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傲慢与偏见》的汉译本文导读:这是一篇关于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傲慢与偏见》的汉译的文章,傲慢与偏见》是西方经典小说, 自流传入中国就引起了读者的重视, 翻译版本众多, 本文选取了其中3个译本进行研究引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从信息功能对等、语气功能对等、情感功能对等、语用功能对等4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 奈达; 功能对等; 《傲慢与偏见》; Abstract: Pride and Prejudice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foreign literary works among Chinese readers. It is widely circulated and has many translations. Therefore, translators are required to fully grasp the inten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carefully sele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restor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conform to the reading thinking of Chinese readers. Nida s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ranslation.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ree translations of Sun Zhili, Zhou Dung and Zhang Jinghao are selected to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translators with a more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method and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Keyword: Nida; functional equivalence; Pride and Prejudice; 一、引言 简-奥斯汀是英国着名的女作家之一, 其作品《傲慢与偏见》影响甚大。
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是西方着名的语言学理论之一这个理论没有遵循以往原文与译文的直接对比, 而是引入了两个过程的比较,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 会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 探索在对《傲慢与偏见》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如何考虑译语与源语的特点, 才能达到两者的平衡与协调 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尤金-奈达提出的, 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 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 引入交际理论与信息论, 改变了以往关注于译文本身与原文的对照与不同, 从根源上关注于原文与译文创作过程, 使人们关注原作者创作心理以及译者翻译过程中再次创作的心理变化与内心的交流【1】同时, 也会注意到在翻译活动过程中, 译者由于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 会产生相对应的效果, 在译文中也会显示出这一特点 在翻译活动中, 除了要遵循"等效";原则, 还要强调动态的对等一方面, 译文要忠于原文, 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与语用另一方面, 译文过程中要遵守动态的对等因为译者要接受原文信息、源语言文化, 同时还要关注于目标语的文化、目标语的特点以及读者的思维换句话说, 目的语读者接收的译文信息与源语言读者接收的源文信息一致。
而如果要保持文章中的信息对等, 由于文化与语言的差异, 就必须改变文章的形式与结构但是, 这种理论与概念遭到了众多学者的反对与批评因此, 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极端的"动态对等";, 并且界定了改变语言形式的情况, 包括以下五种: (1) 如果直译文中传递的信息是错误的, 需要引入目的语改变原有的形式; (2) 如果按照原文会造成语义缺失, 而且可能会造成语义错误的时候, 要改变语言形式或结构; (3) 如果译文与原文对应会出现歧义或者意义晦涩的时候, 需要改变译文的安排以适应读者的需求; (4) 如果对应原文形式会改变创作者的意图的时候, 需要以传达创作者目的为主要任务改变形式; (5) 如果对应原文形式会不适合译文语言规范与习惯, 需要改变形式规范语言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根本上说明了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判断与选择的因素而关于译文的效果奈达也给了标准, 他认为, 译者的关注点不同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翻译效果, 但是读者的反应是第一位的【2】他提出了"读者反应说";, 认为评价译文的好坏是要根据读者的反应的, 将译文接受者对于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于原文的反应作对比, 可以得知译者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反应是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文是否成功。
三、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傲慢与偏见》的翻译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描写英国乡村绅士家庭生活的小说, 其中主线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 另外几条辅线是伊丽莎白家庭中的几个姐妹出家的故事【3】通过描述婚姻问题, 显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与阶级之间的互动与差距, 也反映了女性主义在婚姻问题上的萌芽通过对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个人之间的互动, 赞颂了自由恋爱与追求男女平等、阶级平等的理念, 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注重地位、名誉以及财富, 并且以此为婚姻基础的现象 在翻译这部作品时, 译者应该抓住文章的精髓, 将每个人物刻画如原文一般的生动形象, 并且语言要符合他们各自的人物设定一部好的翻译作品要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表述、强大的感染力以及符合读者审美的艺术效果《傲慢与偏见》由于其自身的吸引力, 在中国已经有众多翻译版本, 本文选取流传比较广泛的译本进行分析, 研究译者如何使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功能对等, 包括信息功能对等、语气功能对等、情感功能对等、语用功能对等4个方面 (一) 信息功能对等 语言的信息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文学作品中, 信息都是处于核心地位信息一方面指表达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另一方面指接受者接收到的含义。
而接受者是否能够接收到表达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就取决于表达者的表达, 以及接受者的接收能力【4】同样, 奈达所要表达的关注读者的反应, 一方面就是要关注他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如果译文读者对于文章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于原作的反应是相同的, 那么就达到了功能对等 例1 Design! Nonsense, how can you talk so! …as soon as he comes. 孙致礼译:打算?胡扯, 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的哪一个, 因此, 他一来你就得拜访他 周鸳译:目的?荒唐!你怎么能够这么说?不过, 兴许他会喜欢上她们中间的哪一个的所以, 等到他一搬来你就得赶快去拜访人家 张经浩译:为这桩事!胡说!你怎么讲出这种话来?不过呢, 他看中我们的哪个女儿倒很可能所以, 等他一来, 你非得拜访一趟不可 例1是贝内特夫人劝说先生去拜访新来的宾利先生, 促使他和女儿的因缘, 但是贝内特先生反驳之后夫人的回答在孙的译文中"打算?胡扯";用得很恰当, 因为贝内特夫人的设定不是优雅的上层人士, 而是急于女儿婚事的妇人, 所以她说话不会那么文雅而周译文中"荒唐";一词不是很好, 因为在汉语中, "荒唐";一词是指责、责备他人, 而这个情景下贝内特夫人不是批评丈夫, 而是抱怨、不理解, 所以这就会造成读者的信息不准确。
张的译文也很恰当, 符合人物性格, 也很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含义 例2 "He must be an oddity, I think, "; said she. "I cannot make him out…Can he be a sensible man, sir?"; 孙译文:"我想他一定是个古怪人, ";她说"我真摸不透他他的文笔有些浮夸他为继承财产表示歉意, 这是什么意思呢?即使他可以放弃, 也别以为他肯那么干他是个明白人吗, 爸爸?"; 周译:"他想必是个古怪的人, ";她说道, "我真猜不透他他的用处似乎有些浮夸对继承父亲的家产而感到所谓抱歉, 他这话是想说明什么呢?纵然这件事能够取消, 我们也不要指望他情愿取消, 他的头脑清醒吗, 父亲?"; 张译:"我看他一定是个怪物";她说, "我捉摸他不透他的信写得装腔作势既要继承产业, 又谈什么海涵?恐怕事能由己时他也会不愿由己爸爸, 他能是个有头脑的人吗?"; 例2这段话是伊丽莎白评价柯林斯所写的信在原文中, 形容柯林斯为"an oddity";在译文中, 孙和周分别翻译为了"古怪人";"古怪的人";, 合情合理, 但是张译文为"怪物";程度比原文加深。
另外, 前两种译文都比较符合人物语言与场景, 能够把信息完整带给读者, 但是张译文中"我捉摸他不透";词序怪异, 不符合日常交流情景而且"装腔作势";"海涵";这类词语太过文学化, 在一个日常对话中使读者感到怪异特别是"恐怕事能由己时他也会不愿由己";这句话, 太过文绉绉, 读者读来不知所云, 而且十分拗口, 加重了读者的阅读负担, 信息也没有准确地传递 (二) 语气功能对等 人们说话不仅仅要表达相应的信息, 语气的变化也会影响读者的判断语气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与感受, 特别是命令的语气、反驳的语气, 使得他人服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依照自己的安排办事、服从自己的思维【5】因此, 在翻译的时候要加重表达, 显示出语言使用者的权威与反叛的语气, 使得读者感同身受, 充分体会那种场景下的唇枪舌战 例3 "Whatever my connections may be, "; said Elizabeth, "if your nephew does not object to them, they can be nothing to you."; 孙译:"不管我的亲戚是些什么人, ";伊丽莎白说道:"只要你外甥不计较, 便与你毫不相干。
"; 周译:"不管我亲戚是些什么人, ";伊丽莎白道:"只要你外甥不计较, 与你有什么相干"; 张译:"无论我的三亲六眷是什么人, 只要你的外侄不计较, 你用不着多操心"; 例3这段话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姑母进行辩论的场景伊丽莎白对于凯瑟琳夫人咄咄逼人、强买强卖的态度非常不赞同, 所以话语里面没有多少敬重, 而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上述译文中, 孙和周的译文大同小异, 用"不管";"只要";"毫不相干";"有什么相干";等词汇充分表达了伊丽莎白反抗凯瑟琳夫人的态度, 以及对于其刻意挖苦、讽刺自己的抵抗而在张的译文中, "三亲六眷";显得文雅, 将那种气势汹汹、伶牙俐齿的感觉削弱了;"你用不着多操心";像是规劝, 而不是反驳与不满, 没有将小说中人物的鲜明特点表达出来 例4 I will not be interrupted. Hear me in silence. My daughter… 孙译:我说话不许你插嘴!你给我老实听着我女儿和我外甥是天生的一对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