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昆明学院规划说明

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04KB
约10页
文档ID:399590538
昆明学院规划说明_第1页
1/10

师法自然严谨、复杂的基地自然条件 决定了未来校园基本的环境生态格局, 规划尊重基地的自然生态与地域传统, 以一种相对紧凑的、不规则的、有机生长的开发规划理念, 顺应基地的山水文脉; 同时,以细腻而充满诗意的群体空间、 生动而有活力的生活街道, 塑造意象中的西部生活聚落, 追求建筑在基地中的自由表现一、项目区位与基地现状1、项目概况 昆明学院是由原昆明大学和昆明师专合并组建的本科院校,因学校发展需 要,拟建设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昆明呈贡新城雨花片区东南部万溪冲地块,与昆 明医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形成相对集 中的大学园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依山傍水,适宜建校昆明学院规划占地 1313.6 亩,规划办学规模为 16000 人包括建设公共教 学区、行政办公区、学院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工生活区、外事 研发区等七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 33.938 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44 亿元2、基地位置昆明学院拟建新校区位于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东岸,呈贡新城雨花片区,距昆明主城区15km基地西部靠近新城东环路,西南接30米宽城市次干道, 交通较为便利基地北侧背靠石头山,西侧、南侧紧邻小官山和石头山,其余均 为山体缓坡、林地。

3、基地现状 该地区地形属于东西走向的冲洪积台地和岩溶洼地地貌,地势较平缓、开阔,呈不规则狭长地形,东部台地最高标高2068.5m,西南部洼地最低标高1980m, 总的趋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最大高差约为88米,场地坡度为2〜16°, 场地西部、中部较为平坦,是较佳的建设用地,东北部是山脚缓坡地,有两条东 西走向的冲沟,高差5〜15 米,不宜建设台地内种植大量果树,主要为果园林 地及少量耕地二、规划分析1、 校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开放校园 校园基地西侧紧邻呈贡新城大学园区,且基地内的山体为大学园区整体生态 环境系统的有机部分,基地周边条件决定了校园公共空间系统和城市景观的 密切关联,决定了校园在空间和景观上的开放性2、 校园与基地之间的关系—带形校园昆明学院基地东西长约 1.8 公里,南北宽约 0.5 公里,新校区是一个在水平方 向上延展的尺度较大的校园同时基地考虑基地的地脉条件较为复杂,地形 地势变化丰富,师生的交通应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由此带来两个问题:东 西向功能联系过长;校园步行尺度过大我们的对策:带形校园,功能复合 减少师生交通的往返设计运用“带形城市”规划理论,围绕绿带、街道、 广场等城市设计要素展开,形成“建筑-绿带-建筑-绿带”疏密相间、张 驰有度的带形校园空间布局。

三、布局分析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结合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形成合理的带形校 园布局由于功能组团的组织结合山地的形态,保证了在分期建设的过程中 不影响校园的整体空间结构形态四、总体构思1. “山、水、树、人”整体结构的控制山——尊重原有山体的自然形态,建筑以一种低密度、不规则的有机生长的 形态,随地形平缓地散落山间水——适当放大中心的水面,并在冲沟处形成连续的跌落溪水,创造山林之 间、溪水环绕的生动校园环境树——保持原基地良好的植被、果林,将校园空间的组织与自然环境有机融 为一体人——摆脱“轴+庭院”的大学校园规划的固定模式,根据校园生活行为特 征,营造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式大学生活空间2. 环境生态网络的建构与强化规划将建筑组群的布局与山体走势相结合,从而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利用基地中部东西向冲沟形成校园生态景观核心,保留的山体绿化与冲沟绿化相衔接,拓展了核心景观的范围与层次,完善了校园主体的开放空间体系强化从主入口向基地内伸展的谷地环境特征,构筑开放校园的景观门户通道,将与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并行的谷地溪水拓展为滨水生活岸线,将体育运动区与冲沟绿化相结合,形成休闲运动空间,由此完成了从“城市-校园”、从“中心景观-生活岸线-休闲运动空间”的谷地环境的建构,形成连续的 空间尺度变化,促发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3.特色建筑空间场所的营造塑造丰富的校园公共空间,特别是营造宜人的谷地空间,促进交往,增强校园活力和人文精神结合谷地溪水的滨水空间,布置观景栈桥、观景平台、山涧栈道、亲水平台等公共空间考虑山地校园生活的行为特征,建筑相对紧凑,以灵活自由的形态布置在坡地上,通过全天候风雨长廊、山地步行街道、台地广场群、台地庭院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场所,塑造校园的活力和场所感同时规划充分挖掘山体地势特征,将建筑顺应地形布置,局部架空、带状布局,对外形成高低错落、有节奏感的群体效果,对内形成空 间层次丰富、尺度宜人的山地庭院4.空间景观界面与视廊的组织规划强调建筑与山水,建筑与建筑之间互为景观,彼此“看与被看”的互动关系,以图书馆为景观焦点,组织各个方向的视线通廊,使自然山水和人工 景观得以相互因借、渗透,形成丰富的观景视线和连续的景观感受带状的建筑组团结合景观布局,图书馆作为校园面向城市的空间地标将城市的视线引向校园深处,沿着谷地溪水,溯源而上,生活区台地建筑群高低错 落,学院建筑群自由伸展,山林生态公园休闲开阔,形成步移景异的独特校 园空间五、规划设计1.规划结构:建构“一心、两带”的带形校园一心:指校园空间核心——由图书馆、公共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共同围合而 成的功能中心,同时结合谷地溪水,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逐阶而上,形成 开阔大气、汇聚天地之灵气的笔架山空间布局。

两带:基于场地狭长的特殊性,运用“带形城市”的规划理论,以谷地溪水 为核心形成教学、生活南北两条水平功能带,建筑组团沿功能带结合绿色景 观和交往空间形成带形校园规划保留了基地北侧的两个山坡和东部的大片山坡,同时避开了基地内部的 东西走向冲沟,强化了基地原有的特征,建筑以组群的形式围绕着轴线、视 线、谷地、山脉等要素展开,形成一个张驰有度、疏密有致的规划结构2.功能分区:营造“教学+生活”的复合校园整个校园依托功能景观核心和水平功能带,形成公共教学区、行政办公区、 学院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工生活区、外事研发区等七大功 能区块,并在校园东侧结合自然山坡、冲沟形成生态公园区公共教学区位于基地中部,包括公共教学楼、图书馆,校园主入口相对严谨 有序,着重体现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行政办公区位于中心区西南侧,靠近 校园主入口,方便对外接待;学生生活区位于中心区的东部和西北部,顺应 地势自由展开,形成三组台地建筑群,相对集中的布局便于社会化管理;学 院教学区位于中心区东南侧,与学生公寓成组对应,形成教学与生活单元有 机结合的社区化布局,同时便于分期成组建设同时艺术楼单独设置于谷地 溪水北岸,依山傍水,避免日常教学的相互干扰。

体育运动区位于校园西南 侧和东部,靠近学校出入口,便于对外开放,包括综合体育馆、体育学院训 练馆、游泳馆,标准运动场2 片,投掷专用场地1 片,台地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若干教工生活区位于北侧校园次入口附近,依山而建,环境优美,与后勤办公、校医院形成建筑组团,相对独立,便于管理外事研发区位于 二期用地,包括国际交流中心和研发中心,靠近校园南侧次入口和规划道路, 方便对外接待和服务,利于校园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教学区、学院区、生活 区、研发区均分块预留了校园远期发展用地,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布 局方式不仅强化了校园核心空间对整个校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了学校 交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而且兼顾了校园分期开发的整体性和合理性3.交通系统:创造“ 环形路网+线性步行系统”的高效便捷校园道路交通结合不同的地形坡度,减少土方工程量,合理组织道路系统,为了 保证道路线形流畅,坡度尽量保持在1%〜6%同时考虑项目用地为山地特 征,车流量相对较少,规划强调以步行为主,贯穿校园东西南北设置步行道1) . 环形路网-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校园规划设置一条环状主干道及若干环状次干道,沿地形蜿蜒起伏,在各个功能组团之间穿行,将各功能区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创造出变化丰富的车 行景观,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相对分离。

考虑到山地校园车流量相对较少, 主干道宽度为 14 米(3+8+3),次干道为 6〜9 米2) .线性步行系统-休闲景观的步行体系一方面步行空间沿着校门主轴和空间轴线布置,形成拾阶而上、步移景异的特色步行空间;另一方面步行道路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沿着山谷、溪水形成网络,面向风景展开,并充分考虑到山地校园以步行为主,适当加宽步行空间以台地广场、观景平台、漫步石阶、观景栈桥、山涧栈道、亲水平台等形成丰富宜人的步行空间在学校主入口由南向北依次设置宽敞的礼仪广场、灵动的莲花叠水、悬挑的观景平台,以图书馆台地广场和文化广场作 为空间轴线的收束,使其成为整个校园中最具有吸引力的视觉景观3) .校园出入口 校园共设四个出入口主入口坐北朝南,设在西南侧 30 米宽规划道路端部, 通过轴线转折形成入口广场,并以一系列广场空间延伸至校园中心在沿基 地南侧规划道路上设置校园次入口,作为学院教学区及体育运动区的出入口 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的入口设在基地北侧规划道路上,方便后勤设施社会化同时图书馆北侧还设置了校园次入口,便于校园公共资源的社会共享4).静态交通各个出入口的设置均考虑了各个功能区的对外联系,并在附近设置一系列的停车场。

车辆停放结合地形在台地、架空层设置地面、半地下和地下停车,停车数量达 540 辆自行车停放也采取就近安排方式,分散设置于各功能主要出入口附近,采用底层架空或半地下车库,充分满足自行车停放的需要4、绿化景观系统:谷地绿化与绿化走廊相结合的网络景观校园整体绿化结构是以自然山体、谷地绿化生态“绿色中心”通过数条绿化走廊向四周渗透与延伸,形成网络状绿化体系,建构横贯东西的开放化、园林化的生态景观系统各建筑群嵌入自然环境之中,并以各种形式的人工绿化空间,如街道、台地、庭院、体育场地等与其紧密结合,形成由山、水、林、地向建筑组群层层渗透的绿化网络和丰富的绿化空间尺度在整体的、大尺度的、连续的生态绿化空间中,营造出宜人尺度的局部绿化环境,注重校园氛围的塑造,师生活动和交往的需求,以及动态的视觉景观体验,使之更加生动和人性化,形成在统一的绿化基调中丰富多变的景观环境体系,为 师生的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所5、分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校园带状和学科群相结合的布局,满足了建筑和环境分期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要 求,建筑组群相对集中、紧凑,可以在一期完成后形成较为完整的校园风貌 而未来建设又不影响校园整体结构,局部调整不破坏已有格局,同时在各功 能区块就近预留发展用地,达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6、建筑空间和风格 :塑造青山、绿水、灰白楼的建筑形象建筑群体呼应自然环境曲折多变的形态,以一种结合地形的不规则形态自由 展开建筑组群以一系列高低错落、曲折有致的台地、街道、广场来组织, 收放自如,使得建筑群体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相融共生 建筑设计追求 山地建筑多层次的风格,通过局部底层架空,开敞中庭、观景平台、采光廊 道等,与山地水面交织渗透,与自然对话建筑造型虚实对比,简约纯净,色调以白色、青灰色为主,通过轻巧的单坡屋面,面砖、石材和玻璃组成富有质感变化的墙体,创造出既与大学园区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又独具特色、富于现代感和人文气息的建筑群体,描绘出一幅“青山、绿水、灰白楼”的地域画卷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总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其中 一期建筑面积 二期建筑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层数容积率建筑密度 绿化覆盖率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 机动车停车位 自行车停车位87.57 万平方米(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