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材料学院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76.50KB
约38页
文档ID:278031749
材料学院版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_第1页
1/38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代码:0805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简介1. 学科概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属于工学门类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 与加工、物化特性、使役性能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制约规律,并研究材料与构件的 生产过程及其技术,制成具有一定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的材料及构件的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实现微结构不同层次上的材料设计以 及在此基础上的新材料开发;材料的复合化、低维化、智能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 与制备技术研发;材料加工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超精密化技术的开发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将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 会科技的进步做出重要贡献2. 学科内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为基础, 以加工制造等工程学科为服务和支撑对象,是一个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 其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设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 学科3. 学科范围(1) 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以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从电子、原子、分子介 观与微观结构等多层次上研究材料的结构及其与物理、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重点基于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材料科学的前沿研究与发展动态,利用先进的 理论研究、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技术,以及高水平的实验平台、装备和工艺,致力于探 索新材料中组分、尺度、结构、性能之间的本构关系及其内在的热力学演变规律,探 索符合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发展 需求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其工程化应用的有效途径2) 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及结构、合成制备及加工工艺与性能及使役 特性之间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备、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重点 研究材料的强度与断裂力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失效分析和寿命预测、材料化学性 能、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材料的表面与界面等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新功能材料的研 发材料学及其发展不仅与揭示材料本质和演化规律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相关,而 且和提供材料工程技术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有密切关系材料学是探讨材料普遍规律、 支撑材料加工技术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3) 材料加工工程是研究控制外部形状和内部组织结构,将材料加工成能够满足 使用功能和服役寿命预期要求的各种零部件及成品的应用技术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 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当代材料加工技术和相关 工程问题包括材料的表面工程、材料的循环利用、材料加工过程模拟及虚拟生产、加 工过程及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及集成化、材料加工过程的检测与质量控制、材 料加工的模具和关键设备的设计与改进、再制造快速成形理论与技术等其发展方向 是:液态凝固成型、固态塑性成形、粉末成型、材料的净或近净成形等精密成形与处 理、微纳加工、多场协同作用下的加工、表面工程、特种和异种材料连接、加工过程 的模拟与智能化控制、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技术,以及针对体积损伤零件及新品零件的 三维快速成形技术等4. 本校基本情况江西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始于1958年建校之初的轧钢专业,1996年获 材料加工工程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下属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三个二级硕士点,材料工程一个工程硕士 培养领域材料加工工程为江西省首批示范硕士点,江西省“九五”、“十五”、“十 一五"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是“国家铜冶炼及 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铸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 设单位,江西省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学校“离子型稀土资 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支撑学科。

学科创建50多年来,培养了硕士研究生以 及本、专科生5000余人,在国内外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已成为我国有色金属与 钢铁加工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之一学科现有49人,学科团队平均年龄39岁;其中教授12人,博士 31人;已有享 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4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 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6人,“井冈之星” 1人现以高性能 铜加工新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新能源材料制备技术及应用基础研究、磚及稀土新材 料制备与应用研究、材料设计与组织性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等为重点研究方向,在 层状复合梯度功能与结构材料开发、高性能大容量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及电池组装、新 型鹄材料与表面改性工艺及中重稀土陶瓷功能材料的开发等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和领先 优势二、主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及内容:1. 金属新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围绕先进金属基材料的优化设计(包括成分设计、性能设计与工艺设计等)、高性 能金属材料控制凝固与控制成形、材料制备与加工成型短流程化和高效化、特种凝固 成形加工技术及组织性能精确控制以及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实现成形过程的智能化 控制和组织预报等方面进行相关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的开发,为实现材料设计一制备 一成形加工智能化一体及组织性能控制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2. 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技术与理论针对铜、铝、镁等有色金属材料、钢铁材料,研究轧制、挤压、拉伸等塑性加工 工艺以及其它特种成形、制备方法条件下,金属材料的成形工艺一成分一组织一性能 —应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机理以及 其它金属学机理问题,探讨金属材料的应用基础理论问题3. 新能源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针对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镰氢电池等新型电池材料及器件的基础理论以及在 新能源领域应用开展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1)新型电池材料研究:高能、安全稳 定及低成本的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及集流体材料的设计与理论计 算,电池材料制备工艺,电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征;(2)动力及储能电池研究:新型 电池设计,电池材料之间匹配优化,电池制作工艺,电池电化学性能、安全性能研究, 电池充放电过程相互作用与机理,电源管理系统,电池成组技术及电池模块性能研究, 高电压大电流充放电测试系统开发研究;(3)电池应用研究:储能电池在风光电储能、 移动基站等各种储能电站领域开发与应用,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及各种移动工具的 开发与应用4. 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陶瓷分为精细陶瓷和传统陶瓷,在精细陶瓷领域里研究内容:(1)高性能介电、压 电、铁电和热释电陶瓷材料展开合成和技术与理论研究;(2)结构陶瓷研究:新型稀 土 ZrO陶瓷的强度、韧性、相变研究与设计,稀土材料之间匹配优化、制作工艺、性 能研究。

在传统陶瓷领域里研究内容:(1)高性能抗热震、高韧性、耐热紫砂陶器制备 工艺与理论研究;(2)新型环境复合陶瓷材料应用研究:研究竹炭、硅藻土、沸石等多 孔材料制备工艺与性能应用5. 铸基新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依托教育部鹄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展高性能粉体、硬质合 金及涂层硬面材料及废旧硬质合金回收与再生利用等研究针对传统方法制备WC-Co 复合材料存在的组元分布不均、晶粒大小不匀、形貌难控、性能不稳定等问题,采用 全新的方法■液相法,制备具有空心球形结构的高性能纳米晶WC-Co复合材料及高性 能超细纳米硬质合金并运用先进的表面冶金手段将制备的超细结构WC-Co粉体应 用于材料表面改性针对目前废旧硬质合金再生利用技术存在的工艺过程复杂、能源 消耗大、过程控制困难、产品性能不稳定等问题开展研究废,实现对废旧硬质合金的 再生利用6. 稀土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与理论稀土功能材料在发光照明、磁性材料、电子信息、环境保护、清洁能源、航空航 天等高新技术领域有广泛应用本方向所采用各方面的极端条件下合成制备新技术具 已展开,研究材料制备、微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规律,发现和发展新型稀土功能材 料。

研究的材料体系包括(长余辉)发光材料、磁性功能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磁致冷材 料)、储氢材料、稀土配位理论、稀土功能陶瓷(热电转化能源材料、陶瓷催化材料)等 目前本方向具有国内先进稀土学科研发平台,承担国家863、国家基金等一批重点项 目,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一批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7. 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主要研究金属基及非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功能复合/掺杂材料等的设计、制备、 加工和应用过程的关键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内容包括:增强体与基体浸润型与相容 性,组分选配、组合排列方式;界面反应和界面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有效控制方法,界 面特性与性能关联,最终实现界面的能动控制及优化设计;优选复合/掺杂工艺和参数, 发展新的复合/掺杂技术和二次加工方法,为改善复合、增强复合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及 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开展功能金属基复合材料,混杂复合材料,纳米复合材料,梯 度复合材料及纳米多层复合膜等研究工作,推进复合材料在重要领域中的实际应用8. 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与理论采用浮动有机催化法对碳纳米管的壁厚进行调节,实现了碳纳米管宏观纤维、薄 膜及块体的连续制备在特性WC形貌制备、锂离子动力电池传统导电剂方面,展开 高性能应用研究。

利用模板或其他先进工艺制备纳米金属纤维、非金属纤维,研究其 性能和复合增强型材料与基体关联应用三、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 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够掌握相关材料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 段及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作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 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学制3年,正常学习年限3年,最长不超过4年研究生所修总学分不少于34 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9学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9学分,非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专业文献阅读、开题报告、学术报告(含论文中期报告)、 学术研讨、教学或科研实践各1学分)五、培养方式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或导师领导下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指导小组) 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包括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开题、中期考核(筛选)、答 辩,指导科学研究、科研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同时引导、示范和监督研究生的学 术素养、学术道德研究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制,考核不合格者则不得进入下一环节六、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七、必修环节1. 教学或科研实践(1学分)为培养研究生教学与实践能力,硕士生应参与本科教学实践或导师、学科组指导 下的科研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期间应完成10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可以是讲授课程、 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工作时间及方式由 学院、学科点统一安排,并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规定明确的内容与要求,指定专人进 行检查、指导及考核科研活动由导师、学科组组织、领导合格者才能申请硕士学 位论文答辩2. 学术研讨(1学分)要求每位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科研讨论等学术活动次数不 少于15次,并要求提交一份不少于2000字的书面总结,由学院负责考勤和考核3. 学术报告(1学分)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就本人硕士论文研究进展及成果完成一次学术报告,由学院 或学科点统一组织和考核,安排应相对集中4.专业文献阅读(1学分)专业文献阅读包括“文献检索”与“专业外语”两部分内容,由导师给予指导和考核,考核成绩填入“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专业文献阅读成绩登记表”;5.开题报告(1学分)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它直接地关系到学位论文工作的 进展和质量要在论文选题上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应在研究生入学报到后尽早 明确拟从事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