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72KB
约7页
文档ID:566289968
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_第1页
1/7

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 作为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篇1】 孙家栋,男,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1958年毕业于前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五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领导卫星研制和发射的技术管理工作,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相关技术的国家。

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中巴资源卫星等3个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3个工程大系统的总体设计、技术决策和技术协调,主持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技术问题,3个卫星航天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 他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和二代工程总设计师,作了多项重要决策,主持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北斗导航一代系统实现了三颗卫星组网应用目前,北斗导航二代系统正在部署中 他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提出了2024年前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路线图他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提出了工程研制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工程目标和工程总体方案,对工程各大系统的技术途径作出重要决策,主持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问题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在一年工作寿命内实现了全部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并实现可控撞月我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获得圆满成功 孙家栋50年来倾注于中国的航天事业,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技术的前沿领域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并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篇2】 与航天结下的不解之缘 1956年8月,在苏联留学期间,孙家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入党思想上很简单,就是想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简单”,化为了他一辈子干航天的纯粹 1957年,正在苏联留学的孙家栋在莫斯科大学的礼堂亲耳聆听了___那番著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89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___第一次讲,孙家栋第一次听,青年人的血液霎时沸腾,他说,“那时候就下了决心,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专注9年导弹研究的他开始“转向”,由此开启为之一生的卫星事业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孙家栋直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最大的感受是“扬眉吐气”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2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

对此,孙家栋还是那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24年,当“嫦娥一号”卫星绕月成功的信号传回指挥中心,人们欢呼、拥抱、握手庆祝时,孙家栋却一个人走到僻静角落,转过身掏出手绢,擦去眼角的泪水 孙家栋说:“激动的,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一种成就感那确实一生都忘不了的所以有的人问我说,你搞了这么多颗卫星,你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跟他们说,这都很难分,每一次有它难办的事情 2024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举国沸腾、世界瞩目 “孙家栋无疑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总能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说,在困难面前,他绝不低头;在责任面前,他又“俯首甘为孺子牛” 孙家栋的一大长处,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找到最经济、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航天尖端产品也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航天技术孙家栋说 近年来,孙家栋特别强调要坚持自主创新:“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今天搞航天的年轻人更要有自主创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中国的发展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跟着党中央,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尽个人微薄之力,把我们国家的事业搞好,真正实现中国梦,富起来、强起来,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孙家栋说 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篇3】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46年之后的这一天,当中国迎来首个“航天日”的时候,孙家栋院士感慨万千 “心情高兴,设立航天日是国家对航天事业60年发展的充分肯定孙家栋说,更重要的是鼓舞,让年青一代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热爱科学,热爱航天,传承航天真正的精神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 中国人从不缺少飞天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蜗补天等口耳相传的古老传说,诉说着对奥秘太空的向往 从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开始,中国的航天之路走得越来越远2024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往返太空;2024年,嫦娥一号首次实现中华民族九天揽月的梦想;,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新的工程,这些工程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在孙家栋眼里,科学技术和工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一定要到月球去孙家栋说 月球离地球最近,研究卫星和地球两者的关系,力学上叫“二体运动”到了月球以后,研究对象变成三个,各种计算公式、力量考虑、规律都不一样 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分“绕”“落”“回”三步走,“嫦娥一号”完成了一期“绕月”使命,“嫦娥三号”实现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探测,计划于2024年前后执行的“嫦娥五号”任务,将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 孙家栋认为,技术推动进步,需求拉动发展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改进,改进过程中不断思考,思考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循环 这一循环,让中国航天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次次让梦想成为现实 孙家栋笑言,地球和月球到底什么关系虽然还未有结论,但他相信世界各国发展深空探测的终极目的是研究宇宙的形成,以及探索人类起源问题 中国航天的原则是为地面家园服务 “中国航天有个重要原则,就是解决当前地面家园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问题孙家栋说 与美国和俄罗斯从一开始着眼于空间物理探测活动不同,中国航天发展在成功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又陆续研制了一系列应用卫星,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各种需要 孙家栋认为,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开展深空探测是一种浪费。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曾经也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质疑孙家栋表示,事实上,国家发展航天事业是量力而行的,“很好地掌握了分寸 “刚开始科学家们出于好奇,想看看天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上天之后才发现能与地面相结合孙家栋表示,像大多数科学研究一样,发展航天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中国从20世纪开始发展航天事业,除了为半导体、电子、原材料、仪器仪表工业等提供发展良机外,也陆续为气象学、地质学等研究带来了新的重大启发 “人类进入第四空间后,逐步掌握、研究和利用这个空间的规律,给各类科学技术带来启发和研究条件孙家栋指出 “十三五”期间,我国一系列重大工程将全面推进,通过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科学与应用、北斗卫星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领域的重点推进,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让航天事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 “人类活动始终离不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既然离不开,我们就要在航天事业的空间里施展拳脚、大展宏图孙家栋说 “科普尽量往航天应用引导”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航天事业总是具有某种神秘感 “过去对航天的宣传报道保密的多,老百姓很少能接触了解。

而且航天事业的成果要通过地面其他工程综合运用以后,才能被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孙家栋说孙家栋回忆,在中国导弹研制刚刚起步之时,保密政策是“不上告父母,下不告妻儿”孙家栋的妻子直到1985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国外卫星送上太空时,才知道丈夫是做什么的 如今,伴随航天事业的高歌猛进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航天开始走下“神坛”,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发生交集不少航天技术应用已经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例如,普通人十分熟悉的方便面、“尿不湿”、定位导航、驾考探测红外线、纳米粒子烫等都与航天技术密切相关 通过互联网、科技展览等线上线下渠道开展航天科普,体现航天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服务,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让老百姓看得到、摸得着,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孙家栋说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航天的热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就是小时候通过收听电台的预告,看见了夜空中的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有了自己的梦想 “航天日的设立也是为了激励我们的下一代,”孙家栋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下来就要看我们的年青一代。

时至今日,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仍在围绕地球飞行而我国火星探测器也计划在2024年发射,一步实现对火星的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航天梦,从腾飞的一天起,就注定永无止境 功勋孙家栋人物事迹【篇4】 今天,我观看了“____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家栋 孙家栋,今年87岁了,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孙家栋的颁奖词是: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