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生产、消费:电视剧的历史与现实(尹鸿)1958 年 5 月 1 日,是中国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节,中国第一座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 ” (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始首播, 1 个多月以后,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播出可以说,电视剧几乎与中国电视一同诞生当然, 那时的电视剧如同当时处在非普及状态的电视一样,在中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大众消费, 当时的电视剧主要是在尝试用戏剧化的叙述阐释国家政策和理念,是利用电子媒介进行宣传的试验性手段70 年代末期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和电视机的迅速普及[1],电视剧也逐渐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最重要的资源 2000 年,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超过了1 万部集,与20 年前年产量9 集的数量相比增加了 1 千倍以上,其总节目时间也是目前中国电影年产量的100 倍左右 [2]电视剧不仅产量众多,而且观众数量也极其庞大,中国大陆共有有线、无线和卫星电视频道3 千多个,平均每个频道播出电视剧至少2 集,每天在中国大陆播出的电视剧应该超过6000 部集,观众数量达数亿人 [3] 在最近 10 年,电视剧可以说是中国大众最喜爱的一种虚构性叙事形态,它一方面成为当代人生活、 情感和社会演化的“ 见证 ” , 同时它的发展过程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
特别最 90 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处在有中国特色市场化与集权化双轨运行的背景下,一方面受到国家政权的控制、干预和引导,同时又受到市场经济、消费文化的强力冲击,成为了当代中国媒介在各种权力角逐中演变历程的缩影,它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 文化的分化和冲突,同时也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时代风尚、价值观念、文化潮流产生着复杂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将概要回顾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过程,分析中国电视剧在复杂的意识形态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出现的不同类型,阐释中国电视剧在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特殊的生产和流通方式,探讨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处境以及在中国媒介变革、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地位一、从宣传工具到文化产业:历史回顾20 世纪中国,各种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团利益的剧烈冲突和社会角色的迅速变化,都注定了政治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主题政治对中国社会的几乎每一个层面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这世纪的前70 年,任何文化几乎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文化中国电视剧诞生于1958 年,当时是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以后的第9 年这以后,中国经历了多次巨大的政治权力和利益的更替,继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对抗和隔绝之后,60 年代又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分裂,随后则经历了重新调整权力结构的文化大革命的动荡。
处在实验阶段的电视剧始终是整个国家政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电视媒介的发展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所以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并没有能够成为大众文化,对当时社会现实没有产生广泛影响1976年以后,毛泽东时代结束,中国进入了以“ 改革开放 ” 为途径、实现“ 现代化 ” 为目标的 “ 新时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展、全球化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中国电视剧在中国电视成为大众媒介的同时,也在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意识形态相互冲突、相互妥协、相互融合,反映了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实 中国电视剧也因此经历了从宣传工具到大众文化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电视剧本身的历史,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正是 “ 历史 ” ,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电视剧的生产、流通和意义从 1958 年到 2000 年,在 42 年的时间中, 中国电视剧发展大约可以被看作三个主要阶段:试验阶段:从 1958 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开始,到1966 年中国文化大革命之前的 18 年,中国大陆共播出电视剧约180 多部 [4]由于受制作条件和技术条件等限制,当时的电视剧都是在现场搭置的实景中拍摄并同步直播,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舞台剧转播,这些直播节目由于没有录制资料,现在已经看不到其原来的面貌。
与美国的“ 电视电影 ” 、“ 电视戏剧 ” ,苏联的 “ 电视故事片 ” ,日本的 “ 电视小说 ” 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人们将这种叙述虚构故事的电视节目称为“ 电视剧 ” ,这个概念也表明中国电视剧与戏剧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是对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的宣传性演绎如《一口菜饼子》通过剧中人物的倒叙,回忆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所谓“ 旧中国 ” 人们缺衣少食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是剧中的姐姐用来教育弟弟珍惜粮食的政治教材显而易见, 这部电视剧当时是为了配合中共中央提出的“ 忆苦思甜 ” 、 “ 节约粮食 ” 的宣传精神而制作的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多数都像《一口菜饼子》一样, 具有明确的政治教育主题,故事基本都是对国家政策的直接阐释当时,中国仅有一座电视台,电视覆盖面小,全国电视机拥有量一开始仅仅数百台, 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数万台,除极少数政府领导和高级知识分子,一般中国观众看不到电视节目,所以这些电视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5]1968 年,中国开始“ 文化大革命 ” ,如同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一样,起步刚刚10 年的中国电视发展也陷入低谷,电视剧生产基本停顿。
电视剧在这10 年数量更少,而且都是直接的政治宣传品值得记录的是,1967 年北京电视台拍摄了电视剧《考场上的斗争》,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不采用直播而采用黑白录像设备录制的电视剧1975 年,在彩色电视试播后两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 《神圣的职责》成为了最早一批彩色电视剧这些电子技术的缓慢进步为后来中国电视剧的迅速发展做了技术准备应该说,从1958 年到 1978 年这 20 年,中国电视没有成为大众媒介,中国电视剧也没有成为大众文化即便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电视剧也不能与当时中国的印刷媒体和广播、电影等媒体的重要性相比2、转型阶段:1976 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加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这以后10 年,中国濒临绝境的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中国的电视事业逐渐形成 1976 年底,北京的节目已经可以传到除西藏、新疆、内蒙古和台湾以外当时中国所有26个省、自治区的首府和直辖市,其中的8 个电视台可以向北京回传信号;197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CCTV ) ,全国各省开始建立省级电视台;1983 年 3-4 月,中国 “ 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提出 “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的方针 [6],中国电视台的数量此后迅速增加。
到1985 年,全国已经有172 个市、县电视台,电视发射和转播台也增加到了 1 万 2 千多个 与此同时, 电视机也迅速普及,1979 年全国电视机拥有量达到485 万台,1982年达到 2761 万台,以后每年都以几百万、几千万的数字增加,1987 年,中国电视机拥有量达1· 2亿台,拥有电视机家庭占全国总户数47· 8%1978 年,中国电视观众仅有8000 万人,到 1987年 7 月,电视观众已经达到6 亿,占全国总人口56%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电视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电视覆盖的扩大和家庭电视机的普及,观众对电视文化的需要为电视剧的繁荣准备了社会条件[7] 在这一时期,电视媒介经济运作方式的变化,也对电视剧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1979 年 1月 28 日,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一则1· 5 分钟《参桂补酒》的广告,这是中国电视历史上的第一条广告,这意味着市场经济力量开始进入一直被看作“ 党和政府喉舌” 的电视运作之中,电视节目制作在政府资金以外获得了新的资金渠道,电视也开始受到政府以外的市场力量的制约和影响1979 年 12 月,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广告,广告作为一种力量,在推动中国电视剧的大众化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由于电视观众对电视剧节目需求量的急剧增加以及电视融资方式从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发展到可以广告融资,1979年, 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在第一次全国电视节目会议上, 建议各地电视台凡有条件的都可以制作电视剧, 并在国庆30 周年时举行全国电视节目联播这是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次飞跃点,1980 年全年电视剧生产达131 集, 是前一年电视剧产量的6 倍以上1983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剧产量再次大幅度提高,比上年增加100%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由于政府投资、广告经费支持和企业的赞助,电视剧的生产规模开始加速扩大,电视剧的数量明显增加(如表):从 1978 年到 1987 年的 10 年, 中国电视剧总产量已经达到了5875 集, 是从 1958 年到 1978年前 20 年的近 30 倍在电视剧产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与中国电影观众从1979 年开始逐渐下降的趋势成反比, 电视剧的观众则在不断增加,电视剧取代电影成为了中国最具大众性的视听叙事形式如果说, 在 80 年代以前, 中国电视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受众的话,那么, 从 80 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出现真正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流行电视剧了。
当时,中国多数人都刚刚体验了历史的政治动荡和家庭、个人的苦难经历,而且正在经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极左 ” 政治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过渡的转折阶段,所以一批叙述人们在政治动荡中的曲折命运的所谓“ 伤痕电视剧 ” 或者“ 反思电视剧 ” 以及后来叙述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治冲突的“ 改革电视剧 ”[8] 最早受到人们的关注 《蹉跎岁月》 (1982 ) 、 《今夜有暴风雪》 ( 1984 )等电视剧叙述了在专制年代青年人的精神和肉体的苦难, 《新闻启示录》 (1985 ) 、 《新星》(1986 )等则表达了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力量与旧有的政治体制之间的冲突除这些具有明显政治反省和现实批判特色的电视剧以外, 几部根据中国古典和现代经典文学名作改编的电视剧和历史剧的出现,如 《四世同堂》(1985 ) 、 《红楼梦》 (1986 ) 、 《努尔哈赤》 ( 1986 ) 、 《西游记》 (1987 )等则为中国电视剧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这些电视剧充分利用了文学资源,探索了电视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直接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艺术发展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在80 年代初,中国开始制作采用情节剧模式的通俗电视剧,电视剧从最初所理解的“ 纯艺术 ” 形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看作一种流行文化娱乐。
1980 年 2 月 5 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的9 集《敌营十八年》具有一种标志性的意义这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第一部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通俗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与其他重视政治批判、艺术风格的电视剧不同,不注重对人物个性的开掘,也不强调对政治思想的演义,而是突出了情节性、戏剧性、惊险性、离奇性,具备了娱乐性作品的基本特征中国制作通俗电视连续剧显然受到了国外境外电视剧的影响70 年代末, 长期被排斥的国外境外文化、包括美国、日本、香港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电视剧的引进,为电视剧从一种单纯表达政治诉求的政治文化向提供娱乐消费的大众文化的转型提供了参照和启示1979 年底,日本儿童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久,具有明显娱乐倾向的美国电视节目如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惊险动作剧《加里森敢死队》等也相继在中国播出,这些节目为过去主要只观看单集电视剧的中国观众展示了“ 连续剧 ” 的魅力,而且也展示了以情节的曲折、人物的生动、故事的离奇为特色的通俗电视情节剧的娱乐魅力尽管这些娱乐性电视节目在当时受到了正统立场的批评, 《敌营十八年》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是“ 资本主义精神污染” 的例子, 26 集《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到第13 集便迫于政治舆论的压力而中途停播,但是通俗娱乐电视剧的出现仍然对中国的电视剧观念提出了挑战,电视剧的政治意义开始淡化,其消费意义开始被重视,通俗电视连续剧形式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