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东风联合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刘梦溪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不同的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从这些青铜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造型浑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跟黄河流域差不多"楚王好细腰",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器的造型。
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
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 "礼失,求诸野",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准的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B.中国文化的发生具有多元的特点,如同属长江文化的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就不相同。
C.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个不同的源头,黄河文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长江文化不一定全具备 D.中国文化的地域特征明显,例如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而长江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2.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的关系充分显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B.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而道家和佛教思想则主要在民间C.因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才融合得很好,中国这么长的历史才很少有宗教战争D.道家无为的思想可以给仕途受挫的人以支撑,佛教可以使遭罪的人避世完身,而儒家思想则给人以上进的力量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充满神奇的想象力,而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造型轻巧,下座大,腰身细,跟黄河流域的差不多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现的是传统士人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追求C.儒释道思想使人们在进退、顺逆、浮沉方面都可找到依据,因而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民间风俗不再淳厚时,作为主流的传统儒家思想就可以发挥它的教化作用,让人们重新遵规守矩。
参考答案:1.(3分)A("黄土地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是人们概括中国文化的常用语言,并非人们以前说的中国文化的全部内涵)2.(3分)B(B"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统治者独尊的核心思想,即在朝的思想"理解有误,儒家思想应是到汉武帝 "独尊儒术"时才受到"独尊",也是在汉以后才成为"在朝的思想〞)3.(3分)C(A应为"年代”跟黄河流域地差不多;B"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表现了传统士人遇到挫折打击时保全自身的一面;D"礼失,求诸野"是说当主流思想发生危机时,民间文化可以起到积极的教化作用)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 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
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 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哀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 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门,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 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 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1.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C.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 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褒奖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C.孔子在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前一般都能根据形势预知最后的结果,但在“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内驱下,他也绝不退缩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B.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C.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
参考答案:1.B(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