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的汉族先民首领[摘 要] 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公认的首领,也是汉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高始祖,汉族先民还把自己的文明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因此,汉族便世代自诩是炎黄子孙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一些历史传说,正好反映和折射出汉族先民起源上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早期生产、生活方式上各自的不同特点古代华夏之所以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似同胞兄弟,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业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的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关键词] 炎帝;黄帝;华夏;农耕;游牧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据 2000 年 5 月 28 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所宣布,目前汉族人口已经达到 11.59 亿另外,据 20 世纪 80年代的不完全统计,约有 2700 多万分布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华人,其中也以汉族占绝大多数无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各地的汉族,他们都称自己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汉族有着 5000 年以上绵延不断的文明历史,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汉族先民,曾经依循中国古代所建的王朝称号,而被记称为夏人、商人、周人、秦人、汉人、唐人、宋人、明人,以及从春秋战国沿称下来的华夏等族名。
然而,自周秦以来,惟有以“华夏”的记称历时最久、影响最大、涵意最深,所以汉族也就有了华夏后裔的称呼炎帝和黄帝都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公认的首领,也是汉族人民共同尊奉的至高始祖,汉族先民还把自己的文明和许多发明创造,都追溯到炎帝和黄帝身上,因此,汉族便世代自诩是炎黄子孙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一些历史传说,正好反映和折射出汉族先民起源上的多元性,以及他们早期生产、生活方式上各自的不同特点本文依据古代华夏文献所记的部分传说,意在概述汉族先民尊奉的炎帝,实际上就是传说时代,沿江河流域发展农耕的汉族先民首领古代华夏文献中传说时代的历史和人物,多经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再由后世文人加工载录而成,因此在内容上不免支离破碎,而且有着明显的矛盾抵牾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代华夏对汉族先民传说时代的记述,尽管有其渺茫难解之处,但却绝非全然的荒诞之谈,它反映的正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最早的“历史实体”如果说,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反映的是以牛为图腾、兴起于姜水流域,从事牛耕农业的汉族先民那么,炎帝的“初都陈,后居曲阜”,“崩葬长沙”,则应该是传说时代从事农耕的汉族先民,在炎帝率领下沿着江河发展农耕经济,开拓自己生产和生活范围的历史写照。
一、炎帝及其反映的汉族先民历史古代华夏文献所记的炎帝传说,最早可能出现于成书在春秋战国之间的《左传》,昭公十七年:“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这段记载,其实可以视作是汉族先民,对自己民族的多元起源,及其形成之初三个主要部族的最早始祖,一种原始的认识和朴素的表述在这段记载里,汉族的多元起源被明显地表述为:汉族先民是由以黄帝、炎帝和太昊为首的,三大氏族或部族集团融汇而成的同样,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窥视到在这三大氏族或部族集团中,“以火纪”的炎帝集团,借火的力量驱逐猛兽、烧掉荒草荆棘,以开辟农田,乃是开拓和发展农耕生产者的汉族先民而“以云纪”的黄帝集团,与白云蓝天相伴,牧畜于草原荒郊,则是淳化鸟兽的游牧或半游牧者的汉族先民至于集几种动物形象于一体的“龙”,所反映的乃是兴起、出没于沼泽树林中的禽兽,所以“以龙纪”的太昊集团,实际上应是与百兽为伴,并且驰骋狞猎于其间的汉族先民另一部先秦的文献《国语·晋语》,则是这样记述炎帝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是此之后,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和以黄帝为为首的汉族先民之间,便似《国语》的渲染那样,建立起一种以炎帝和黄帝代表的同胞兄弟关系,炎黄并尊的观念从而开始在古代华夏逐步确立起来了。
古代华夏之所以视炎帝和黄帝之间的关系似同胞兄弟,可能是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族先民,业已知晓游牧文化对于农耕文化,以及从游牧者或半游牧者的转入农耕生产,对古代华夏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所以,居“轩辕之丘”荒野草原的黄帝率其部族,先是“迁徙往来无常处”,进而“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所代表并反映的,正是在传说时代由迁徙不定的游牧生产,经半农半牧,逐步进入定居农耕,并对古代华夏农耕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那支汉族先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告诉我们,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农业和畜业的分工汉族先民的早期的农业文化,主要产生于原始时代的采集经济,并与其周邻的狞猎业以及由狞猎发展而来的畜牧业,有着密切的依辅关系因之,有的学者据此指出,炎帝和黄帝之父被记称为“少典”,其实反映的是,炎帝和黄帝都已是步入文明、具有典籍时代的汉族先民首领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由少典和有蟜氏所“生”的黄帝、炎帝,实质上正是率领汉族先民,创造和发展农耕文明的两位父系始祖汉族先民在自己这两位父系始祖的率领下,努力创造并发展了传说时代的农耕文化,迅速步入农业社会的历史门槛而炎帝则是沿着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的首领和始祖。
二、炎帝是汉族先民中最早的农耕者首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经世代口耳相传后加工载录的古代华夏传说,有着明显的支离破碎和矛盾抵牾的内容,但是它反映了传说时代汉族先民的“历史实体”汉族先民所经历的传说时代,是个漫长的社会发展阶段,它既经历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也经过了由结网捕鱼、采集狞猎到农耕生产的经济发展古代华夏文献所载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传说,反映了汉族先民的创世时期再经历了传说的“燧人氏”发明用火,进入了“伏牺氏教民佃渔”、“养牺牲以庖厨”和制嫁娶、造书契等重大的社会性变革,并在神农炎帝时,终以自己的农耕文化,登入了华夏文明的殿堂所以《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这段,由母亲社会转入父系社会、从采集佃渔业进入农耕生产的历史时,才明确的说:“女娲氏没,神农氏作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受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炎帝既是沿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的首领,也是传说时代汉族先民最早从事农耕者的始祖1、炎帝神农氏的农耕文化姜水,《水经注·渭水》条认为:“岐水又东迳姜氏城为姜水后来学者也多主张姜水在今岐山之东,是渭水的支流之一。
近几年,陕西宝鸡有些学者借助考古发掘、民间传说和地方民俗,再结合对部分文献记载的研究后提出,姜水应是陕西宝鸡的渭水流域〔1〕 尽管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古代的姜水即在今陕西一带的黄河中上游流域,应该是传说时代以炎帝为首领汉族先民,创造沿江河流域拓展农耕文化的最早发迹地《管子·轻重篇》:“神农氏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岛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这段记述所反映的是,炎帝神农氏率领汉族先民,在适宜耕作的地区种植五谷《逸周书·尝麦篇》又说,神农“为耒耜鉏耨,以垦草莽”这是反映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创造发明了农业生产工具,以供农耕发展所需《周易·系辞下》载录了,炎帝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就说明了,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中的农耕者,随着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以定居农耕者的生产和生活需要,随继产生了供社会物品交流和贸易兴盛所需的市场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又必将推动和促进了汉族先民农耕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此外,炎帝还“作弦琴”,发明“神农琴”这反映了炎帝神农氏时期,汉族先民在生产劳动之际,创造音乐,以匡正天下炎帝神农氏“作蜡祭”,说明汉族先民中的定居农耕者,已有了依据农业生产规律而确定的年节。
神农氏“制针灸,作巫方”,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表明了汉族先民在炎帝时,通过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步懂得并掌握了医药和治疗,有力的保障了汉族先民的体质健康特别是神农“重八卦,为六十四爻”,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推动了古代华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炎帝神农氏的拓展农耕随着炎帝部族的汉族先民农耕生产发展,特别是农耕者对农田的需要,必然导致以炎为首的汉族先民,不断向外寻求新的耕地于是,炎帝神农氏率农耕者向各地的拓耕,就出现了在古代华夏的传说中,许多地方都有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史迹如果从文献记载来看,炎帝率领一支汉族先民从姜水流域出发后,沿江河流域大致的迁涉路线是,“初都陈,后居曲阜”,“崩葬长沙”这就反映了,以炎帝为首的一支汉族先民,从姜水流域出发,沿着渭水、黄河等大河,向着东方拓展农耕还有一支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则是从姜水流域出发,沿着汉水进入长江流域,向东南地区,或者其它方向进行拓耕的炎帝率领汉族先民的一支农耕者,从姜水流域向东沿着大河发展农耕文化炎帝“初都陈”,陈大约在今河南淮阳和安徽亳县之间,现在淮阳还存有神农井遗址后居曲阜”,曲阜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境内反映炎帝神农氏之时,汉族先民的农耕文化,已经发展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华夏文献还记载了炎帝“崩葬长沙”长沙则已远至长江流域的中国南方地区历史上秦汉时期所置的长沙郡,辖境包括今湖南和广东、广西北部,这就反映出传说时代,有一支以炎帝为首的汉族先民,已经沿着沟通长江和黄河的水系,拓耕到了中国南方的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三、 炎帝和汉族的多元起源在人类文明史上,汉族先民一直是以独步于时的农耕文化而闻名于世的然而,从汉族将炎帝和黄帝并列为自己的始祖来看,无可置疑地折射和证明了,传说时代沿江河流域拓展农耕的汉族先民,是在与从游牧或半游牧转入农耕定居的汉族先民,通过在华夏大地上互相碰撞、交融和实现农耕化的途径,同时完成了族体和血系上的交融,才铸成了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古代华夏民族的融合为一体所以,汉族先民中最早的农耕者首领炎帝,在汉族族体的形成和多元起源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炎帝实际上代表的是汉族先民所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时期对于炎帝所代表的历史发展时期,既可看作是汉族先民最早的农耕阶段,又可看作是汉族先民初始的社会阶段炎帝所经历的具体时间,在古代华夏文献记述上是大同略微的《春秋命历序》记载了炎帝神农氏:“传八世,合为五百二十岁《帝王世纪》则云:“炎帝……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合五百三十年。
而《史记·补三皇本记》又提出,炎帝“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之子曰柱,亦曰厉山氏,〈礼〉曰:‘厉山氏之有天下,’是也神农纳奔水氏之女曰听詙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厘,厘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炎帝时期的汉族先民所经历的时间大约为五六百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中,炎帝率领汉族先民不断的拓耕,遂使他们的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炎帝子孙在华夏宜农地区的垦殖滋息,在古代华夏传说中主要反映为,烈山、共工、四岳、台骀等四支炎帝后裔的迁移和分布〔2〕沿江河流域迁徙拓耕炎帝后裔,在各宜耕地区开垦生息的同时,以自己稳定发展的农耕文化,与当地的原住民,或从游牧、半游牧地区进入宜耕地区的居民互相交融,并且在互相交融彼此汲取过程中,完成古代华夏民放的农耕化传说时代以炎帝的代表的、沿江河流域发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也就是在与其它族体发生接触和交融中,实现了汉族多元起源的族体的形成1、 炎帝神农氏与古代羌人的渊源关系炎帝和古代羌人有着密切渊源关系炎帝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这就兴许意味着,炎帝可能出自古代羌人因为在古代华夏文献中,姜和羌曾是同为一字,《说文》“姜”释有,“神农处姜水,因以为姓,以女,羊声”。
羌”释有,“西戎,羊种也,从羊儿”从而,近代学者章炳麟认为:“羌者,姜也傅斯年也主张:“地望从人为羌,女子从女为姜不过学者们还注意到,姜姓出自西羌,而非西羌就是姜姓所以,出自西羌的姜姓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