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中国五大戏曲音乐的发展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32KB
约21页
文档ID:232008074
浅谈中国五大戏曲音乐的发展_第1页
1/21

浅谈中国五大戏曲音乐的发展浅谈中国五大戏曲音乐的发展孙世超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经过 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 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 文学、诗歌、武术、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 艺术形式于一身,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 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 自的个性我国的戏曲与希腊的悲喜剧 印度的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曲的剧本创作体现了我国古典文学的优 传统,戏曲舞台上人物的脸谱、化妆、服和道具也表现出我国传统美术的观念和点戏曲的剧种是根据其起源、流行地区、艺术特色和民族特征等因素而划分以民 和地区为划分剧种的主要标志我国 戏曲剧种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多 三百多种,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这里主要介绍中国的五大戏曲京、评剧、越剧、黄梅戏、豫剧京剧京剧约有二百年的发展历史,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 7 9 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 京剧,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集唱(歌唱)、 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体一为蹈舞z(\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京剧的演唱十分讲究,要求字正腔圆,注重按字行腔、声情并茂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和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以皮黄腔为主,皮黄腔贝!I是西皮、二黄的合演,西皮强刚劲明快, 擅长表现灵活、欢快、激昂的情绪,常用的板式有导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二六、流水等;二黄腔较为深沉,擅长抒发悲凉、激愤之情,常用板式有导板、 慢板、原板、散板、滚板、中三眼等 京 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 子和吹腔 京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以京胡 为主,以月琴、小三弦、笛、笙、 喷呐等为辅;武场常用鼓板、大锣、小锣、有时还有堂鼓碰铃、水钱等京剧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 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 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 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从京剧形成之初到成熟期,延续下来的传统剧目约有1300多个取材范围十分宽泛,大多取自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杨家将〜水浒传”等,也有地方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夂莲君等流派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 剧目题材的局限,所 以没有像京、梆大 种那 样具有驾驭反 映帝王 将相生 活和政 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 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 民阶层的生活 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 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 表演手 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 不 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 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发 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 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以《小 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四、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 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 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 初,初时以清唱为 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在清末民初已经形成五大流派,即祥符调、 豫东调、豫西 调、沙河调、高调1 9 3 4年 统计, 豫剧大体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 江苏、 河北、山西、陕西、湖北等地区 上个世纪三 十年代左右,豫剧五大流派逐 鹿开封,形成唱腔大融合,加之文人的改革, 开创了豫剧大 繁荣时期从19 4 1年到上个 世纪六十年代,豫剧逐渐遍布全国豫剧在河11^大系统,豫东调和豫 西调豫东调又称“东路”,流行于开封、 商邱等地,发生大多 用假声,男声高亢激昂, 女声洪亮清脆, 多使用花腔;豫西调又称 “西路”,流 于洛阳地区,发声大多为真声, 男声苍劲 力,女生婉转细腻,旋律朴实。

豫剧的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子手钱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铳、大钱)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文场有板胡、 三弦、月琴等,武场出梆子夕卜,其它接近京 主要使用的板式有慢板、 流水板、、飞板 豫剧的角色行当,由“生旦成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U!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 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 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 0 0 0多个,其中很 大一部 分取 材于 历史 小说和演 义如 封神戏、 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 理道德的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钏美案》、《十二寡妇征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五、黄梅戏(下转第119页)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江南地区,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 8 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方女 地在 之是 广色 最特 传格 流为当剧 的 剧 越 于 由种越:剧子演了 收 吸 来 以 革 改 剧 越 于 由 又歌 载 剧 昆个 这 海 上 到 受 及 以大城市文化环 境、观众审美情趣的影 响,越剧表演注重美 化,在美学形态上基 本属于柔美、秀美的范畴,具有舞蹈化,冈9柔相济,给人以优美的 感受。

这一点,与京剧、绍剧、梆子系统的剧种不同越剧表演的特点,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变化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 越剧唱腔优美,表演细腻,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 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 秀之气,越剧其以 二胡为主要伴奏乐 器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 各派都有与众 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 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 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 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 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ribin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 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 派唱腔的不同色彩因此,越剧艺术流派纷 呈 越剧的经历了“改良文戏”“新越剧” 等多次的改革,直至2 0世纪5 0至6 0年 代 前期达到越剧 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 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 与祝 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三、评居U评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也是中国 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 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

评剧1 9 1 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 民 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载歌载 舞, 稍有情节,后有融合了京剧、皮影、 打鼓 等音乐表演艺术俗称蹦蹦戏、落子戏, 称平腔梆子,1 9 3 5年改称今名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 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 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 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 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梆子、京剧 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小戏和民间歌舞 二、越剧越剧是中国汉族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是由浙江当地的山歌、小调发展起来的,后又吸取了昆京剧、绍剧等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流行于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 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评剧以唱工见长, 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 诉, 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 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 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20世纪3 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 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问文啄浅谈如何作好音乐课后笔记黄丽华上杭县湖洋中学【摘要】教学课后笔记,就是上完课后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小结。

将教学中成败的经 验教训迅速及 时的记录下来,它是备课 的延伸、补充 和修正可以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逐步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坚持下去,必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词】课后笔记;经验教训;教学内容;教学质量;教学经验基 础教育 课程 改革的浪潮 滚滚 而来, 音乐教育相比新课程”无论是从 教育的理念,还是从教材的内容、教 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 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作为音乐新课 实践者每堂音乐课上完后,多少有些成 败的经验教训,教师应当迅速及时的把 它 扼要记录下来,它是备课的延伸、补充和 修正,这就是音乐课后笔记 在新课程改 革的今天,每个音乐教师 都必须确立全 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大家都摸着 石头过河我们既是新课程则证明备课的安排及教法是正确的;如果 达不到,就要分析原因除了客观原因外, 可能是内容多了、深了或教学方法不得法,以后就 要设法 改进总结,逐步积累经验予以解决二、本课所教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有 否 发生没有估计到的困难,如有,就要仔 细寻找原因五、要作一点有关音乐教育的科研工 作,如调查各年级男女儿童的声音发展 程,音乐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过程等, 那就更要做好课后笔记了。

六、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特殊情况,如 纪律问题,提问时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可作一些简要的记录课后笔记没有固定格式,可长可短, 但应有所侧重,并非要将上述几个方面的 内容全部记下来写教学课后笔记即是教 师总 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 师自我剖析、提高 教学质 量和深化 教学改革 的有效途径从教学 课后笔记中反思过去的 教学,能使教学“常 教常新S从教学课后 笔记中认识学生,能使 以后的教学更 贴 近学 生实 际,充 分调动 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下面这篇课后笔记供广大教 育同仁们参考:例如《五月的鲜花》中这一句:{ i 1 { IB J声, 糠觥i { J 1 {幕章蟾 一 矍鬻特毫的探索者,又是实践者,更是个总结者 因此,课后笔记同备课笔记的重要性几乎 是相等的,备课笔记写于课前,课后笔记 记于教学实践之后,它是备课笔记 的延伸、 补充和修正,也是有意识的积累教学经验 的一种好形式事实证明,即使是有 的老教师,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处,如果能将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失误作为教学后记及 时记录下来,认真的分析,找出原,把这些问题及记录下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