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日文化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同德县团结村的村民进行农田基 本建设时,偶然发现了大量的人、动物的尸骨和一些彩陶, 当时,他们将这一情况上报了相关部门,但当时未引起重视 此后村民们将尸骨和彩陶碎片大量遗弃于田角和河中1983 年,省文物考古所来到团结村,决定对该村兔儿滩周围的墓 葬遗址进行试发掘在这次发掘中,发现一座圆形土窑,窑 内有 6 件未出窑的陶罐和木炭同时还清理出墓葬两处,相 隔 80 厘米,宽 100 厘米,深 124 厘米,内葬 1 女性另一 座长 185 厘米、宽 100 厘米、深 140 厘米,内葬一青年,随 葬有 4 个陶罐,放置在头向的上部这次试探发掘出土文物 25 件,其中陶壶 8 个、陶碗 3 个、陶罐 14 个这些文物大 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泥质红陶器,共 4 件,陶质细腻,呈 砖红色;一类为夹砂粗红陶系,共 21 件,陶质坚硬火候高, 胎壁薄,其中 5 件带有黑彩虽然它们的胎质不同,形状各 异,但造型均匀对称,饰纹和谐统一,证明属半山型早期 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不仅有相对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且具有高 超的手工技艺,为研究黄河上游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 十分重要的依据。
1986 年 7 月,兔儿滩遗址被列为省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文物考古工作者扩大了对兔儿滩原遗址的勘 探发掘,涉及团结村、班多村和卡力岗村地区,当地群众称 为宗日,即人群聚集的地方为尊重当地群众的习惯,考古 学者将兔儿滩遗址定名为宗日遗址,其古遗址文化被称之为 宗日文化 1994 年考古学者选择了团结村西的一条大沙沟 方向的第一台地作为发掘点,从 6 月底进驻至 10 月初撤出, 共清理墓葬 80 座,出土文物包括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 饰品等共计 2571 件为进一步揭示文化性质,1995 年 4 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对 生活区进行发掘,有了重大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第二台地和 第四台地前沿清理了一些墓葬及灰坑,出土了包括骨叉、细 石器在内的大量文物1995 年和 1996 年,在大沙沟西侧卡 力岗村农田前沿的空地清理中,发现了被媒体广泛报道的 “国宝之冠”的舞蹈 纹盆及二人抬纹盆舞蹈纹盆出土于 宗日遗址 159 号墓,橙红色泥胎上用黑彩描绘出精美的图案; 较窄的口沿上画有成组的弧线三角纹和短斜线纹,显得匀 称、自然;外腹绘有稍粗的四道弦纹,简明流畅;最让人赞 叹的是内壁上部,两组舞蹈人像,分别为 11人和13人,头 饰较宽大,下着裙装,手拉手,一幅活生生的集体舞蹈画面, 古朴中透着灵动,隐隐弥漫出一种远古文化的神韵。
总体上 看,这件陶器达到了古代彩绘艺术的极高境界,令人赞叹不 已,被称之为稀世珍宝当之无愧二人抬纹盆”发现于192 号墓葬,唇彩为斜线三角纹,外彩为三线扭结纹,这些都是 马家窑类型彩陶盆上的流行纹饰内彩绘在中腹以上部位, 主题纹饰为四组对称的双人抬物图案,间以横、竖、粗细条 纹组成的辅助图案,上下两端分别以一道和五道弦纹界定, 构成一幅四方对称,两方连作,优美和谐的完美画面,彩陶 盆二人抬物图案,作者以圆点表示人的头部,粗线描绘人的 躯干,细线表现人的四肢,两人相向分腿而立,腰背微屈, 双手共抬一个硕大的圆形物体,寥寥几笔,就把两人着力抬 起重物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在遗址 14 号灰坑中,出土了一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一 件骨叉,骨叉通长 25.7 厘米,由把部和叉头两部分组成, 专家认为是当时人们进食的餐具骨叉的发现,说明马家窑 文化时期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制造使用骨叉一类餐具进食的 本领,这反映了当时宗日人的经济生活来源的多样性 1996 年底,宗日遗址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共发掘墓葬 341座,探 方 31 个,灰坑 18 个,祭祀坑 18 个,出土文物 23000 余件。
在对出土文物整理的过程中,文物考古专家发现:乳白 色夹砂陶上绘以黑红色彩绘,纹饰有鸟纹、变形鸟纹、竖线 折尖纹、连续折线纹、三角纹等,部分器物颈部、肩部和腹 部饰附加纹另外,还有不少特殊符号,如“米”、“北”、“口” 等这个墓地与青海本省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墓地有很大的 差异,有强烈的地域特点类似这一文化的遗址,在青海省 贵南县尕马台、贵德县等地均有发现根据地层关系,该遗 址早于齐家文化,据陶器形态纹饰比较,则与马家窑类型和 半山类型关系较为密切,年代应相去不远经研究确定,宗 日遗址经历过一个齐家文化时期,而马家窑彩陶壶、瓮、盆, 半山如彩陶壶、罐等的发现,说明宗日遗址延续了非常长的 时间,在乳白色夹砂陶器上施以紫红彩的陶器具有浓郁的地 方特色,它们共存的现象说明了几种文化相互影响、交替发 展的时代背景必须指出的是,遗址中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具 有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化因素这与甘青地区其他已知的新石 器时代同类衣物具有明显差异文物考古学者认定,以宗日 遗址为代表的这种文化遗存是具有一定地域,存在于一定时 期,有着自己独特器物群的新的考古学文化,因此,学者将 这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命名宗日文化宗日文化类型的确定, 为进一步研究青海土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宗日文化独 特属性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远古文化的面貌它填补了该 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大空白宗日文化遗址:其遗址由托儿滩中遗址、林场古文化遗 址、托儿滩东遗址、托儿滩西遗址四个遗址构成托儿滩中 遗址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遗存,遗址西与多合日龙 洼、西台宗日滩隔沟相望,东面有一自北向南的硬化路南 200 米为黄河与兴海大米滩相隔,东与托儿滩东台遗址基本 相连,东和北为团结村,隔团结村为同兴公路,遗址南部为 断崖,北与林场古文化遗址相连东部有当地村民自西南向 东北夯筑的土墙作为林场的围墙,遗址的大部分已经被林场 占用,地表种有树木,地表起伏不平,对遗址造成一定的破 坏东西长约 240 米 ,南北宽 140 米,面积约 33600 平方 米,地表散布大量夹砂陶器残片,在遗址的东偏北部边沿暴 露有文化层,距地表 30 厘米,厚约 8 厘米,土色黑灰,夹 杂有夹砂粗陶片林场古文化遗址为一处宗日文化遗存,位 于同德县巴沟乡团结村西南角托儿滩中部遗址的北面,西靠 多合日龙洼,南约 300 米为黄河,北为团结村和同兴公路, 东面有一自北向南的硬化路东与托儿滩东遗址接壤遗址 南部为断崖,断崖下为农田,隔农田为巴曲河。
遗址东西长 180 米,南北宽 80 米,呈半圆形现为林场,对遗址造成了 一定破坏地表无遗物和文化层暴露托儿滩东遗址为一处 宗日文化遗存,南部为断崖,断崖下 100 米为黄河,与兴海 县大米滩隔黄河相望,东面是农田与班多村隔沟相望,北面 基本上是梯田;北部和西南均为团结村,遗址中偏南部有一 条通往民居的自北向南的小路穿过遗址西南有条通往黄河 边的小道,东西长 150 米、南北宽 180 米,面积约 25663 平 方米北高南低,整个平整为梯田,地表散布大量的彩陶片, 无文化层暴露1986 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托儿滩 西遗址为一处宗日文化遗存,东为多合日龙洼与托儿滩中台 以沟相隔,南为黄河,隔黄河与兴海县曲什安镇相望;北面 为卡力岗村农田,东北为团结村,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南北 宽 60 米,东西长 80 米,面积约为 4800 平方米地表散布 大量残陶片和彩陶片,无文化层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