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内容简介目录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翻译概述第2章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第3章简明英语和简明英语运动第4章简明英语的基本原则第5章Google、电子辞书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第6章英语词典和电子语料库在翻译中的运用第7章译文臃肿和减肥方法第8章新旧信息和信息流动第9章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势动词第10章句子的长短和简繁第11章核心句分析:克服句法障碍的有效手段第12章语篇的衔接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第14章段落与篇章的布局和重组第15章酌情改写原文第16章原文错误的识别与翻译方法第17章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译文连贯的保障第18章 译文的修改第19章法律翻译应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翻译示例汇总第1章翻译概述第2章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第5章Google、电子辞书及其在翻译中的运用第6章英语词典和电子语料库在翻译中的运用第7章译文臃肿和减肥方法第8章新旧信息和信息流动第9章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强势动词第10章句子的长短和简繁第11章核心句分析:克服句法障碍的有效手段第12章语篇的衔接第13章隐喻、俗语等文化词语的翻译第14章段落与篇章的布局和重组第15章酌情改写原文第16章原文错误的识别与翻译方法第17章批判性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译文连贯的保障第18章译文的修改第19章法律翻译应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详解201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翻译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翻译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2017年中山大学英语翻译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附录汉英翻译练习及详解第一部分复习笔记第1章翻译概述一、翻译的历史由于地域的分割,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语言。
两个操不同语言的民族,只要进行交往,就离不开翻译所以,翻译的历史可能与人类语 言的历史同样久远1.有记录的翻译史(1)在中国,最早记载翻译的书籍是《周礼》和《礼记》两书记载了周王朝的翻译官职,其 具体任务就是负责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及通译事宜2)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改周代之行人为典客(意为“译者”),又另设典属国一职,掌管蛮夷 降者西汉因秦制3)魏、晋、南北朝和隋代掌管四方民族和外国交往事务并配有译员的官方机构,大体上沿两 汉之制,或有所损益,或有所省并⑷从东汉末年到宋代进行了大量的佛经翻译5)辽朝为了沟通语言,始在州以上官署置译史,从事笔译同时,还首置通事,从事口译金朝和辽朝一样,也有译史和通事职称,安排在若干政府机构内,从事口笔译工作6)元朝和辽、金一样,都设有译史和通事译史是笔译吏员,有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之分7)明朝永乐五年为「适应外事翻译的需要设四夷馆,原为八馆,后又增添两馆,学习蒙古、 西藏、印度、暹罗及回教等国家的语言毕业的学生分发各部,充当译员,凡外国人与中 国官员往还,谈话交际,都由他们翻译8)明末清初,大量西方传教士来华,与中国士大夫结合翻译编写书籍三百余种。
除了经院哲 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外,有关科学的占一百二十种左右,涉及天文学和数学,物理学 和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生理学和医学、生物学、舆地学、语言学和文学等 (9)清朝更加重视翻译清军入关前,就建立文馆,以“翻译汉字书籍'’和"记注本朝政事清军入关后,设立“笔 贴式”,以沟通两族语言清朝重视各族语言教学,培养通晓满文、蒙文和韩汉文的各级官吏、笔贴式和口译人员清朝的科举考试,还特设翻译一科在中央一级设立多种翻译机构这些机构负责满汉蒙藏诸语言之间的翻译鸦片战争以后,有识之士和政府组织的西学翻译,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达到了前所未 有的程度9) 译的目的(1)进行国家的日常管理这在多民族国家是必需的,尤其是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在汉族统治时期外交似乎是翻译的主要目的3)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表现为对国外或外族先进文化的翻译吸收例:①东汉末年至宋代对佛经的翻译,以及伴随佛经翻译进行的对印度药书和历法的翻译②辽代、金代、西夏、元代、清代把汉籍翻译为本民族语言属于对汉民族先进文化的学习 ③清末对西学的大量翻译是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二、翻译的历史作用1 .翻译推动了世界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1)各民族历史中的启蒙时期,无不以翻译为开端。
凡是翻译活动盛行的时期,都是两种文化或操两种语言的民族之间存在重大差异或不平等 的时期,其中一个民族认为自己需要向另一个民族学习先进知识,包括政治、宗教和科学 知识⑵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翻译发挥着重要作用2 .历史实例⑴大规模的佛经翻译,从梵文和巴厘语翻译为汉语;⑵希腊哲学和科学著作的翻译,从希腊文和叙利亚文翻译为阿拉伯文3 ,从翻译的角度考察世界文化史发现,各种思想文化正是通过翻译不断传播,同时也通过翻 译吸收新鲜血液,东西方文化在不断交融,并不存在严格的东方和西方的界线4 .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历史上可以说有两次高潮1)第一次是公元630至894年间的遣唐使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经济与文化高度发达的盛唐时期,而日本则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 过渡的时期当权的新贵族在26()年间先后向中国正式派遣了18次使团,大批的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使 团前来中国,学习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回国后改革和构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制度,促进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⑵第二次高潮是在近代第二次高潮主要是中国向日本学习明治初期,日本全面移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英美书籍的翻译介绍盛行甲午战争之后,为求速效,从日语转译了大量西方书籍,内容涉及哲学、法律、文学、教 育、地理历史、自然科学、军事、医学等等领域。
清末自然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几乎全是日文译本,如《物理译解》《分析化学》《动物学新 论》《微分积分学纲要》等,甚至可以说近代中国人的新知识大部分是通过日本书籍得到 的Translators have invented alphabets, helped build languages and written dictionaries. The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national literatures,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spread of religions. Importers of foreign cultural values and key players at some of the great moments of history,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have played a determin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ocieties and have been fundamental to the unfolding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itself.三、职业翻译是一种沟通行为1 . 一般翻译的目的(1)翻译练习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外语的掌握情况。
翻译为外语可以检测或提高学生的外语写作能力,至少是通过词语和结构转换,把原文变 为外文的能力;翻译为母语,可以检测或提高对外语词语和句子结构的理解情况⑵另一种翻译活动,是把翻译视为娱乐例:译者觉得某个作品不错,试着翻译出来供自己欣赏;或者把自己得意的作品翻译出来,供 自己欣赏翻译的乐趣可能来自推敲文字的过程,或者翻译本身的创造性2 .职业翻译职业翻译与上述翻译不同⑴职业翻译除了自己(译审、评委)外,还有受众受众感兴趣的是文本、文本所传达信息或原文的作者,对译者或翻译的过程不感兴趣⑵职业翻译是在别人要求下进行的,是有偿的所以,职业翻译是职业的沟通行为四、翻译的种类1 .直译与意译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我国就有“直译”“意译”之争,一直持续到现在1)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存在共同之处,所以有些情况下直译是可能的2 2)由于语言本身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使用原文的形式无法表达原文的意思,这时 就舍弃原文的形式,直接表达原文的意思,即意译2 .纽马克的翻译方法分类侧重译出语(程度由高到低):•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逐字对译)• Literal translation (字面翻译)• Faithful translation (忠实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语意翻译)侧重译入语(程度由低到高):•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传意翻译)• Idiomatic translation(符合语言习惯的翻译)• Free translation(自由翻译)• Adaptation(改写)从逐字对译到改写是一个连续体,逐字对译与原文的形式最为对应,改写最强调译入语的 流畅性。
3 .周兆祥的翻译分类周兆祥根据“翻译的自由度”,把翻译分为以下几类:• 逐字对译(word-for-word translation)• 字面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 语意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传意翻译(communicalive translation)■编译(fi_ee translation)•改写(adaptation)4 .翻译方法分为几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的情况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时需要照顾原文,有时要照顾读者可以逐字翻译,可以较为自由,还可以对原文做较 大幅度的调整每种翻译方法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5 .笔者认为直译可以达意的,就直译;直译不能达意的,就意译;遇到特殊情况或委托人有 明确要求,可以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甚至于改写五、翻译的各种标准1.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被后人奉为翻译 原则或翻译标准,有广泛影响2 .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3 .傅雷提出“形似神似”说4 .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5 .王佐良认为“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6 .葛传泰认为,“翻译必须在把原文变成另一种文字时,做到不增,不减,不改工7 .彭卓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信、达、雅”作了新的解释:“信”应是译文要忠于原文的思想;“达”应是译文要使用合乎全民规范化的语言;“雅”应是译文要保持原文的风格8 . Tyller在 1791 年出版的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中提出翻译的三原则:(1) The transal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