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训练Muscle Strength Exercise1提纲讲述:o概述o肌力训练的原理o肌力训练的生理作用o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o肌力训练的选择性原则o肌力训练的方法分类o肌力训练的常用方法o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自学:o上肢肌群肌力训练方法o下肢肌群肌力训练方法o躯干肌群肌力训练方法2(一)概述31、定义o肌力(Muscle strength)n指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42、肌力的直接影响因素o肌肉横截面积o肌肉初长度o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o肌纤维走向o杠杆效率5肌肉横截面积o每条肌纤维横断面积之和为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o肌肉的横截面表明了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和肌纤维的粗细,因而可反映肌肉的发达程度o单位生理横截面积所能产生的最大肌力称为绝对肌力o肌肉的横截面积越大,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量也越大67肌肉的初长度o肌力的产生也有赖于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o肌肉的弹性特点决定其在生理限度内具有适宜的初长度,则收缩产生的肌力较大o一般认为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为其静息长度的1.2倍时,产生的肌力最大8运动单位募集及释放速率o运动单位的激活及其释放速率被认为是与肌力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o在肌肉开始负荷时,即需要募集一定量的运动单位;随着负荷的增加,则需要募集更多的运动单位。
o当负荷仍然增大时,运动单位释放速率则较释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更为重要,此时,释放速率是形成肌力更为重要的机制9肌纤维走向1011杠杆效率123、肌力的间接影响因素o肌肉的功能状况o肌肉的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o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o个体状况13肌肉内部功能状况o 肌肉内部功能状况也直接影响肌力n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o缺氧o酸中毒n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o钙离子o肾上腺素14肌肉的收缩方式o肌肉生理收缩包括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两大形式o不同收缩形式的最大肌力有所不同 15收缩速度o是影响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o肌肉收缩速度越低,运动单位的募集机会就越大o在等速向心收缩低角速度测试时产生较大力矩值的结果即为此证据16中枢和外周神经调节o产生肌力的神经生理机制包括募集纤维类型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运动单位的同步性、冲动传导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等o因此,肌力的大小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密不可分 17个体状况o肌力的大小与个体状况(如年龄、性别、健康水平、心理因素等)有关o一般在20~30岁时个人的肌力水平达到峰值o女性的肌力近似为同龄男性的2/3,男性肌力通常与男性激素有关 。
184、肌力下降的原因o年龄增加o废用性肌肉萎缩o神经系统疾病o肌原性疾病19年龄增加o20岁后随年龄增加肌力逐渐下降,下肢较上肢下降更快20废用性肌肉萎缩o制动及无功能状态所产生的以生理功能衰弱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废用性肌肉萎缩o完全卧床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每天减少1%~3%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少一半o肌肉也出现萎缩,股四头肌和踝背伸肌尤为明显,肌肉容积缩小、肌肉松弛;通过适当运动训练,肌肉容积可复原21神经系统疾病o中枢神经系统疾病n脑血管病、脑瘫n脊髓损伤n…….o周围神经系统疾病n周围神经损伤22肌原性疾病o肌营养不良n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与躯干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萎缩o多发性肌炎n主要为四肢近端肌群、颈屈曲肌群、咽喉肌群等23独立概念-开链运动或闭链运动o开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近端固定,远端活动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进行特定肌肉的力量训练,例如手握哑铃进行肱二头肌训练o闭链运动:指运动轴的远端固定,近端活动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运动轴各肌肉的协同性力量训练,例如下蹲运动训练对股四头肌、腘绳肌、胫前肌、小腿三头肌、臀大肌、髂腰肌等的综合力量训练。
24(二)原理251、肌肉适应性改变o肌力训练的作用并非是肌纤维的增加,主要是使肌肉产生适应性变化,并由此增强肌力o肌肉的适应性变化包括:n使肌肉的形态结构变得更加发达、完善,同时肌肉功能也可获得改善n肌肉体积增大,肌纤维增粗n收缩蛋白、肌红蛋白、酶蛋白增加nATP、热能含量和糖原储备增加n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缔组织量也增多 262、超量恢复o训练时和训练后肌肉的即时变化为疲劳和恢复的过程o训练后肌肉出现疲劳时,肌肉收缩力量、速度和耐力均明显下降,能源物质等也有所消耗,通过一定时间休息使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消耗的能源物质得以补充在恢复到训练前水平后,可出现一个超量恢复阶段,即各项指标继续上升并超过训练前水平27o如果下一次肌力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那么就可以该超量恢复阶段的生理生化水平为起点,使超量恢复叠加和巩固起来,实现肌肉形态及功能的逐步发展o因此,超量恢复是肌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28n肌肉练习引起肌疲劳n适宜的练习频度练习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原有功能形态水平形态功能变化29超量恢复原理力量力量增长增长30增强肌力的方法o主动训练是增强肌力的唯一方法!o在神经支配能力不改变的前提下,肌肉力量的提高不可能超过1级。
31(三)生理作用32o防治失用性肌萎缩,特别是肢体制动后的肌萎缩o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时疼痛所致的肌萎缩o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帮助维持肌病时的肌肉舒缩功能33o调整肌力平衡,对脊柱侧弯、平足等骨关节畸形起矫治作用o增强躯干和腹背肌力平衡,改善脊柱排列及应力分布,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治脊柱疾病34o改善原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以促进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防止负重关节的退行性改变o增强腹肌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有一定意义35(四)基本原则p施加适当阻力施加适当阻力p过量负荷原则过量负荷原则p反复训练反复训练p适度疲劳适度疲劳p选择适当运动强度选择适当运动强度361、施加适当阻力o为使肌力增强,训练必须给予一定的阻力,无阻力状态下的训练不能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o阻力可来自于肢体的重量、肌肉运动时外加的阻碍力量等o阻力通常施加在训练肌肉远端附着部位,方向总是与肌肉收缩使关节发生运动的方向相反o具体方法是:在活动范围的起始和终末施加最小的阻力,中间最大;达到足以使患者发挥最佳能力,但又不过大而阻止患者完成活动的阻力水平;施加的阻力应根据患者肌力改善的情况逐渐增大 。
372、过量负荷原则o即过量负荷原则,即训练时施加的阻力负荷应适当超过患者现有的活动水平,并保证超过一定的时间,否则就达不到改善肌力的目的n训练强度n训练时间n训练频率n训练间期n收缩方式38训练强度o常用最大肌力的比例(%)或相对1RM(1 repetition maximum)或10RM(10 repetition maximum)的比例为患者选择适度的训练强度o1RM(一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指受试者仅能完成一次全关节活动范围的最大抗阻力重量训练时,以1RM为基准作等长训练,一日一次,每周测定一次1RM,再逐渐增加运动的负荷量 o10RM(10次抗阻力运动的最大值) 指受试者能连续运动十次,所能对抗的最大阻力如果超过这个重量就做不了10次,此极限重量可作为基准每周测定一次10RM,逐渐增加重量 39训练时间o主要包括肌肉收缩时间和运动时间肌肉收缩时间常用于等长收缩的训练,即训练时,若肌肉收缩时间短,则训练的强度需较大;反之,若需要肌肉收缩较长时间,则训练的强度可以较小运动时间是指一次训练所需要的时间40训练频率o频率是指一次训练中肌肉收缩的次数(收缩频率)以及每日、每周、每月的训练次数(训练频率)。
肌肉收缩频率是收缩时间加上休息时间除以运动时间频率越高则训练效果越好,原则上每周3次的肌力增强训练就有较好的训练效果41训练间期o训练间期与训练效果有明显的作用刚开始进行训练时,有肌力的增加,但未见肌肉横断面积有任何增加,训练40天后,可见肌肉的横断面积随着增加42肌肉收缩的方式o肌肉收缩方式不同,如:离心性、向心性、等长性收缩方式等,选择的训练方法也不同433、反复训练o为了达到增强和巩固肌力水平的目的,必须进行多次的重复收缩训练,而非单次收缩o一般仅在患者合并存在疼痛性关节疾病或肌腱炎等情况时,训练的次数才可有所减量 444、适度疲劳 l根据超量恢复原理,肌力训练会引起一定的肌肉疲劳,因为无明显的肌肉疲劳也无超量恢复出现,肌力训练也难以取得明显效果l过于疲劳,例如由于前次的训练引起无力、疼痛或不愿再进行原有或新的运动训练,则会极大地影响训练效果l对于肌力训练而言,疲劳的标志为肌力不增加反而减退、运动速度减慢、运动幅度下降、运动协调性明显降低、患者主诉疲乏劳累45l因此,肌力训练要特别注意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尽量使后一次训练在前一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内进行l训练间隔太短时,肌肉疲劳尚未完全恢复,继续训练将加重疲劳,以致引起肌肉劳损;间隔太长时,超量恢复已消退,就无从积累而无法使肌肉收缩力增强。
l一旦出现疲劳现象,原则上应停止训练465、选择适当运动强度o肌收缩强度相当于最大收缩强度40%时,运动单位募集率较低,主要募集Ⅰ型肌纤维,对增强耐力有效;o收缩强度增加时募集率增高,Ⅱa型、Ⅱb型肌纤维也依次参与收缩,对增强肌力有效o故应根据需要选用不同收缩强度进行 47o肌力训练时,并非需要同时满足上述所有的原则,但阻力原则和超量负荷原则是必须的,其余可视具体情况而定o若能同时满足以上全部原则为更佳48(五)肌力训练方法选择原则491、选择原则o按肌力选择n即在肌肉功能测试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肌力水平来选择肌力训练方式o按肌肉收缩形式选择n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优点、避免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缺点,也是选择适合患者训练方法的原则502、0级肌力o电刺激:n延缓肌萎缩的发生o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n主观努力,试图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此时大脑皮质运动区发放的神经冲动,通过脊髓前角细胞向周围传递,直至神经轴突再生达到瘫痪肌群n这种主观努力,可以活跃神经轴突流,增强神经营养作用,促进神经本身的再生n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可与被动运动结合进行513、1~2级肌力o肌肉电刺激疗法:n此时由于肌肉已有随意的肌电活动,因此既可以进行肌电反馈训练,也可使用肌肉电刺激法训练。
肌电反馈训练和肌肉电刺激相结合,有可能取得较好疗效o主动-辅助训练:n在肌肉主动收缩的同时施加外力帮助,以便完成大幅度的关节运动注意应强调主观用力,仅给予最低限度的助力,避免以被动运动替代助力运动524、2级肌力o辅助-主动运动:减除重力负荷的主动训练可用带子悬挂肢体,或把肢体放在敷有滑石粉的光滑平板上,在水平面上运动,或在温水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消除部分肢体自身的重力,使训练易于完成5354555、3~4级肌力o由主动训练进展到抗阻训练o对抗较大阻力进行收缩,可增加运动单位募集率,从而提高训练效果n使肌肉对抗它所能承受的最大阻力而竭尽全力进行收缩训练者,称为最大收缩训练n以低于最大阻力(如80%、60%、40%最大阻力等)进行训练,称为次大收缩训练56肌力方法选择0级电刺激、传递神经冲动的训练1~2级肌肉电刺激、主动-辅助训练2级免负荷主动运动3级主动抗部分重力运动、主动抗轻微阻力运动4级抗阻训练5级抗阻训练576、按肌肉收缩形式选择o增加静态力量可采用等长训练n肌肉骨骼损伤早期可采用渐进抗阻的等长训练;o增加动态力量可采用等张收缩;n促进功能性活动则采用向心性收缩和离心性收缩交互的形式。
58(六)训练方法分类591、肌肉收缩形式分类o等长收缩o等张收缩o等速收缩60(1)等长训练(isometric exercise)o利用肌肉等长收缩进行肌力训练,收缩时肌肉长度基本不变,不引起关节运动,又称为静力训练(static exercise)6162优点o动作较为简单,容易掌握;o不需要或需要很少的器械;o可用于某些等张训练不易锻炼或无法锻炼的肌群,如四肢的内收肌群;o可在石膏、夹板固定时或关节活动范围内存在疼痛症状等情况下应用;o潜在的损伤少,较为安全,故可在术后早期康复应用,或教会患者后在家中进行;o不引起肌肉肥大;o所用的时间较少,费用较低63缺点o训练效果与功能和技巧之间无直接的关系,故不能直接运用于增强工作或行为活动能力;o增强的肌力与训练时的角度特别相关,仅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某一角度上才能获得训练效果,若欲达到关节活动范围内各点均增强肌力的目的,则需要逐点训练,这相对较为费时;o由于等长收缩时的屏气效应,可加重心血管负担;o除非有专门的测定仪器,否则无法向患者提供肌力改变的反馈64(2)等张训练(isotonic exercise)o定义n利用肌肉等张收缩方式进行肌力训练。
练习时肌肉本身发生缩短或伸长,克服阻力作大幅度关节运动,又称为动力性训练(dynamic exercise)n向心性收缩(concentric contraction)n离心性收缩(eccentric contraction)6566优点o训练方式丰富,有各种器械可供选择应用;o可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运动,在任何角度上均可获得训练效果;o可客观量化地观察运动、肌力的大小及进展情况,因此具有较好的心理学效果;o不像等长训练,一般不产生血压的明显上升,因此更适宜于老年人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o可训练患者的辅助肌和稳定肌;o哑铃等属自由重量的器械价格相对合理,教会患者后可在家中训练67缺点o应用器械提供的技术、阻力必须与患者自身的肌力水平相匹配;o训练时需要一定的医疗监督;o训练相对较为费时,如确定、调整运动量或仪器调整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68(3)等速训练(isokinetic exercise)o在等速运动过程中,欲保持预定角速度不变,即需要专门的装置具备感应系统感受运动环节每一点肌力大小的改变,并通过反馈调节系统即时改变阻力大小使之与肌力大小的改变相匹配,这样方可使预定的角速度在整个运动环节中保持不变。
o由于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相应的肌力形成最佳匹配,因此可较好地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 692、按有无阻力分类o辅助-主动训练o主动训练o抗阻训练70(1)辅助主动运动o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辅助力量由治疗师、患者的健肢提供,也可利用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来帮助完成71727374(2)主动运动o指患者主动以肌肉收缩形式完成的运动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也不要克服外力阻力75(3)抗阻运动(resistance exercise)o指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n徒手抗阻n器械抗阻76(七)常用训练方法771、等长训练o适应证n需要增强肌力的患者,尤在关节不能或不宜运动时(如关节石膏或夹板固定,关节创伤、炎症和肿胀等情况),用于延缓和减轻肌肉废用性萎缩n2~5级肌力的肌肉均可进行等长收缩运动训练 78方式o徒手等长运动n受训肢体不承担负荷而保持肌肉等长收缩活动o肌肉固定练习n适用于肢体在石膏固定中,要求肌肉收缩时不能引起任何关节运动o利用器具n利用各种固定不动的器械和物品,保持肢体肌肉的等长收缩79仪器设备o当阻力等于或大于肌肉可产生的力量、关节不产生运动时,即可发生等长训练,故采用自由重量和重量-滑轮系统等设备o等速装置在角速度为0/s的各个关节角度均可进行该训练。
o徒手或不用设备也可进行 80短促等长训练o基本方法: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6s,重复20次,每次间歇休息20s,1次/do“tens”法则方法:训练肌群在可耐受的最大负荷下等长收缩,持续10s后休息10s,重复10次为一组训练,共作10组;1次/d,每周训练3~4次,持续数周81多点等长训练o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10°做一组等长训练,每组重复收缩10s(其中初始2s为增加张力的时间,最后2s为降低张力的时间,中间6s为持续高强度等长收缩时间);在等速装置上使用时,角速度设定为0/s,然后按要求在定点角度位置上训练82短暂最大收缩训练o为等张和等长相结合的抗阻训练方法,肌肉抗阻等张收缩后,再持续最大等长收缩5~10s,然后放松,重复5次,每日训练只作一个动作,每次增加负荷0.5kg83注意事项o等长训练可改善肌肉耐力,但作用较小o短促等长训练时,应在间隔休息时辅以节律性呼吸,以预防血压升高84o多点等长训练更适合于存在慢性炎症、关节运动尚可但无法进行动态抗阻训练的患者o多点等长训练时,每一点的阻力应逐渐增加以确保在无痛条件下增强肌力o短暂最大训练时,若等长收缩不能维持5~10s者,可不加大负荷。
852、等张训练o仪器设备n自由重量,如哑铃、沙袋、实心球;弹性阻力装置n滑轮系统n等张力矩臂组件,如股四头肌训练器等n可变阻力装置n功率自行车n阻力交互训练组件 8687股四头肌训练椅88上上肢肢训训练练器器89功率车90弹力带91渐进抗阻训练o测定需训练肌或肌群通过规定范围能完成10次运动的最大重量(10RM)o进行如下3组训练:n第1组:50%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n第2组:75%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n第3组:100%的10RM重量,10~15次/min的速度,10次锻炼;每组训练间休息1mino训练前应进行一定的热身活动o每周增加阻力重量92RM测量(以伸膝为例)o膝关节全力向正前方伸直o与小腿成直角系一牵引绳o小腿伸直位加重量,并逐渐增重o重量增加到膝不能保持伸直位时,这个最大阻力的重量就是1RM.9394渐退抗阻训练o与渐进抗阻训练相反,即为第1、2、3组训练的重量分别为100%的10RM、75%的10RM、50%的10RM,其余方式则相似 95每日调节的渐进抗阻训练o测定需训练肌或肌群通过规定范围能完成6次运动的最大重量(6RM)。
o进行如下4组训练:n第1组:50%的6RM重量,重复10次;n第2组:75%的6RM重量,重复6次;n第3组:100%的6RM重量,尽最大努力重复;n第4组:根据第3组的重复次数调整练习重量,一般第3组重复次数达5~6次,则训练重量不变;低于5~6次,则减量;高于5~6次则增量o次日训练的运动量根据第4组的重复次数确定,一般第4组重复次数越高,训练重量的增量就越大,第4组适宜的重复次数为5~7次,次日训练的增量为2.27~4.54kg 96等长-等张训练比较区别点等长训练等张训练肌肉长度不发生变化肌肉变长或缩短肌肉张力加强不变关节运动无有适用范围关节不宜活动者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方法肌肉全力收缩维持3~10秒肌肉反复收缩、放松973、辅助主动运动o适应证:n肌力较弱尚不能独自主动完成运动的肌肉,即肌力恢复到2级时o在训练时要随着肌力的恢复不断地改变辅助的方法和辅助量98辅助主动运动方法—1o徒手辅助主动运动n利用治疗师的手法,不需要任何器械的帮助n例如,股四头肌肌力为2级时,让患者侧卧位,训练侧下肢在下方,让患者主动伸膝关节,同时治疗师在小腿后方稍施加辅助力量99辅助主动运动方法—2o悬吊辅助主动运动n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将运动的肢体悬吊起来,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然后再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100辅助主动运动方法—3o滑面上辅助主动运动n在光滑的板面上进行运动,以减少肢体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n但此方法是在克服一定阻力进行的,比徒手和悬吊方法难度提高101辅助主动运动方法—4o滑车重锤主动运动n是在垂直面上进行,利用滑车、重锤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n适用于拮抗肌可拉起重锤的患者,且只适用于髋、肩、膝等大关节,不能用于手指、踝等关节102辅助主动运动方法—5o浮力辅助主动运动n利用水碓肢体的浮力或加上漂浮物减轻肢体重力的影响1034、主动运动o方法:n训练中采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置于抗重力位,防治代偿运动o适应证:n肌力达3级以上的患者o运动的速度、次数、间歇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而定1045、抗阻运动( resistance exercise )o适应证:n适用于肌力达到4级或5级,能克服重力和外力阻力完成关节活动范围的患者o禁忌证n肌肉、关节感染或肿胀n患者训练的时候或训练24小时后仍感关节肌肉疼痛n关节不稳定(如肌腱断裂或关节周围肌肉张力极其低下者)nII级以上高血压或心血管合并症者105徒手抗阻力主动运动o固定关节近端o阻力方向与运动肢体成直角o加阻力宜缓慢,使运动中肌肉收缩时间延长,一次动作2~3秒完成;重复次数为8~10次。
o可做向心性等张收缩、离心性等张收缩及等长运动o对骨折患者要注意阻力的部位和保护骨折固定部位,阻力也不宜过大106器械抗阻力主动运动o直接将重物系在身体某部位进行练习o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运动o弹簧抗阻力主动运动o摩擦抗阻力主动运动o水中抗阻力主动运动107抗阻运动方法—2o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运动n直接将重物系在身体某部位进行练习108抗阻运动方法—3o重锤与滑车抗阻力主动运动n用重锤做阻力,用滑车改变方向,牵引方向与肢体应成90°直角,肌肉可发挥最大力量n速度不宜过快,肌肉收缩到极限后应停2~3秒109抗阻运动方法—4o弹簧抗阻力主动运动n用弹簧的弹性做阻力110抗阻运动方法—5o摩擦抗阻力主动运动n用摩擦力做阻力n摩擦阻力难以控制、不稳定,不便于数字表示,易磨损,较少用111抗阻运动方法—6o水中抗阻力主动运动n对抗水浮力的运动,可在四肢末端拴上浮子,再向下运动克服浮力的阻力112操作程序o强度:n依训练目的、损伤恢复阶段、患者身体状况,一般分为亚极量和极量,前者在增加耐力时或软组织愈合早期使用,后者在康复后期使用o负荷量:n初始一般以最大负荷量进行,重复10次,即10RM;n康复进展期,也可用体重的百分比计算,例如:下肢伸展训练为20%体重,下肢下压训练为50%体重。
113o速度:n自由重量或重量-滑轮抗阻训练时,宜采用低速,以利于安全和减少势能作用o运动范围:包括短弧活动范围和全关节活动范围n前者在某些手术后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禁忌或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部分运动产生疼痛时应用 114o重复次数:n增加肌力为目的时,重复次数应大于5~6次,小于15~20次;n以轻阻力改善耐力时,则可安排3~5组共30~50次o组数;为每一训练段中由一定重复次数组成、间有休息的训练单位n训练组数×每组重复次数为总重复次数n增加肌力可采用的方法为6RM×3组、12RM×2组、3RM×6组o频度:隔日或4~5次/周o疗程:n增强肌力为目的时,应至少6周以上115(八)训练注意事项116避免代偿运动o增强肌力训练中,不允许出现代偿运动n如髋关节屈曲,当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较弱时,缝匠肌可出现代偿动作,即髋部屈曲时将出现下肢外展、外旋o肌力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可利用徒手或固定等方法来抑制患者出现代偿动作117118119o注意调节阻力n注意调节阻力施加的部位、方向o采取适当的姿势、体位o肌力下降同时伴有肌痉挛的患者不应强调单块肌肉的肌力训练,以免加重肌痉挛程度120肌力与关节角度的关系肌力与关节角度的关系o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121掌握正确的运动量o对一些特殊的神经肌肉失能疾病和心肺失能疾病要特别注意运动量。
o训练时的负荷量要缓慢、逐渐地增加避免过度训练现象122o训练应在无痛和轻度疼痛的状况下进行n如果最初训练引起肌肉的轻微酸痛,则属正常反应,一般次日即可自行恢复n如训练引起患者所训练的肌肉明显疼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疼痛不仅可增加患者不适感,而且也使训练难以达到预期效果n一旦出现较明显的疼痛,则应在查明原因并进行必要的治疗后再进行训练123注意心血管反应o训练中不应憋气,以防发生心血管问题;对有心血管问题的高危患者尤要加强预防措施o用力时要吸气、放松时将气体慢慢呼出124o掌握肌力训练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体弱者等高危人群应在良好指导下进行训练,并在训练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严防意外发生125o灵活运用各种不同训练方法,并适当考虑各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提高训练效果o由于肌力训练的效果与患者的主观努力程度关系密切,故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126o训练前应使患者了解训练的作用和意义,训练中应经常给予语言鼓励并显示训练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o选择合适的地点n安静的环境中,患者能集中精力训练以及便于调整训练体位和姿势o做好正确详细的记录127小结o肌力训练的原理o肌力训练的方法o肌力训练的选择o肌力训练的注意事项128上肢肌力训练129一、肩部肌群130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131肩关节运动o前屈o后伸o内收o外展o内旋o外旋o提肩胛132屈肌群o三角肌前部o喙肱肌o肱二头肌o胸大肌133134135136伸肌群o三角肌后部o背阔肌o大圆肌137138内收肌群o胸大肌o背阔肌o大圆肌o冈下肌o小圆肌139外展肌群o三角肌中部纤维o冈上肌140内旋肌群o肩胛下肌o背阔肌o胸大肌o大圆肌141外旋肌群o冈下肌o小圆肌o三角肌后部纤维142提肩胛肌群o斜方肌o菱形肌o提肩胛肌1432、徒手抗阻训练1441)肩前屈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n坐位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向下施加阻力。
o抗阻力方法n病人抗阻力全范围前屈肩关节1451462)肩后伸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俯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上方手放在肩后面,固定肩胛骨,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向下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病人抗阻力全范围后伸肩关节1473)肩外展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屈肘90˚,前臂中立位n坐位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上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外侧,并向内施加阻力,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掌侧,以保持稳定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外展上肢1481494)肩内收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上肢外展90˚,前臂中立位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上方手放在肩后面固定肩胛骨,下方手放在肱骨远端内侧向外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内收上肢1505)肩内旋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肘部放在床沿,前臂旋前位垂直向上o治疗师位置:n站在病人头侧,内侧手握住肘关节内侧,保持稳定,外侧手握住前臂尺侧远端并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内旋肩关节1511526)肩外旋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肩外展90˚,屈肘90˚,肘部放在床沿。
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下方手握住肩部,保持稳定,上方手握住前臂远端背侧并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外旋肩关节o俯卧位下练习:n肩外展90˚,屈肘90˚,肘部放在床沿,固定肩胛骨,握住前臂远端背侧,并向下施加阻力1531547)提肩胛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位,上肢放于体侧o治疗师位置:n站病人身后,双手放在两侧肩部,四指在前,拇指在后,同时向下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病人双肩同时向上抬,对抗阻力1551563、器械训练157o原理与徒手抗阻训练基本相同o阻力可以采用沙袋、哑铃、拉力器、弹力橡胶、重锤等o阻力的方向均应与训练肌群的收缩方向相反,并保持其他关节稳定,避免代偿运动或其他肌群的参与158肩肩前前举举( (屈屈曲曲) )肌肌群群159肩屈曲肌群肩屈曲肌群 抗阻力运动抗阻力运动160161162163肩肩内内、、外外旋旋肌肌群群164肩部推举训练肩部推举训练蝴蝶运动蝴蝶运动165胸胸部部推推举举运运动动166斜斜方方肌肌拉拉力力训训练练运运动动167二、肘部及前臂肌群168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169肘及前臂运动o屈肘o伸肘o前臂旋前o前臂旋后170屈肘肌群o肱肌o肱二头肌o肱桡肌171172伸肘肌群o肱三头肌o肘肌173前臂旋前肌群o旋前圆肌o旋前方肌174前臂旋后o肱二头肌o肱桡肌o旋后肌1752、徒手抗阻训练176屈肘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上肢放在体侧,稍屈肘,前臂旋后n坐位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固定肱骨,下方手握住前臂远端并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
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屈肘177178伸肘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俯卧位,上肢外展90˚,肘下垫一毛巾卷,屈肘,前臂垂于床沿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内侧手放在肱骨远端背侧,固定肱骨,外侧手放在前臂远端背侧并向下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伸肘179180旋前/旋后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上肢稍外展,屈肘90˚,前臂中立位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双手交叉夹住前臂远端分别向背侧/掌侧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全范围抗阻力旋前或旋后1811823、器械肌力训练183肘屈伸肌群(辅助主动运动)肘屈伸肌群(辅助主动运动)184185186187188肱二头肌肌力训练肱二头肌肌力训练189肘关节旋前肘关节旋前-旋后旋后190三、腕及手部肌群191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192腕关节运动o掌屈o背伸o尺侧偏(内收)o桡侧偏(外展)193屈腕肌群o桡侧腕屈肌o尺侧腕屈肌o掌长肌194伸腕肌群o桡侧腕长伸肌o桡侧腕短伸肌o指总伸肌o尺侧腕伸肌195桡/尺侧偏o桡侧偏n桡侧腕伸肌n桡侧屈腕肌o尺侧偏n尺侧腕伸肌n尺侧腕屈肌196屈腕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
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一手放在前臂远端掌侧,固定前臂,一手握住手掌并向桌面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病人抗阻力全范围屈腕197198伸腕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在桌旁,前臂旋前放在桌上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一手放在前臂远端背侧,固定前臂,一手握住手背并向桌面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伸腕199桡/尺侧偏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在桌旁,前臂旋前放在桌上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一手放在前臂远端背侧,固定前臂n增强桡侧偏肌力时,另一手放在第1掌骨桡侧向尺侧施加阻力增强尺侧偏肌力时,另一手放在第5掌骨尺侧并向桡侧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桡侧偏或尺侧偏200屈指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在桌旁,前臂中立位放在桌上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一手握住指间关节近端,固定近端指骨,一手握住指间关节的远端并向指背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屈曲指间关节201掌指关节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一手握住掌骨,一手放在近端指骨掌面并向下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病人保持指间关节伸直,抗阻力全范围屈曲掌指关节202203对掌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在桌旁,前臂旋后放在桌上,拇指与小指对掌。
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坐在桌旁,双手分别握住拇指和小指掌侧并向外侧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对掌2042053、器械训练206207208209210211下肢肌群肌力训练212一、髋部肌群213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214髋关节运动o屈曲o后伸o内收o外展o内旋o外旋215屈曲肌群o髂腰肌o股直肌o缝匠肌o阔筋膜张肌216后伸肌群o臀大肌o股二头肌o半腱肌o半膜肌217内收肌群o内收大肌o内收长肌o内收短肌o股薄肌o耻骨肌218外展肌群o臀中肌o臀小肌o阔筋膜张肌219内旋肌群o臀中肌前部o臀小肌前部o阔筋膜张肌220外旋肌群o髂腰肌o臀大肌o臀中肌后部o臀小肌后部o梨状肌o闭孔内肌/闭孔外肌2212222、徒手抗阻肌力训练223屈髋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下肢屈髋、屈膝o治疗师位置:n面向病人站立,双手将下肢托起,屈髋、屈膝90˚,下方手托住足及踝关节,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向足的方向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屈髋o坐位下训练:一手放在髂前上棘固定骨盆,一手放在股骨远端并向下施加阻力224225伸髋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俯卧位,下肢伸直o治疗师位置:n上方手及前臂放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端腘窝上并向下施加阻力。
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后伸髋226227228髋外展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下肢伸直o治疗师位置:n上方手放在髂前上棘处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外侧并向内侧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外展髋o侧卧位下训练,上方手放在髂嵴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股骨远端外侧并向下施加阻力229230髋内收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对侧下肢外展25˚,训练侧下肢外展30˚o治疗师位置:n上方手放在髂前上棘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内侧并向外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内收髋o侧卧位下训练,训练侧在下,托起对侧下肢231232髋内/外旋肌群——方法1o体位:n仰卧位,训练侧下肢屈髋、屈膝90˚o治疗师位置:n内旋肌训练: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内侧,下方手放在外踝并向内施加阻力n外旋肌训练:上方手放在大腿远端外侧,下方手放在内踝并向外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内旋(小腿向外)或外旋(小腿向内)髋233髋内/外旋肌群——方法2o体位:n俯卧位,训练侧下肢屈膝90˚o治疗师位置:n上方手及前臂放在臀部固定骨盆训练内旋肌时下方手握住外踝并向内侧施加阻力,训练外旋肌时,下方手握住内踝并向外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内旋(小腿向外)或外旋(小腿向内)髋。
234髋内/外旋肌群——方法3o体位:n坐位,双下肢垂于治疗床,训练侧大腿下方垫一毛巾卷o治疗师位置:n内旋肌训练,内侧手放在膝关节上方固定股骨,外侧手握住外踝处并向内侧施加阻力n外旋肌训练,外侧手放在膝关节上方固定股骨,内侧手握住内踝处并向外侧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内旋(小腿向外)或外旋(小腿向内)髋2352363、器械训练237髋关节屈伸肌群髋关节屈伸肌群238239髋关节内收、外展肌群髋关节内收、外展肌群240241242二、膝部肌群2431、膝关节运动o屈膝n股二头肌n半腱肌n半膜肌o伸膝n股四头肌2442452、屈膝徒手阻力训练o体位:n俯卧位,下肢伸直o治疗师位置:n上方手放在臀部固定骨盆,下方手放在小腿远端掌侧并向下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屈膝2462473、伸膝徒手阻力训练o体位:n坐位,下肢垂于床沿o治疗师位置:n上方手放在膝关节上方,固定股骨,下方手握住小腿远端并向后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伸膝2482494、器械训练250251252三、踝部肌群训练2531、解剖及运动学概要254踝关节运动o跖屈o背伸o内翻o外翻255跖屈肌群o小腿三头肌o胫骨后肌o踇长屈肌o趾长屈肌256背伸肌群o胫骨前肌o踇长伸肌o趾长伸肌257内翻肌群o小腿三头肌o胫骨前肌o胫骨后肌o趾长屈肌258外翻肌群o腓骨长肌o腓骨短肌o胫骨前肌o踇长伸肌o趾长伸肌2592、徒手抗阻肌力训练260踝背伸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稍屈膝,踝中立位o治疗师位置:n一手握住足跟,一手放在足背并向足底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背伸踝261262踝跖屈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仰卧位,稍屈膝,踝中立位o治疗师位置:n上方手放在小腿近端,固定胫骨,下方手握住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并向足背方向施加阻力。
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跖屈踝263264内/外翻肌群肌力训练o体位:n坐位,小腿垂于床沿,足放在治疗师大腿上o治疗师位置:n一手握住小腿远端,训练内翻肌群时,另一手握住足的内侧缘并向外侧施加阻力,训练外翻肌群施时,另一手握住足的外侧缘并向内侧施加阻力o抗阻力方法:n抗阻力全范围内翻或外翻2653、器械训练266267268269躯干肌群训练270271272273274躯躯干干屈屈肌肌275276277278279小结o熟悉各关节的运动功能o熟悉各肌群的作用o掌握各肌群肌力训练的体位和方法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