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政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课件5篇人教版政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课件5篇 如果没有一份良好的政治教学课件,那么政治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就可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人教版政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人教版政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课件(篇1) 教学目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平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觉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使他们养成法制观念,进而自觉守法、用法 教学难点:未成年人有没有署名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一框未成年人也有有署名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结合案例,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未成年人是否和成年人一样享有各种民事权利,并实施各种法律行为 二、合作探疑 (一)“案情发布” 案例《6岁的孩子有没有著作权?》围绕未成年人有没有著作权这一主题展开,并结合案例内容提出有关署名权三个方面的问题: 1、在我国哪些人有署名权? 2、6岁的刘奇是否具有署名权并应获得稿酬? 3、该出版社是否侵犯了刘奇的权利? 我国公民(只要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有;未成年人同样具有,不因年龄小而丧失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出版社的做法不对,没有法律依据 (二)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链接”和“律师观点”栏目,对著作权、民事权利能力等法理知识进行介绍,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著作权的含义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论文、小说、演员拍摄的电影、儿童诗、美术作品、创作的歌词、创作的歌曲、照片、电子出版物等都是著作权包括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出版权、保护作品的完整、获得报酬的权利、许可他人使用、转让等 未成年人的著作权不受侵犯,在使用其作品时,应征得著作权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在使用后,著作权人应依法获得报酬当公民的著作权受到侵犯时,著作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著作权是公民的民事权利之一著作权也是公民的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之一智力成果权,是一种无形财产,依靠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还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发现权、技术改进权和合理化建议权等 (一)“见习法官” 让学生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判决 在本案中刘奇不因其年龄小而丧失署名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出版社的做法侵犯了刘奇的著作权。
四、教师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的民事权利受到非法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采取忍气吞声、私自了结或以牙还牙的方法,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依法维护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充分了解到自己应享有的民事权利,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 第2课时 第二框我们享有财产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未成年的合法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 (2)明白什么财产所有权及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3)理解肖像权的含义,并能够判断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含义的基础上,能够判断哪些行为是侵权的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有法律意识,学会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做到知法守法 教学重点:领会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教学难点:知道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一、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一些常用的法律知识,对一些常见的法律行为是否合法能区分,但是对所学法律知识在理论方面及涉及的范围尚有不够正确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能力较低,特别是对未成年的许多合法权利还不了解,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
就目前我校初中生普遍实际而言,无论在感知、自学能力,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归纳推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足,造成本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责任感的缺失,需要从多方面来学习,不断丰富法律知识 基于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的教法及学法的指导如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判断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民享有的各种民事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阅读感知),质疑问难(个体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群体合作探究),总结评价(学习目标达成)等几个环节来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激发他们的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探究、讨论与交流,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精神,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案#导语: 在前面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著作权,那么,公民还依法享有哪些民事权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民事权利知多少”。
2、故事导入: 农民老赵买了一台农用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23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人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 思考:①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②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 (二)学习探究 主题一:我们享有财产权 1、公民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5页案例《被扣的自行车》,并思考:你如何看待车大爷的言行?他有权扣押顾然的自行车吗?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请你根据案情,运用相关的法律知识对该案进行剖析 (本环节通过案例内容的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扣自行车的现象,看到侵犯公民财产权的实质 2、了解财产权的含义 (1)理解财产权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师:那我们如何理解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呢? 占有权:占有权就是对财产的实际控制权 使用权:使用权就是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的权利 收益权:收益权就是指公民在其经营、使用的财产上取得经济利益的权利 处分权:处分权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权,公民对其生活资料的消费,那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公民把他的生活资料通过法律行为进行处理。
如赠送、卖给别人等,就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3、活动 活动一: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1)阅读案例 武汉森林公园花了100多万买了一台“原装德国进口‘奔驰豪华轿车’,可是没用到一年就修了五次,花了3万多元,还修不好车主找奔驰中国分部和销售维修商,可她们说:“不是奔驰不好,是因为你们用的油不好,不够品质,糟蹋了世界动物园不堪忍受没完没了的拖延和敷衍,一气之下将这辆奔驰给砸了个稀巴烂 (2)思考交流:捐款和“砸奔”都是在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二者有区别吗? (这一环节的设问旨在让学生分清什么是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上的处分) 活动二:判断下列情形属于哪种民事权利 ●张某买了一台拖拉机,经常停在家里; ●张某用拖拉机耕地; ●农忙时张某将拖拉机出租; ●张某将拖拉机卖掉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例子,加强学生对所有权的四种权利的理解) (三)信守合同 在当今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合同关系的网络中,衣食住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合同合同与国家、公司企业乃至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 1、合同的含义 合同也称契约,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关系到我们做人诚信、守法的根本 (四)复习巩固,总结并完善板书 对本环节所学知识内容做一个全面的归纳,进一步帮助学生理清各内容之间的关系,也起到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 四、作业布置 小调查: 问问周围的人是否遇过侵权行为,了解他们是怎样处理的根据你学习到的公民享有的民事权利,为他们分析说说假如你是当事人,你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八年级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身心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当他们作为消费者,被侵权后,往往不知所措,如何维权?因些,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漫画,对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情景,联系学生生活谈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在生成折情境中较好地掌握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知识,途径和方法,并且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 三、见“成长手册” 七、 在一个小生命还酝酿在母体的时候,已经倾注了家人对他的关爱,那就是他的名字请学生说说他们的名字的用意以此来体会家人的期待和关爱。
一、爱的回忆 活动内容:先让学生回忆小时候受父母呵护的甜蜜时光,并把自己的童趣讲给同学听再设问:在你的家庭中,有没有发生过令你感动的事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 教师行为:开展这一活动,一要注意正面引导,防止学生讨论亲子矛盾,而要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二要注意辨证地看待这些事,因为许多家长对子女爱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所以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作具体分析 二、无悔的爱 活动内容:让学生填写表格,即“在你家,下列事情通常由谁来做”另外,讨论两个问题:“说说自己家中贡献的人是谁,要说出具体理由”和“夸夸自己的父母,并讲给同学听”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一要让学生根据家庭情况如实填写,通过填写体会父母的贡献;二要引导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渗透在家尽责的教育;三是说说家人的贡献,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良好道德、优秀思想方面的精神贡献;四是找父母的优点,夸夸自己的父母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可以不限于教材表格中所列的项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家中的事,凡学生能做的,要鼓励学生做,这既能培养学生能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而且有助于增进学生与父母的亲情,与父母更好地沟通。
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讲“大”的事情,也可以讲感人的具体事例,有些小事反而更能体现父母的一片苦心,容易感动人在活动中,要注意家庭有缺陷的学生的反应,防止伤害这些学生 三、爱的低诉 活动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一段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交流自己对这种爱曾经的误会或曾经的感动 教师行为:呈现两个关于母亲的故事(见附录),并引导学生用心感悟他对母爱或父爱的认识,并将优秀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体会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其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动,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体验,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对家长不满甚至看不起父母,也与他们缺乏对父母的理解,不会感受或感受不到亲情呵护有关因此,要通过这一活动,让同龄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获得的爱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启发;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围;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发动学生积极地说、积极地体验就行了;要有意识地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