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与方案

tang****x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1.71KB
约40页
文档ID:149719537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与方案_第1页
1/40

工程概况 -1 -1.1 缙云山隧道设置一览表 -1 -1.2缙云山隧道工程地质情况 -1 -1.2.1 地质构造 -1 -1.2.2 地层岩性 -1 -1.3 缙云山隧址气象、水文 -4 -1.4隧道有毒有害气体 -5 -二、 方案编制说明及依据 -5 -2.1方案编制说明 -5 -2.2编制依据 -6 -三、 监控量测的目的、内容、测点布置及技术要求 -6 -3.1 监控量测的目的 -6 -3.2监控量测的内容 -7 -3.3 监控量测布点方法及技术要求 -8 -3.3.1 洞内、外观察 -8 -3.3.2 拱顶下沉、周边收敛监测 -8 -3.3.3 地表沉降 -12 -3.3.4 爆破震动量测 -12 -3.3.5 监控量测预埋件要求 -15 -四、 瓦斯监测及检测 -16 -五、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26 -5.1数据处理分析 -26 -5.2围岩稳定性的判别 -27 -5.3安全性评价及应对措施 -28 -5.4资料管理及信息反馈 -29 -六、 本项目拟报人员信息 -31 -七、 监控量测资料管理 -31 -八、 安全技术措施 -32 -九、 监控量测质量保证措施 -38 -缙云山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方案—、工程概况1.1缙云山隧道设置一览表隧道名称起讫桩号隧道全长(m隧道净空围岩级别长度明洞长(m)净局(m净宽(mj)mIVV进口端出口 端缙山左线ZK4+915-ZK7+6292714514.7541710051270220右线K4+89"K7+6402745514.753971044.51260.523201.2缙云山隧道工程地质情况1.2.1地质构造隧道横穿温塘峡背斜,该背斜走向北15。

东,北段为并报华夏构造系, 南至江津长江南岸的油溪镇,长 48Km褶曲宽3.00〜6.00Km,为典型的线 形褶曲轴部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E )和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 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类,两翼岩层由老至新依次出露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xj )和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组(J1Z)、中一下统白流井组(J-2z)、 中统新田沟组(J2X)和沙溪庙组(J2S)的泥岩夹砂岩、页岩等隧址一带 温塘峡背斜岩层产状较陡,西翼岩层走向北10〜20东,倾北西,倾角42〜 50 ;东翼岩层产状走向北10〜20东,倾南东,倾角50〜621.2.2地层岩性隧址区分布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残坡积层、侏罗系上统珍 珠冲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详勘中隧址区未发现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现将各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① 第四系(1) 人工堆积层(Qml)填筑土:灰褐色、黄褐色,稍湿,松散,主 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块碎石组成,块碎石直径约 3-50cm,含量约 30%-50%堆填时间约半年至10年不等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洞口已修建 完善的乡村道路上及周边区域揭露厚度约 0.6-0.8m ,已揭穿。

2) 残坡积层(Qel+dl )粉质粘土:褐色,稍湿,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砂、泥岩块碎石组成,土 体呈可塑状,干强度、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厚度 0.6 ~4.5m主要分布于 进洞口斜坡坡脚及洞身平缓沟谷一带粉质粘土夹块石:黄褐色、灰褐色为主,稍湿,稍密,主要由粉质粘土夹灰岩、白云质灰岩、砂泥岩块碎石组成,碎块石直径约 3-150cm,含量约40%-60%主要分布于隧道出口斜坡地带及断层破碎带附近② 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iZ)根据现场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该地层主要揭露有泥岩及砂岩泥岩:紫红色、青灰色,中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主要以粘土矿物 为主强风化岩体易风化崩解,钻探岩芯破碎;中风化岩体较完整,结合 程度一般,为隧道区主要岩性,多与砂岩呈互层状产出,钻探揭露最大厚 度20.2m (BSZK2 ,未揭穿泥岩为隧道进口端段的主要岩性砂岩:青灰色,灰绿色,中厚层状构造,中细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 为长石、石英,泥质胶结强风化岩体较破碎;中风化岩体较完整,岩质 较软,结合程度较好〜一般,钻探揭露最大厚度 11.00m (BSZK1-1),未揭穿多与泥岩呈互层状产出③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一段(T3xj1):该层主要为灰色、深灰色页岩,页理结构,薄层〜中 厚层状构造,夹有薄层状细砂岩和煤层。

根据钻孔揭露显示:岩芯层理清 晰,倾角约50 ,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薄饼状,短柱状钻孔揭露 厚度约9.86m,已揭穿(BSZK4二段(T3xj2):灰色,黄褐色,浅灰色厚层至块状中至细粒长石石英 砂岩,夹岩屑石英砂岩局部含泥砾和具斜层理岩芯较破碎一较完整, 多呈短柱状,柱状,局部岩芯呈碎块状钻孔揭露厚度约 21.9m,已揭穿(BSZK4 三段(T3xj3):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状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局部夹炭 质泥岩及薄煤层,煤层厚 0.15〜0.30m是区域内主采煤层根据钻探揭 露:该层岩芯较破碎一较完整,多呈片状、短柱状揭露厚度约 75.56m,已揭穿四段(T’xj4):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有薄 层状泥岩、炭质泥岩,厚度 120〜210m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144m已揭 穿(SCK4五段(T’xj5):灰黑色,中厚层状泥岩、薄至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 夹炭质泥岩和煤线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 65.8m,未揭穿(SCK17六段(T3xj6):浅灰、灰白色,中至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局 部夹有薄层黄灰、灰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厚度约 130〜185m本次钻探揭 露厚度仅为38.9m,已揭穿(SCK17。

④ 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ij )Tij4:灰至浅灰色、偶带紫红色中至厚层状角砾岩、白云岩及灰岩,时 具赣状结构及角砾状构造层厚 80〜152m根据钻探、波速测试及地面调 查可知,该段岩体较完整,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 131.1m,已揭穿(SCK3 Tij3:灰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夹含白云质灰岩及生物灰岩, 底部夹岩溶角砾岩,层厚122〜192m根据钻探、波速测试及地面调查可知, 该段岩体较完整钻探揭露最大厚度为 85.18m,未揭穿该层(SCK3>隧址区未揭露到T1j 2及Tj 1段地层及相关岩层1.3缙云山隧址气象、水文隧址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区,气温高、湿度大、雨量充沛廊道区多 年平均气温17.8 C,七月最高,一月最低,极端最高气温 41.1 C,极端最 低气温-3.3 C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mm最大日降雨量为 255.7mm 降雨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5咖上相对温度多年平均值为81% 据气象资料,公路廊道区冬季有雾、霜,一般雾日为 18〜31天,霜日5〜7天,主要出现在1〜2月份隧址区大型地表水体主要为分布东侧的梁滩河、西侧的璧南河及测区 周边的水库东侧的常年性河流为梁滩河,由南向北发育,为嘉陵江的一 级支流。

梁滩河发育于沙坪坝区白市驿一带的缙云山东麓和中梁山西坡, 由南向北流经西永镇、陈家桥镇,最后于北暗汇入嘉陵江梁滩河全长 80.24km,流域面积380km2,河口高程约242.78m璧南河发育于西侧璧山 县境内河边镇一带的缙云山西麓和云雾山东麓,由北向南流经璧山县城、 狮子镇、广普镇,最后于江津区油溪镇汇入长江,该河为长江的一级支流璧南河在调查区附近延伸 32.87Km,流域面积750Kr01.4隧道有毒有害气体根据详勘报告,缙云山隧址区煤层瓦斯浓度低,初判穿越煤层段为低 瓦斯工区,煤层瓦斯对隧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瓦斯的溢出缙云山隧道要在不同里程穿越区域内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T3xj )的含煤层位,经收集到的成渝高速缙云山隧道(位于拟建隧道以北约 3Km竣工资料和壁山十余处煤矿瓦斯检测资料印证:瓦斯浓度( CH4)一般为0.15〜0.35%,二氧化碳(CO2为0.12〜0.43%,通风不良时仅达到0.62〜 0.74%,也在临界范围之内表明缙云山隧道穿越的三叠系须家河组 (T3xj ) 第一、三、五段含煤层位属低浓度瓦斯煤层,由于瓦斯含量低,瓦斯压力 测试十分困难,据收集壁山区十处煤矿瓦斯鉴定资料及相关地质条件类似 隧道的测试结果,其压力<0.15Mpa,在采煤矿和废弃小煤窑记录均未发生 过瓦斯燃烧、爆炸、窒息等事故,已建隧道施工过程中也未发生瓦斯突出 的情况,本隧道瓦斯突出危险性较小。

由于煤层的分布可能出现瓦斯浓度增大现象 ZK6+40砂ZK6+719K6+40卜K6+701段由于穿越楠木沟石膏矿采空区,瓦斯含量可能相对较 局二、方案编制说明及依据2.1方案编制说明1、监测方案以确保施工安全监测为首要目的,根据地下工程特点确定 监测对象和主要安全监测警戒指标2、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确定监测规模和内容、 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全面地反映实际工作状态3、 采用先进、可靠的监测仪器和设备,设计先进的监测系统4、 为确保提供可靠、连续的监测资料,各监测项目间相互校验映证, 以利数值计算、故障分析和状态研究5、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工程施工的交叉干扰影响6、 按照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规范及文件要求编制监测方案2.2编制依据1、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2、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3、 重庆九龙坡至永J11高速公路缙云山隧道两阶段施工设计文件;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5、 〈〈矿山安全法》;6、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7、 《煤矿安全规程》(2009年版);8、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捡测仪器管理规范》 (AQ1029-2007);9、 〈〈铁路瓦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TB10120-2002);10、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部发文件以及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必须执 行的规范、规程、技术指南、验标等其它相关规程规范。

三、监控量测的目的、内容、测点布置及技术要求3.1监控量测的目的1、通过围岩地质状况和支护状况描述,对围岩进行合理的分类及对稳定性进行合理的评价2、 对隧道拱顶下沉和周边位移进行监测,根据量测数据确认围岩的稳 定性,判断支护效果,保证施工安全3、 对周边位移进行监测,根据变形的速率及量值判断围岩的稳定程度, 选择适当的二衬支护时机4、 地表沉降是对隧道埋深较浅段进行沉降监测,判定隧道开挖对地表 的影响,与拱顶下沉数据相互应证5、 爆破震动可以控制爆速,避免爆破施工对地表建筑和相邻隧道结构 造成有害影响6、 隧道瓦斯监控可防止在施工过程中,有害气体浓度超限造成灾害, 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的正常进行;根据监测到的洞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大 小,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检验防排瓦斯技术措施效果,正确指导隧 道施工,为科学组织施工提供依据3.2监控量测的内容监控量测项目必测项目具体内容见表 3.1所示表3.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丁与量测项目方法及工具备注1洞内、外观察地质罗盘、数码相机2地表沉降水准仪、全站仪隧道洞口及浅埋段施做3拱顶下沉水准仪、全站仪4周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