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内燃机原理内燃机的换气过程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3.10MB
约97页
文档ID:50029032
内燃机原理内燃机的换气过程_第1页
1/97

第六章 内燃机的换气过程§6.1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6.2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6.3二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6.1 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过程换气过程-将燃烧产物排出气缸和把新鲜充量充 入气缸的过程主要任务:尽量将燃烧产物排除干净,尽可能多 地充入新鲜充量一、换气过程分析根据换气过程的特征,可将四冲程内燃机的换气 过程分为: (一)自由排气阶段 (二)强制排气阶段 (三)进气阶段 (四)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一)自由排气阶段自由排气阶段-自排气门在b′点开启时 至缸内压力p和排气管内 压力pr相等时止,其特 点是利用缸内和排气管 内的压差排气分析:(1)排气门刚开启,超临界流动状态2)排气门流通截面积不断增大,亚临界流动状态 注意:一般情况下,排气门都在下止点前某一曲轴转角 提前开启,称为“排气提前”相应的曲轴转角称为 排气提前角,其范围约在下止点前30~60℃A二)强制排气阶段强制排气阶段-自缸内气体压力和排气 管内气体压力相等时起 至排气门关闭的点r″止 ,其特点是依靠活塞强 制推挤将燃气排除气缸 注意:(1)一般情况下,排气门在上止点后关闭,称为“ 排气延迟”相应的曲轴转角称为排气延迟角,其范 围约在上止点后10~80 ℃A 。

2)排气延迟期间,可以利用排气系统内的气流惯 性从气缸中抽吸废气,但要防止废气倒流入气缸3)废气从气缸向排气管的流动刚停止,倒流还没 有发生的时刻,是排气门关闭的理想时刻三)进气阶段进气阶段-自进气门在点r′开启时起 至点g″关闭时止,其特 点是下行的活塞把充量 吸入气缸注意:(1)一般情况下,进气门在上止点前10~70 ℃A 开 启,称为“进气提前”,相应的曲轴转角称为进气提 前角2)一般情况下,进气门在下止点后30~60 ℃A关 闭,称为“进气延迟”,相应的曲轴转角称为进气延 迟角3)对于某一确定转速,只有一个最佳进气延迟角 ;转速越高,最佳进气延迟角越大四)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活塞在上止点附近时进排 气门同时开启,称为“气门重 叠”,进气提前角和排气延迟 角的和称为气门重叠角缸内形成的空间就是活塞 在上止点附近形成的燃烧室空 间,也称为燃烧室扫气注意:(1)气门重叠期间,新鲜充量在压力差作用下流入 气缸,与缸内残余废气混合后,部分可以直接进入排 气管;(2)内燃机换气形式不同,气门重叠角的大小也不 同;(3)气门重叠角较大时,应注意避免气门和活塞发 生碰撞二、换气过程的损失和泵气功内燃机的理想循环不考虑换气过程,无任何换气损失 。

内燃机的实际循环中工质必须更换,有换气损失 (一)换气损失换气过程的损失为进气损失和排气损失之和,其 大小主要取决于进、排气系统流动阻力的大小和配气 正时对于增压内燃机还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匹配有关 1、排气损失从排气门提前开启,到吸气行程开始、气缸内达到或接近 进气管压力之前,这一阶段所损失的功称为排气损失W-自由排气损失,是排气门提前开启引起的膨胀功的减少;X-强制排气损失,是活塞把燃气推出气缸所消耗的功2、进气损失进气过程中缸内气体的压力低于进气管内气体的 压力,损失的功相当于Y所表示的面积,称为进气损 失n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的比较(1)进气损失明显小于排气损失2)进气损失不仅体现在进气过程所消耗的功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进气过程中所吸入新鲜充量的多少 上二)泵气功四冲程内燃机,在进气行程和排气行程中缸内气 体对活塞做功的代数和就称为泵气功l常用平均泵气压力表示泵气功的大小,其定义为:l自然吸气内燃机,泵气功为负l增压内燃机,泵气功为正l二冲程内燃机,泵气功为零泵气功就是示功图下方进、排气曲线所包围的面 积X+Y-U注意:泵气功并不包括全部换气损失三、换气过程的评价参数1、残余燃气系数γr2、补充进气比ξ3、充气效率ηv4、扫气系数φs5、平均进气马赫数M1、残余燃气系数γr残余燃气系数-进气过程结束时,气缸内的残余 燃气质量mr与气缸内的新鲜空气质量之比mL,即2、补充进气比ξ补充进气比-进气门关闭时气缸内的混合气质量 mg与进气过程到下止点时气缸内的混合气质量mg′之 比,即说明:补充进气比表示进气门延迟关闭期间补充进气 对气缸充量的影响。

3、充气效率(或充气系数)ηv充气效率-进气过程结束时,实际进入气缸的新 鲜空气质量mL与在进气状态下能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 新鲜空气质量ms之比,即说明:充气效率是衡量进入气缸充量的多少和换气过 程的完善程度的参数注意:对于非增压内燃机,进气状态取大气状态;对 于增压内燃机,进气状态取增压器或中冷器之后的进 气管状态4、扫气系数φs扫气系数-每循环流经气缸总的空气质量mk与 进气过程结束时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质量mL之 比,即说明:扫气系数是衡量扫气过程中新鲜空气利用程度 的参数,一般在1.4~2.0之间选取5、平均进气马赫数Maim平均进气马赫数-进气门开启截面Fv处的平均流 速vvm与该处的音速a之比,即式中,Tv-进气门开启截面处的气体温度;Fvte-进气门有效时间截面值式中, Fvte-进气门有效时间截面值;Fvtm-平均有效时间截面值;φ1、φ2-进、排气门开启和关闭时刻,对应的 曲轴转角说明:(1)平均进气马赫数考虑了进气过程的主要影响因 素,是表示进气流动的特征参数2) Maim接近0.5时进气门周 围的流动到达临界状态,进气 总管内产生气流阻塞现象3)为保证进缸充量的数量,一般不允许Maim大于 或等于0.5。

6.2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可知:影响充气效率的主要参数是进气过程到下止点时充量的压力pg′和温度Tg′,残余燃气系数γr和补充进气比ξ相应地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主要从四方面着手:(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增加pg′;(2)降低排气系统的阻力损失,以降低γr;(3)减少高温零件在进气过程中对新鲜充量的加热 ,以降低Tg′,提高ρg′;(4)合理利用换气过程的动态效应,提高ξ,以增加 pg′;此外,涡轮增压加中冷技术,也是提高ηv的有效 措施一、降低进气系统流通阻力进气流通阻力包括管道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1)内燃机的流道不长,壁面较光滑,其摩擦阻力 不大;(2)局部阻力是进气系统主要流动损失一)降低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1、增大进气门处流通面积2、改善气门和气门座处的气体流动特性 二)减少进气管道和空气滤清器的阻力(1)对于进气总管和支管,应保证其有足够的流通 截面,并合理设计通道型线,避免急转弯和流通截面 积突变而产生阻力2)对空气虑清器,应该在保证虑清效果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小流通阻力3)对于增压中冷内燃机,应注意设计流阻低、冷 却效果好的中冷器二、降低排气系统流通阻力降低排气阻力,可以减少换气过程的排气损失, 使缸内残余燃气压力下降,有利于提高充气效率和排 气能量的利用。

三、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新鲜充量在进气过程中,受到受热零件的加热, 使进气终了时的充量温度Tg上升,密度ρg下降,从而 导致充气效率下降1)柴油机均采用进、排气管在气缸盖两侧布置的 方案2)汽油机常采用进、排气管同侧布置方案,但也有 一些高速汽油机,为获得较高的ηv,而采用进、排气 管在气缸盖两侧布置的方案3)增压及中冷不仅可提高内燃机的动力性、经济 性和排放性能,而且还可提高ηv四、合理利用换气过程中的动态效应(一)进排气管中的动态效应(二)可变进、排气系统(三)谐振充气系统(四)可变配气机构(一)进排气管中的动态效应1、进气管中的动态效应2、排气管中的动态效应3、多缸内燃机中的动态效应(二)可变进、排气系统1、可变进气管长度进气系统2、可变进气道截面进气系统3、可变排气道截面排气系统1、可变进气管长度进气系统一个长度固定的进气管,只能在一定的转速范围 内有较好的动态充气效果:较短的进气管,在高速时充气效果较好,较长的 进气管,在低速时充气效果较好可变长度的进气管,可使内燃机在较宽的转速范 围内都有较好的充气效果2、可变进气道截面进气系统低速时,较小的进气道流通截面,使气体流速增 加,有较好的动态充气效果,ηv较高;高速时,较大 的进气道流通截面,使气体的流动阻力减小,ηv也较 高。

3、可变排气道截面排气系统可变节流阀的开启度随汽油机转速而变化,以便 提供最优的流通截面,在气门重叠期间,在排气门处 产生负压,利用惯性清扫燃气,多进新鲜充量,提高 ηv,从而改善怠速稳定性和高速、强化汽油机的低中 速范围内的扭矩特性三)谐振充气系统谐振充气系统是将一组 点火间隔相等的气缸,通过 较短的进气管和谐振箱连接 在一起,在进气波动的频率 和进气系统固有频率相等时 ,取得较好的充气效果注意:(1)为了保证各缸的进气不发生干扰,谐振充气系 统一般要求气缸的点火间隔为240°CA2)对于不可变进气系统,谐振充气只有在很窄的 转速范围内才有较好的充气效果;对于可变进气系统 ,谐振充气可在较大的转速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充气效 果图(a),两个谐振箱由两个谐振管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谐 振管可以关闭当这个谐振管打开时,谐振管的截面增加,谐 振频率提离图(b),气波充气和谐振充气相结合,在中、低转速时,中 间阀门关闭,进气系统是两个谐振转速较低的谐振充气系统; 在高转速时,阀门打开,进气系统是短进气道的气波充气系统 四)可变配气机构功能:配气机构专门对发动机充量交换过程进行控制 任务:尽量将燃烧产物排除干净,尽可能多地充入新鲜充量。

现象:提前开启、延迟关闭 特性参数:气门开启相位、气门开启持续角度和气门升程 1、可变气门正时可变气门正时:配气相位可以根据转速和负荷的不同进行调节 注意:不能改变气门开启持续时间,只能控制气门提前打开或 推迟关闭的时刻 要求:低速和怠速时,气门重叠角减小,可改善低速转矩表现 ;高速时,气门重叠角增大,可获得较大的峰值功率 例如:宝马公司的双可变配气相位系统(Double Vanos system ) 优点: 结构简单成本低,连续可变 VVT, 改善了整个转速范 围段的转矩输出 缺点:不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