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北京课改版.doc

bao****ty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98.50KB
约7页
文档ID:137475739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北京课改版.doc_第1页
1/7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案一、教学目标  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  3.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他们继承先烈未完成的事业,奋勇向前二、难点、重点分析  1.文章的标题下面有个副题,副题起什么作用?  分析: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  2.“瞻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儿必须用“瞻仰”?  分析:“瞻仰”意为恭敬地看,表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  3.作者用哪几个词句来形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你能举例具体说明吗?作者为什么要列数字、打比方呢?  分析: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纪念碑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以上种种仅是稍加说明,已显示出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  作者打比方、列数字,使读者对建筑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增强了实感  4.说明的顺序。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读者面前的?阅读2~5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语归纳:按照作者的活动顺序把纪念碑介绍到读者面前先“进入广场”,再“越过广场”,进而“踏着石道”,然后“走到碑前”,接着“踏上台阶”,而后“到了平台”活动顺序清晰,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以及整个形象介绍得明明白白  (2)到了平台仔细瞻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等是按照空间的顺序由下而上: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一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由正面而背面:题词——碑文先四周后中间: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  (3)既然按照由下而上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身”前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这样是否显得杂乱?归纳:说明纪念碑的结构基本上按照由低而高、由下而上的顺序,但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把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的装饰花纹和小碑座四周的雕刻花纹集中起来写,阐发花纹的象征意义,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寄寓对先烈的崇敬碑座总是在碑身的下面,这是众所周知的,不会引起误解。

大碑座四周的十块大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作者另列开来进行说明,为的是突出中国革命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和为了自由、解放,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4)十块汉白玉大浮雕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归纳:十块大浮雕按照方位的顺序加以说明,从碑身的东面起,依次到南、西、北,这个顺序正好与浮雕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吻合  (5)剖析“五四爱国运动”浮雕的记述,了解爱国青年在革命中发挥的先锋作用,理解背景和主体的记述和用词造句的恰当,如“慷慨激昂”、“愤激”、“怒形于色”这些形容词表达了学生热爱祖国,痛恨卖国贼的思想感情根据上述要点阅读介绍其他浮雕的段落  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对理解文章时空顺序的完美结合大有帮助  5.本文是怎样运用移步换形法进行说明的?  分析:按照观察者位置移动的先后来记叙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写作方法,称为移步换形法,或步移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写了作者的三次大的“步移”,以及与之相应的三次大的“换形”第一次,“我”“未进入广场”,从远处描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八个金色大字;第二次“我”“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描述了纪念碑的高大、坚固和洁白;第三次“我”“到了第二层平台”,描叙了大碑座上的十块汉白玉大浮雕。

这第三次的大移步,又可以与四个小移步,即从“碑身东面”到“碑身的后面”,再到“碑身的西面”,最后到“碑身的正面”作者依月光所及,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先后描绘了这十块大浮雕,从而细致生动地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展现了人民英雄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三个基本点:  (1)必须有“步移”,即必须写出观察者的位置的移动本文是按作者瞻仰纪念的活动顺序来写的  (2)必须使“步”和“形”一致,即所写的都是当时站在那个位置上所看到的  (3)必须顺述,即先看到的先写,后看到的后写,不能把先后顺序颠倒了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图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图——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

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  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  永垂不朽:垂,流传后世朽,磨灭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慷慨激昂: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丰,多、盛  巡捕:旧时代帝国主义在租界中的警察  遥遥相对:遥遥,形容距离远远远地相互对着  风起云涌:涌,升起,冒出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3.结合“理解•分析”的提示,划分课文段落  第一段(第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  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十幅浮雕  第三段(第11节):瞻仰后的感受  (三)学习新课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表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提示:瞻仰前的心清—一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

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以及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  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并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  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十幅浮雕  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  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i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

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一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照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6.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0节)  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

  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而是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7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

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教师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

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