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格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和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美之情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生们对山水风光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可利用学生的心理及已有的记叙文的知识,了解学习本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抓住游踪有序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欣赏自然之美时领会其深刻蕴含的审美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描写的方法难点:欣赏文中表现的自然美,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长江源及各拉丹冬的图片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你了解到的知识,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2. 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教学提示】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3.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三、 拓展升华,交流总结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交流长江的故事,谈观后感受小结:本文通过记述作者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冬游览的经过,展现了一幅奇美壮观的画卷,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四、 作业布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游记,跟朋友分享你外出旅行的精彩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可取之处:这一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情感体验和学习经验,符合语文学科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不足之处:在备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肤浅,在备课前应找到《藏北游历》这部书,了解雪域高原,了解作者。
这是一篇充满神奇色彩的游记,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