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与“学雷锋”演进史 吉全改革开放40年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现代化进程40年风雨前行,无数人的命运跌宕起伏,无数个名字牵动人心有一个人的名字与所有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他就是雷锋这名22岁时因公牺牲的年轻士兵,因为国家领袖的褒奖,引发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从曾经的如火如荼,到后来的遭受质疑,再到后来的焕发新生,一部“学雷锋”演进史,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的精神崛起历程20世纪80年代:Key:钉子精神 新长征突击手1978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大会要求,全区各族青年要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还树立了诸如:“雷锋式的青年”——孟科、“矿山小老虎”——吴全喜,“特别能战斗的青年突击队”——乌达矿务局东方红矿采煤五队青年突击队等青年个人或集体标兵这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由此开启,整个中国掀起了经济改革建设的大潮一度在文革中深陷政治运动“歧路”的学雷锋运动开始得到修正从1979年开始,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贯穿整个80年代,广大青年们被号召要像雷锋那样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北京青年韩振华当时刚刚高中毕业,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国营厂的技术工人第一年当学徒期间,韩振华在厂里的学习班除了学技术、学文化,还有学政治,“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先进”“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在韩振华的印象里,随着形势的变化,厂里宣扬得更多的是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回忆起那个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经历,韩振华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把抓”张秉贵张秉贵当时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练就了两项绝技:“一抓准”和“一口清”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而且算账速度又快又准,能一边称糖一边心算那时候,厂里的宣传标语已经不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而是将雷锋精神细化到工厂里、细化到每个人工作的岗位上,提倡大家利用零散的时间不断学习如果不是用心学习、花时间去练习,张秉贵不可能抓糖抓得那么准听了他的事迹,韩振华自己心里也十分佩服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人擦玻璃、上街扫马路……那时如果捡到东西不上交,都觉得是犯罪的事情。
说起20世纪80年代“学雷锋”印象,任贵娣仍能想起很多细节当时任贵娣在宁波市南郊水厂的泵站上班,在水厂里,学习雷锋做好事是很普遍的事团支部经常组织我们帮五保户打扫卫生、帮老人拖地、扫马路大家也很积极,下了班还要去当地的工人新村住着个70多岁的烈属,任贵娣和同事们拿着水桶、抹布去帮她拖地、擦玻璃,但是到了后来,老人却说不需要帮忙,只让她们陪着说说话那次陪老人聊了很多,中午吃完饭去的,下午4点多才回来任贵娣说:“那时很享受学雷锋的愉快过程,也很开心快乐很多时候我被他们感动得更多在现在,很多人觉得学雷锋就是做好事,实际上并非如此在任贵娣的印象里,那个年代,厂里注重宣扬雷锋的“钉子精神”“螺丝钉精神”,将雷锋精神细化到每个人工作的岗位上,注重将雷锋精神用到实际工作中那时在泵站里,每个水泵都会挂上自己的名字,谁负责就要维护好,要去擦干净,领导每月都要进行检查,要求大家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做细任贵娣说,大家的干劲也很足,基本上每天都要擦,甚至连水泵上面的凹纹,都要用抹布擦得锃亮谁把机器擦得最亮,維护得最好,象征荣誉的“流动红旗”就转到了这班也没什么金钱的奖励,但是拿到流动红旗,就觉得很光荣任贵娣说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拉开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活动的序幕。
雷锋说过的“我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成为当时许多人的行动指南,而广泛开展的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则在各行各业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竞赛热潮,朱伯儒、张海迪一同成为“80年代新雷锋”,张华、罗健夫……一时间,全国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雷锋一样的先进典型广大青年以雷锋等模范人物为榜样,以极大的热情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展现出了崭新的精神风貌,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经济的欣欣向荣形成了完美的互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80年代中后期,当人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压抑的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得到释放,经济活动开始占据社会主流,学雷锋的热潮逐步开始变得平淡有个别单位将学雷锋当成了政治任务,摊派给下面的人,规定一天里要修多少辆自行车,要补多少双皮鞋,这样的做法多少让学雷锋变了味儿198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唤起美好回忆的那些歌”评选活动中,从60年代一直风靡至80年代上半段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又被广大听众推举出来,获得“优秀作品奖”殊荣20世纪90年代Key:爱岗敬业 青年志愿者当时间的指针转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呈现,一些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日益增多,重特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有所冒头。
面对变化的形势,社会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只要搞好经济就行,其他问题放一放再说;一种是必须先搞好政治思想道德建设,经济建设可以慢一慢,宁可让“钱袋子”瘪了,也不能让“脑瓜子”空了中央及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1992年,邓小平在广东南方谈讲话中再次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雷锋精神”四个字不再那么频繁地被提及,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1991年,中央领导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此后不久,自参加工作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座右铭的北京公交售票员李素丽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长期在西藏阿里工作、不幸以身殉职的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被中组部授予“优秀领导干部”一位普通售票员和一名党的高级干部,几乎在同一时期成为90年代“雷锋精神”的接力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到来,在整个中国社会,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已跟此前完全不同此时北京青年韩振华已经成家,唯一的女儿开始上小学,与他60年代上小学时同学们争当小雷锋不同,在韩振华女儿这一代人心中,雷锋叔叔的形象已经被逐渐弱化,学雷锋基本成了每年3月才有的一阵风。
那年代学雷锋的最大特征就是规模大,像公交公司就经常和其他单位一起联合进社区为人民服务 修自行车、修收音机、理发、配钥匙等成为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学雷锋项目因为服务的人多,看热闹的人也多,那场景有点儿像赶集,是现在学雷锋活动时很难看到的学校、企业甚至部队都会组织学雷锋小组,但都是3月5日前忙活一阵儿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儿、去马路上擦栏杆、到军烈属家慰问……过了3月,这些做好事儿的行动就基本宣告结束了雷锋叔叔出国了”“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各种各样的百姓语言开始流行,这不光反映出人们对当年扎扎实实学雷锋的思念,也透露出对当时社会一心向“钱”看的不满90年代中期,就在学雷锋活动愈发流于形式的时候,一部改革开放至今影响最大的雷锋题材电影横空出世,这就是1996年3月4日上映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影片讲述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因一次意外车祸造成雷锋死亡,随后乔安山留下一系列不是雷锋又恰似雷锋的事迹电影让正要淡出人们视野的雷锋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有评论称其“哭”遍了大江南北影片以乔安山的回忆为贯穿线,尖锐地触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生活里,人们对于道德状况的关注由乔安山折射出来的雷锋精神,以其巨大的道德力量激起无数观众的道德感。
在人们正为雷锋精神的淡漠而感到焦灼的时候,这部电影无疑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与温暖由刘佩琪和吴军出演的乔安山和雷锋,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善的追寻也许是对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批评,一种新事物“志愿者”开始在许多地方萌芽许多地区开始将立足岗位学雷锋和服务社会学雷锋有机结合,推动学雷锋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90年代中期,共青团中央提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青年人才工程,工程的主题是:“热心献社会,诚心献岗位这项工程主要由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方面构成,“青年文明号”活动旨在组织和引导青年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推动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基本可以看成是“上街学雷锋”的升级版青年志愿者们围绕交通安全宣传、抢险救援、失足青少年帮教、农牧业科技、生态环保、支教扫盲、文明礼仪推广、扶贫助困等组建了多种多样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有效地建立起组织层级化、成员属地化、服务扁平化的工作体系,成为这段时期雷锋精神的集中体现如同经济建设中也会遇到低潮与高潮,学雷锋活动就是这样在起伏中不断前行21世纪初Key:道德滑坡 冷嘲热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富足,原本就存在的群体性精神迷茫、信仰危机并没有减少,而对雷锋精神理解并认同的人却越来越少。
2002年4月,宁波的姐胡玉丽和20多位的哥的姐组建了一支“出租雷锋车队”媒体问其为何以雷锋命名,她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3月5日,她女儿所在小学搞学雷锋活动,要求每个孩子学习一段雷锋的事迹并且在台上演讲胡玉麗给孩子念的一段大概是部队发衣服和鞋子,发到雷锋的时候,他却说,自己的衣服虽然破但缝缝补补还可以穿,新衣服留给国家吧念完后天真的女儿在那儿疑惑不解,雷锋叔叔为什么这么傻呀?雷锋精神演变和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如今进入了新世纪,物质生活富足的孩子们对“雷锋故事”已经无法认同无法认同的不仅是孩子2001年,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红遍大江南北作者雪村用诙谐的语气将司机老张被东北人救助的一个场景描述得惟妙惟肖这首堪称网络歌曲的开山之作不仅成功塑造了东北人豪爽仗义、热情幽默的性格,其背后“司机逃逸”“撞了车不救人”等情节,真实反映出当时社会道德滑坡的现实调侃与搞笑的背后,实际也暗含着对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的期待与呼唤2006年11月,南京著名的彭宇案再次引发了国人对道德危机的讨论与担忧一名徐姓老人在公交站台跌倒受伤,小伙彭宇将其送到医院并赠送了200元钱,后来老人出院后将彭宇告上法院,诉其将自己撞伤。
这起民事诉讼案后来引起民间极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不在于彭宇到底有没有撞人,而在于法院对原、被告相撞一事在缺少事实依据下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法官认为,彭宇给老人钱就是其将人撞倒的证据,当时流传最广的一句法官问话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彭宇案对社会公德良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续影响在公众舆论中,彭宇成了“好人被冤枉”“好心没好报”“ 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此案也被认定为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的加速点对国人道德观念的最大的冲击来自2008年当时,全国多地出现婴幼儿非正常死亡,调查显示患儿均喝了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三鹿高层在得知公司生产的婴儿奶粉含有致命毒素三聚氰胺后,为降低经济损失,不仅没有立即停产和收回有毒产品,而是继续用三聚氰胺含量低的有毒奶粉换回高含量毒奶粉,同时选择向社会隐瞒真实情况直到9月中旬国家卫生部向社会公布调查情况的当天上午,还口口声声强调没有质量问题这一年,北京奥运极大地点燃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但毒奶粉事件却几乎在瞬间将这种自豪感打回了冰点2008年的最后一天,包括董事长田文华在内的三鹿高管走进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的大门,接受法律的审判尽管三鹿就此彻底破产,但从三鹿事件开始,毒奶粉、地沟油、苏丹红、纸包子等一系列闻所未闻的词汇开始被网络广为传递,不断拷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