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一节导入技能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1MB
约30页
文档ID:427503776
第一节导入技能_第1页
1/30

第一节 导入技能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一、导入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Adolf Diesterweg)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抱负的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发明的结晶它好比一把钥匙,启动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爱好,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如下的作用: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俄国出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作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导入时,教师必须一方面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如果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不好,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予以的多种刺激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富于创意的开讲,具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为完毕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二)激发爱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好是力求结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快乐的体验相联系的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爱好的核心环节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鼓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要学习的愿望、意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师在学生进入“愤”的状态时“启”,在学生进入“悱”的状态时“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可见在导入时,教师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学生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被动地“要我学”为积极地“我要学” [1]   (三)复习有关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巧妙地导入,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的基本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本。

  (四)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或原则教学目的对教师是专家目的,对学生是学习目的通过导入,教师把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学生懂得了学习目的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的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地逼近目的同步,教学目的尚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愿望的作用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应当清晰地阐明本次课的教学目的   (五)渲染氛围,创设情境   课堂导入还具有渲染氛围、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引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与教师一起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师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摸索,学生会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亲身的学习体验   二、导入的措施   (一)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最简朴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措施上课伊始,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规定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论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草原》一课第二学时的导入:  “同窗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爷爷访问了内蒙古大草原,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是那样令人神往。

天涯碧草,美如画卷,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心中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环绕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去着重体会动态描写,感受蒙汉情深 [2]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但这种导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也许导致“导而不入”的状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措施这种导入以强烈的视听效果、逼真的现场感受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课的开始,展示直观教具和媒体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第九册讲《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这样导入:  “请同窗把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小、形状相似、颜色不同)拿出来,自己动手把它们拼成一种图形稍给同窗们点儿时间,此时教师可在黑板上拼出一幅图形:   “请人们坐好看黑板:谁和教师拼的同样?”“谁尚有其她拼法?”  请几位学生到前面拼出不同的图形,并加以表扬。

此时黑板上又有如下几种拼法:[3]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直观导入效果较好直观导入的同步,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提问或论述,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运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爱好,启迪学生思维,发明情境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措施    同窗们,我们一方面来听一种“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那里是猴子的天下这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它一方面让小猴把 6只桃子分给3只小猴,小猴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只桃子,分给30只小猴,去吧!”小猴想得寸进尺,搔搔头皮,用试探的口吻对猴王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吧?”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大方的样子,大声说:“给你600只桃子,分给300只小猴,这下你总该满足了吧了?”小猴一听给了它这样多桃子,乐得合不拢嘴这时,猴王也笑了猴王为什么笑呢?每只猴子与否多分到了桃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商不变性质,学完之后,人们就懂得猴子与否多分到了桃子 [1]   采用故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导入的效果不仅与故事自身的趣味性有关,还与讲故事的方式有关。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测、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多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措施实验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愿望,增进学生仔细观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   上课伊始,教师拿一把梳子,走到同窗中间,轻轻地给一种长发女生梳头发,“我们班某同窗的头发很美丽,教师给她梳梳头发梳几下之后,教师把梳子拿起,离女同窗头发不远处,发丝飘起,教师问:“同窗们你们看到什么了?”同窗们回答:“她的头发飞起来了” 教师随后问到:“为什么她的头发会飞起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摩擦起电》   在实验导入时,教师应根据具体状况,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长学生的参与限度,变教具为学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摸索的爱好   (五)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 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措施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立悬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谜面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课堂里的氛围顿时热闹起来了,有些学生苦思冥想,有些学生剧烈争论,有些学生互相讨论……终于有学生道出了谜底:“蜘蛛”教师追问道:“为什么是蜘株呢 ?”学生列举出了与谜面相符的蜘蛛的特点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阐明文《蜘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人们要理解蜘蛛究竟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已经懂得的?哪些是我们并不懂得的?并掌握阐明文的基本写作手法 [2]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临时处在一种“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六)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颖、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措施   黑板正中挂着周总理的遗像,上面披着黑纱,下面配一朵白花,两边挂满了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哀悼周总理的图片教师一改往日的着装,身穿白衬衫、黑色西服。

录音机里播放着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教师双眼噙满泪水,用震颤并且略带沙哑的声音说:“1976年1月8日,是亿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位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东方天空中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遍全国神州悲歌恸地1月11日,人民群众涌向天安门,涌上十里长街同窗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一辆灵车过,数十里泪水洒,亿万颗心拽住车轮的动人场面吧!”此情此景使同窗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十里长街,个个悲哀万分,潸然泪下,唤起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和无尽怀念 [3]   情境导入以“情”为纽带,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境导入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   (七)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协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措施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合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师:“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小蝌蚪找妈妈》和《龟兔第二次赛跑》,其中有一种同样的小动物是—— ”  生:“乌龟   师:“谁记得乌龟长的什么样?”   生:“四条腿,宽嘴巴,背上背着个壳,会游泳……”   师:“今天,教师要带人们结识乌龟的一位亲戚——(出示投影)你们看,它的形状跟乌龟不像?”   生:“像。

  师:“但和乌龟有什么区别?”  生:“比乌龟大   师:“它比乌龟大诸多,身长可达1米多,轻的三四百斤,重的则有七八百斤,由于它生活在海里,因此称作海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龟下蛋》这篇课文学习后,相信人们一定会大开眼界 [4]   这种导入措施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忆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八) 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导致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措施运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起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导致学生心理上的焦急、渴望和兴奋,想尽快懂得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   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就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种布满疑团的故事:   教师:“李白是国内唐代的大诗人,可是她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悬念已成   学生:“上的什么当?她还会被骗吗?”   教师:“这个骗她上当的就是汪伦   同窗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教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