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黄连峪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石门景区黄连峪村博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 5月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颜山公园景区、白石洞景区、石门景区、樵岭前景区、五阳山景区、泉河头景区、鲁山景区以及金牛山景区八大景区组成,大小景点 200余处, 景区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两处,有中国第一长城——齐长城;有大自然奇迹――石海;有高耸入云的望海楼;有鲁中第一高山――鲁山;有被誉为山东第一洞的开元溶洞、江北第一溶洞的博山溶洞景区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是中国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汩汩流淌的孝水哺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博山自古便是历史悠久的陶瓷琉璃之乡,被誉为“陶琉之乡”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地方特色饮食文化,被誉为“中国鲁菜名城”黄连峪村便坐落在八大景区之一的石门景区石门景区的村名多“峪”,黄连峪、岳峪、镇门峪足见其山之多山众而多奇,水丰而多秀,是石门风景区的主要特色石门的山,绝壁突兀而立,村庄房舍随山势而建,青石崖、青石房,错落相间十八盘”上,石壁石柱如林,就象黄山西海一般以此北望,山顶平坦之地,曰夹谷台,史传春秋战国时,鲁定公和齐侯在此举行过“齐鲁会盟”。
黄连峪村是石门风景区的一个自然村,因黄楝树繁茂丛生分布遍野而得名 该村地处章丘、莱芜、淄川、博山四地的交界处,南、北、东三面环山,西临青杨河下游的龙门天池村落被风景优美的九鼎莲花山环抱,形成天然屏障村民住房分布于山谷之中,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中二里长街,有三条青石大道由西向东贯通,各种车辆可以绕村环行街道两旁,有 20多条幽幽石经,蜿蜒通往各家各户村中道路由青石铺垫,平滑整洁,幽幽小径,通往各家各户街中心有古河道通过,雨季家家门前流水涓涓,别有风味后因年久失修,局部河段流水被阻,稍加疏通,便可淙淙溪流村域面积 1.7平方公里,村庄占地 500亩,山林面积 2500亩,住户 150户居民房舍 560间,传统建筑占 90%以上外来住户 30余家,户籍人口265人,常住人口 200余人,鼎盛时期达 500多人,均为汉族姓氏多为李、郑两姓明清时期有朱姓人士迁居临近的西厢村,郑姓家族有人迁居镇门峪,现均以发展成大家大族据《李氏世谱》记载(公元 1937年)李氏始祖李彦明洪武元年由冀州枣强县迁居淄川台头村,四世祖李篥迁居黄连峪淄川《郑氏族谱》记载,郑氏九世祖郑三明于洪武二年(公元 1568年)迁来黄连峪,至 21世纪初,郑氏家族人丁已达三百人。
资料记载,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 《山神庙碑》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 1976年)《淄川县志》中均有黄连峪之村名据此,可见在明成化年之前,黄连峪已经有人居住,村中有树径 3米多,高 20余米的千年墨柏,号称淄博树中之王还有多株树龄很长而体形硕大的古柏和黄楝树分布在村子周围这些都可印证此村落久远的历史经过 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劳动群众在此创造和改变了历史当年,人丁兴旺、六畜平安、男耕女织、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盛景犹在眼前现在的黄连峪,既保存了古老的原生态的传统风貌,也有许多新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人涌入,年轻人进城,老年人坐享清福科学的普及,陈规陋习的改变,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大为改善在这里,春天花繁叶茂,一片勃勃生机,到处鸟语花香;夏天里,喜见绿树成林、清泉流水、天赐凉爽;秋天到来,目睹漫漫红叶,喜获累累成果,笑纳金禾满囤;严寒冬季,虽寒风凛冽,但可静观铁树银花,凯凯白雪,饱览北国风光一年四季,到此旅游者人数众多,外地人羡慕不已,有的建筑学家、园林学家誉称这里山高、谷深、房古、林茂、石怪、泉清,是传统村落中的一颗明珠游客来此,留恋忘返一、村落形成的历史背景一是环境条件好。
土地和森林面积大,人口稀少村落面积和森林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 90%以上气候适宜,适合作物生长和人们居住野生资源极为丰富,中药材近百种、各种鸟类如黄鹂、杜鹃、喜鹊等 140余种经济作物多,红香椿、花椒、山楂、核桃、柿子漫山遍野,产量颇丰水资源丰富,地下水系丰满,村内石砌水井 6 口,水位极浅,虽经厉 600多年风吹日晒,仍涌泉四射,至今人们仍然饮用此水山上有山泉多处,山体孔隙水长年流淌,汇成山涧小溪水质良好,含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青阳河水从村西流过,泉水从村内古河道穿过,流入青杨河,在村西汇聚成风景优美的“龙门天池” 二是地理位置好古时村东的大顶寨东侧,是通往博山、淄川、周村、章丘、莱芜、济南的交通要道,古时称之为“战马道” 章丘、莱芜离黄连峪不足 10华里,也可走便捷小道翻山而过,极利于农民的物资交流和人员往来大顶寨山高、坡陡,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后,从博山、淄川通往此地的公路相继开通,从博山经过风景美丽巍峨壮观的高山十八盘,可直达黄连峪村内上述种种优势条件,是建成和促进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历史建筑和乡土建筑的风貌特征该村的历史建筑和乡土建筑多始于明清时代古有响名的大顶寨七十二间楼舍、明代的长工舍、清代的养马廐 、古井、老戏台、山神庙。
近代有抗日战争时期家家户户都有的石砌地窖、山间为避难修建安全屋(俗称安屋) 、突围战遗址、还有知青房、大寨田、氨水池、水渠等等,这些历史建筑虽因年久失修或因战乱部分破坏,但大多数建筑主要面貌特征仍然完好,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七十二间楼舍》 据史料记载;《七十二间楼舍》始建于明末清初,淄川籍人士王起香,因才智过人受到朝廷赏识和重用,一时受宠,后因狂妄跋扈,屡屡冒犯朝廷重臣,被贬而返回原籍,随后在黄连峪一带,网罗地方土匪武装,横行乡里,独霸一方,为躲避官府追剿,而选择在山高坡陡(海拔 768米)的大顶寨建立据点,扎营屯兵,大兴土木,建成了宏伟的寨上楼舍并在寨东侧修建通往大顶寨的马道,供运输物资和马匹通行,还人工开凿了容水 400立方的大天井,储粮储水,备长期盘踞此时,正值地方武装头目谢迁因不满清廷而率义军造反,清兵围剿,谢部突围,由山东高苑逃至淄川县黄连峪一带,实行 “啸林战略” ,后选中了大顶寨这块战略要地因此,与早已在此盘踞的王起香部发生了激战因大顶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谢部动用土炮、炸药等武器将已建成的寨顶楼舍攻破,仅留现在的遗址遗迹,一部份遗址被埋地下,拟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长工舍》 建于明朝当时,黄连峪的郑氏宗族为官宦之家,雇用了大批工匠和农耕人员,为便于控制和管理,为其修建了住所,规模宏大,占地 1.5万平方米《老官屋》 建于明清时代,是当时官员和家族长等办公议事的地方,占地 1万多平方此建筑群规模宏大,分为三个大院落,可见当时工匠技艺多么精湛《山神庙》 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多次破损和重修,虽原貌不及始初,但重建时,使用了一些原来的石块和瓦当,仍然可见精细的石雕图纹和残留断缺的碑文史料《养马厩》 坐落在村中央,四合大院是富贵之家饲养马匹和牛羊之地,占地三千多平方《老戏台》 在村东的山岭上,有南北长 200米,宽 60米的平展地,在中央建有大戏台早年每逢庙会、节日或邻村汇演多落脚此地,可见古时,这里的劳动人民文娱生活之丰富《古井》 是当地的一大亮点,明末,因旱灾严重,村民为救灾而倾力打井现村内古井有 6眼,是邻近村庄水井最多的村落这里的井水,水质良好,含多种微量元素有一眼井叫“染坊井”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军服厂专用此井的水配以黄连树的汁液,用独特工艺,染制土黄色军服,为部队军需做出了贡献《突围战遗址》 据《中共淄川地方党史大事记》记载;1942年 2月 26日,日军突然包围黄连峪,驻于此处的淄川县妇救会长杨玉赶紧将文件埋藏好,与工会主任孙友德等战友一起进行突围。
当他们冲到村东岭上时,被日伪军层层包围,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动用迫击炮、机枪等重型武器,战斗持续一个多小时后,突围成功,妇救会长杨玉不幸中弹牺牲事虽久远,战斗遗迹仍然健存英雄杨玉血洒黄连峪,黄连峪人民永远缅怀她!黄连峪的传统民舍建筑,有独特的山区建筑风格,房屋均依山而建,层次分明,错落有序因地势不平,房屋一般建造两层,顶层住人,底层为储物间或饲养牲畜或存放粮草杂物这种房舍沿街立面高大雄伟,形同楼房美化了街景,从院内看,墙体矮小,呈平房状,使用方便富裕人家;墙体多用雕刻精致、纹理美观的方正青石砌筑,贫困人家建房则用天然碎石筑墙,外围墙体厚度一般在 0.6米左右房顶用黄麦草或小麦秸秆厚厚覆盖,房顶为斜坡形,屋脊用石材或青瓦压草,山墙用马头稍,前后墙房檐,用外挑石板形成排水檐口,组织屋面排水,防止雨水侵墙,均以优质平板石构筑,房屋前脸两角砌以精雕细刻的石雕,雕有各种花鸟和动物图饰,展示吉祥福禄之意房屋的梁架、檩条、门窗等均为木结构,窗棂等用手工刻制,图案多种多数人家在房屋上层建有地炕,用地炕采暖是黄连峪一带冬季采暖的传统做法其构造是紧贴居室的外墙,在院中设一地炉,燃料可用木柴也可用煤炭,地炉的火焰通过室内地板下的烟道,将热量通过地炉铺设的石板,散发到室内。
同时又将烟气排放到室外,室内温度均匀且稳定,不烟不呛,非常适合老人及儿童居住百姓盖房,均设独立院落富贵人家建四合院或套院用规整石块垒墙院,大门有门阁,黑漆大门,有的门前摆放石雕雄狮,威武壮观四合院内,北屋为正房,并两边挂耳,其他三面为厢房,也叫配房,配房不能高于主房,正房一般长辈居住较为贫困之家,也一户一院,一般只建北屋,用碎石或篱笆建围墙,几辈人同居一屋因山区地形复杂也不全以此结构为主当院门设在院西北角或东北角时,西屋或南屋便成主房传统家居,室内摆设也有讲究,条山几、八仙桌、太师椅、方桌及箱、橱、柜等要安放得体,俗称“圆房”配套木质家具,多以传统博山大漆配花,桌椅镶有雕饰,图案多样,十分美观三、传统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生活方式,传统色彩明显,耕作方式,完全手工作业,生产工具,用锄、镰、锨、镢、木耩、铁犁,庄稼收储用人背肩挑,人工脱粒,棒打锤敲,碌砫打夯,太阳晾晒作物种植多用人工播种、人工锄苗、人工收割生活方面妇女多用石碾、石磨或石臼加工粮食,习惯用柴草做燃料做饭饮食方面,文化内涵颇为丰富百姓多吃五谷杂粮过去以煎饼、窝头为主蔬菜自给自足,露天野菜种类颇多,各种豆制食品丰富,渣豆腐、豆腐箱、酥鱼锅等等,现已成为当地传统名吃。
《黄连峪煎饼》历史悠久,手艺独特,香甜可口以本村山地所产优质小米、玉米、蜀黍为原料,配山泉水用石磨,磨成糊,细腻均匀,弹出的煎饼,薄如纸,黄如金,存放时间长,不易变质,且硬度和韧性好,嚼起来味美香醇,可生津健胃,促进食欲因素雅柔韧,风味独特,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是酒店,游客家庭最喜欢的美食,现已成为宴席的主食之一《豆腐箱》在黄连峪一带,招待亲朋好友,有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风味佳肴,那就是豆腐箱制作豆腐箱颇为奇特而又简单易行黄连峪的豆腐箱,软嫩适口,味美清香,独具特色不仅制作有特点,关键在于黄连峪的水好,豆腐好黄连峪的山泉水清冽而甘,此地的豆腐采用“酸浆”点脑所以豆腐皮黄内白,细嫩瓷实,易于造型黄连峪的家庭主妇均会制作此道名菜而今已被列为山东名菜《酥鱼锅》每逢佳节,黄连峪一带的居民都喜欢做酥鱼锅酥鱼锅源自京津传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此菜本是饭馆用来处理碎鱼、肉皮等下角料而制作的大锅菜后因,本地人喜用酸食,雅号酥鱼美味,当地又多产砂锅,此菜很快风行以后取料由粗益精,终至成了当地家家会做的传统风味名菜现今《博花酥锅》已成为中华名吃节日民俗和婚丧方面,传统色彩浓厚过春节,贴对联、购年货,供灶王,拜神灵,放鞭炮,拜大年。
年前,蒸年糕、做豆腐,象征“年年高”都有“福” ,祭品摆鱼,寓意,年年有余,迎财神、喜神祈祷发财和喜庆,过年吃饺子放入花生、铜币、红枣、栗子,寓意食者有福气等等在婚丧方面,订婚送彩礼,结婚选日子为婚着做被子,用儿女双全的妇女棉被子,意“辈辈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