 27 年,是正宗的台菜餐廳年代雖久遠,但店 主本著「維持傳統、精益求精」的精神,口味道地、價格實在的正宗台菜,仍 受大眾歡迎之九-萬新鐵路、景美車站、車前路之九-萬新鐵路、景美車站、車前路捷運淡水新店線沿著羅斯福路舖設,使得原本就車水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