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貌学回顾与展望景可(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 0 0 1 0 1 )E —m a i l :j i n g k e @ i g s n r r .a C .c n地貌学是介于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大学地理系,还是地理研究所中地貌研究室,在教学或科研在系、所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建国以后1 0 ~2 0 年内因学科发展的需要,尽管陆续分出一些部门地貌学如冰川、沙漠、滑坡泥石流,后来的古地理等,但地貌室在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之前仍是地理研究所大研究室之一到了2 0 世纪8 0 年代中后期,无论是大学地理系的地貌学,还是研究所的地貌学科开始走下坡路,专业撤销、研究队伍萎缩,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也发生较大偏离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全国高等学校中除少数师范院校外,综合大学不但没有地貌专业,就是地理系也纷纷改名转向,从此再也没有专门培养地貌研究人材的摇篮到了2 0 世纪9 0 年代末期,全国剩下惟一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貌研究室也在创新高潮中撤消地貌学为什么到如此不景气地步,是什么原因所驱使,是由于本学科的发展已不适应当代需要而被时代所淘汰,还是没有被认识到的什么原因,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地貌学已被其他科学所替代,他的消逝是历史的必然,也就没有必要再多虑和惋惜若不是这样,那么就存在对地貌学今后发展趋势或它的前景有一个恰如其分的评述,这也许对地貌学的前景有一个客观的期待1 地貌学的回顾地貌学是研究陆地表层形态形成、发生与发展过程的一门科学建国之前.在我国只有地形学,没有地貌学一说,直l q 建国以后在受原苏联学派的影响下才将地形学改为地貌学将地形学改为地貌学在当时还有不少的争议,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仍有学者主张弃地貌学,改用地形学我国古代祖先们对地貌、地理、地质现象早就有了认识与记载,公元前四至三世纪的地理巨著《禹贡》书中就描述了山脉、河流、土壤沉积;还详细地描述了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地貌问题尤其是17 世纪朱,明末清初孙兰的《柳庭舆地偶说》和《大地山河图说》书中对地质作用或地形成因的见解创立了“变盈流谦”说,阐明陆地的地质作用或地形形成作用认为侵蚀与堆积是统一过程的2 个方面将地形的变化归纳为“因时而变,因人而变因变而变”三大类,从外力和内力2 方面解释了地形的变化此时已经认识到侵蚀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并提出了侵蚀平衡的概念这一理论大大的早于西方提出的侵蚀循环说。
同时期的徐霞客对我国的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有卓越的贡献我国利用地貌学原理或现象发展了伟大的水利工程,如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及沟通湘江与漓江的灵渠,都是利用地势特点发展起来的伟大水利工程自2 0 世纪初,自然地理科学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地貌学仍没有成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仍然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国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还没有专门的地貌学研究·8 4 ·者,只是在地理学与地质学研究中已有不少学者对地貌学发生浓厚的兴趣,研究方向往往偏爱于地貌,对区域地貌做过一些局部描述与研究,发表了不少地貌学方面的论文,从建国前出版的地理学报的论文目录中可以看出,其论文的数量,除气候学外,就算是地貌学方面的论文最多受时代的制约,在旧中国地貌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没有很好发展的机会,但少数优秀地貌工作者在困难条件下突破种种约束,为我国地貌学做出卓越贡献,如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了第四纪冰川侵蚀她貌及冰川沉积物,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吉气候的轮廓其次,还有当时浙江大学史地系的叶良辅先生,他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地貌学研究人员,成为建国以后地貌研究的重要中坚力量,为我国的地貌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总体说,受时代和国家整体学科水平的影响,地貌学没有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终是停留在对一些宏观现象的描述上。
2 建国后的地貌学建国初,受前苏联的影响,地形学改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一词在我国一直延用到现在建国以后,地貌学与前一阶段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地貌学已不是附属于其他学科和由其他学科人员兼职研究,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设有专门培养地貌学人材的地貌专业,有了一支专门从事地貌学研究的队伍建国以后,随着国家社会体制的变革.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地貌学提出技术与人材的要求,不仅地理基础学科研究有需求,在许多生产部门资源普查、基本建设都急需专门的地貌学研究人材我国堪称地大物博,但到底博到什么程度.说不清楚,基本上是家底不清,因而建国初期自然资源普查任务繁重·基本建设方面如水利建设、铁路建设、地质普查、海岸调查、国土资源普查等都急需大批地貌学专业人员,当时培养的地貌学毕业生是供不应求不仅是地理基础学科科学研究对地貌学提出人材的需求,许多生产部门也急需地貌学专门人材,地貌专业人员的足迹遍布全国大江南北的每一寸土地,在理论与应用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2 .1 黄土地貌研究为了解决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区的水土保持问题,地貌学者和许多相关相邻科学工作者一起,从1 9 5 3 年以来即开展黄土地貌及相关学科研究。
探讨了黄土地貌的成因、发育过程,尤其黄土侵蚀地貌做了开拓性工作,许多地貌科学工作者都为此做出贡献} 黄土地区的各种侵蚀、剥蚀过程,尤其是流水侵蚀过程,并做出侵蚀量的估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的地理大师黄秉维先生对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区划做出的重要贡献2 0 世纪6 0 年代中期,南京大 学地理系地貌专业的师生为黄河下游粗泥沙来源,以后的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地貌科学工作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尤其是从理论上解决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由来、水土流失强度时空分异和分异的原因,界定了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范围,为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做出贡献 2 .2 河流地貌研究配合流域规划、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航道整治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当年三峡水库坝址的稳定性、长江上游河谷地貌考察、荆江自由河曲的形成以及中下游的河型研究、下游河口三角州发育演变研究都为正在建设的三峡枢纽的论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3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由于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与石灰岩区的铁路建设的需要,长江中上游、贵州乌江流·8 5 -域、广西红水河流域、滇东南等地的喀斯特发育与地貌发育史的关系,喀斯特形态类型分布特点、喀斯特地貌气候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
此外,海岸地貌、冰J l 『地貌、风沙地貌、重力地貌和区域地貌制图等方面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做出大量的工作,为学科的发展和工程建设都做出很大的贡献地貌学在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不仅学科有了飞跃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科学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了不少高素质的优秀研究人材,表现在地理学科的院士中从事地貔学研究出身的院士占有相当的比捌,是人数最多的专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地貌科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好景不长,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以后,地貌学和地貌专业开始走下坡路,最明显的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地貌专业停招,研究单位的地貌研究室从此得不到高素质的地貌人材,为此地貌研究人员枯竭.研究领域逐渐的萎缩到了9 0 年代末期,在内因与外因综合影响下,国内最后一个地貌研究室也终于在科技创新的大浪中被淘汰出地理学地貌学到了今天的地步,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有科学管理水平问题前者可以适应规律,逐步去改变;后者的所谓管理水平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阍题了,一个单位主要学术镀头人不是他的专业水平如何,而是他的综合学术水平,有的领导就比较重视地理学科的综合,就比较多的发挥各专业的各自之长,而且他们都是教育有素,具有综合地理学知识的复合型领导,所以,地貌科学能够正常的发展。
而有的领导受的是部门专业性的地理教育,有的根本没有受过系统的地理理论教育,对地理学的综合缺少起码的认识,由此使地理学开始走下坡路,这首当其冲的是地貌学科在一些领导眼里地貌学在地理学中可有可无,似乎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3 地貌学的前景及其影响回顾中国地貌学发展历程,经过一个兴起、发展到逐渐的衰弱直到现在的冷落它的发展不同于国外地貌学平衡发展过程,而是在很短的时期内由平衡发展一下跃人高速发展,很快又跌人低谷今后,地貌学在中国还有无生机的可能,相信只要地貌学在地球上没有消失,那么在中国就有复苏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的到来也不会是很快,要有一定的成熟条件首先是高层管理人员对学科发展有全面和有远见的敏捷视线;二是一个对学科发展有远见的权威科学家,像竺可桢、黄秉维这样有远见科学家的出现;三是确实有人感觉到地貌学对学科发展带来的影响,像竺可桢倡导的物候学在消失几年以后又重新起动可以预见,地貌学复苏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没有多少希望的但地貌学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在环境科学中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貌学科被淘汰出地理学对相关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未来其他学科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可以预见到对以下3 方面产生不可弥补的影响。
3 .1 对第四纪环境学发展的影响第四纪环境科学现在已是一门独立的热门学科,近期发展很快现在许多优秀的第四纪环境研究学者很多都是有雄厚的地貌学基础,一个没有丰富地貌学知识的人是很难成为真正的第四纪地质学家但现在不少第四纪科学工作者,包括被炒得很热的研究者都没有真正的将地貌学的知识考虑或应用到第四纪研究中去众所周知,第四纪研究中的~个核心问题,也是第四纪研究中最大的难点问题,这就是第四纪沉积物的断代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8 6 ·发展,引进了不少新的测定第四纪沉积年代技术,如c “、古地磁、”7 c s 以及其他测年放射线同位素这些断代技术的应用使第四纪科学有了长足的前进,但这些技术仅仅是一种手段,能否充分地科学运用,仍要有丰富的地貌基础知识如第四纪环境研究中沉积物高分辨率断代问题,有的已将沉积物的沉积时代精确到百年,甚至十年、年,由此得到第四纪沉积的环境高分辨率变化过程线如果没有一定的地貌学基础知识,对这条过程线还信以为真,还真认为沉积断代技术已发展到如此高度其实这样的变化过程线完全是人为锁定的,上下限年代确定以后中间再平均等分分割,最后得到所谓的高分辨率环境过程线在平均等分分割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沉积物沉积时的侵蚀环境。
平均等分分割就意味着厚层沉积物质是均匀沉积的,那么与沉积相关的侵蚀环境就不应该有变化,也就不能得到环境变化过程线又如,现在一些研究内陆湖的沉积环境时也出现类似的问题,有人在研究塔里木台特玛湖的沉积环境时,也是不考虑沉积与侵蚀的相关关系,用沉积反映的环境来说明塔里木盆地,乃至新疆的环境变化,忽视了沉积物的来源,它所反映的不是湖区周围的环境变化,而是物源区环境变化类似的现象在第四纪地质中还有很多,如果没有地貌学基础知识,就会影响到第四纪环境学科的发展又如黄河的成因、黄河三门峡与长江三峡打开的时间、青藏高原内流湖与外流湖的互动关系等第四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离不开地貌学知识3 .2 对旅游地貌的影响在我国,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局限在吃、住、穿了,开始逐渐把眼光投到旅游方面旅游的内容尽管很丰富,但大的分类无非是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2 大类自然景观中山水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不同地貌景观游现在地貌学已经在山水游中发挥很大作用,但远远还不够;随着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导游对山水景观中奇特现象的神话般的解释,渴望科学解释也就是了解景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在旅游中既欣赏到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情操,同时也增长知识,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但是现在导游人员的地貌学知识非常贫乏,对大自然的现象不是科学的解释,往往是用民间的传说随着全民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导游的这种解释肯定是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满意,地貌学势必影响到旅游事业的发展3 .3 地貌学对生态建设的影响地貌学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