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配音解说变化趋势的原因 摘 要 电视纪录片配音的整体风格近年来有明显的改变, 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各类纪录片本身的表现手法、拍摄角度、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外,其风格的变化主要受纪录片整体风格、 纪录片解说词风格变化和视角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原因 关键词 纪录片配音风格;纪录片解说样式;变化趋势 电视纪录片, 作为影视门类的一种, 是兼具可观可听双重优势的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在当下主流的“画面+解说”纪录片样式中,配音解说在传达信息、连接画面和表达情感、渲染氛围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伴随着这种“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的风行,根据解说词进行的纪录片配音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逐渐成为纪录片篇章结构中的重要手段 除了地位的上升, 纪录片配音的风格和样态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后,受到苏联“形象化政论”纪录片风格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国家政治宣传的重要工具,承担着宣教功能此时的配音和解说往往是站在有一定高度的视角上,充满说教味并且过于美化生活主要以高亢的语调、声音中喜恶分明的态度和严肃、庄重的语气为特点,力度较强,吐字圆润集中,节奏多凝重或高亢。
而近些年的纪录片解说,除各类纪录片本身的表现手法、拍摄角度、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外,但从解说风格的整体趋势上来看,解说趋于平实自然,语势趋向平缓自如笔者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3 个方面 1 纪录片整体风格变化 关于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定义的讨论,国内的学界争论不休,各执不同观点但是从播读解说词、解说文稿的角度来说,这两者在吐字发声、情感调动等播音内外部技巧来说, 是相似的, 所以本文从配音解说方面来探讨的纪录片也包含 “插片式”专题片(即主持人和纪录片穿插叙述,共同完成的专题节目)以及以电视栏目为依托的专题纪录片 195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当天播出了广义上的中国的第一部纪录片《到农村去》 ,从此中国电视纪录片开始迅速发展早期的电视纪录片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宣传的附属品, 发挥着宣传、 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这种创作思维下的纪录片配音,与同时期的新闻播读风格相似,都是要求播音员字正腔圆、播读时严肃庄重、立场清晰 而现在的纪录片教育性已经不是唯一标准,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开起了纪录片创作的新思维所以纪录片解说的整体风格趋于平和、自然,也就要求解说者的语言风格朴实流畅, 接近自然交流的停连, 语调更为平缓, 语气更为亲切。
例如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是这样开始的:“1492 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和印度君主的国书,率领船队经过 70 昼夜的艰苦航行,终于发现了陆地,这块被哥伦布坚持认为是印度的大陆,现在被称为亚美利加洲1609 年,荷兰商人继续寻找通往富庶中国的航海道路,但犯了与哥伦布同样的错误,他们的商船几经展转,最终驶入了现在的纽约港荷兰人给当地印第安人送上了他们不曾见过礼物——美酒, 荷兰人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曼哈顿曼哈顿”在特拉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就是“与君同醉的地方”这样的“讲故事式”的开头就要求解说者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自然流畅地开始进入主题 总之,中国电视纪录片从创作目的思路、形态、功能以及播出媒介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配音风格也在随之适应 2 解说词风格变化 配音风格的变化也源于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历史发展 随着社会整体思潮的变化,纪录片的解说词也逐渐贴近受众的生活,逐渐开始有贴近受众的人文关怀,风格也越来越轻松,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现今的纪录片解说更倾向于采用一种与受众平等交流的姿态文稿的变化就要求播音要“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按照文章的脉络结构,大意及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感知、细节把握,进行解说词的“有声化”。
同时要注意在对稿件的“二度创作”时,也要同时考虑到片子的整体节奏、画面的疏密、同期声的位置等 纪录片《敦煌》的文本作为纪录片解说词风格转变的一个典型例子:“‘你为什么一定要把它们拿到欧洲去呢?’ 当这个英国人第一次展示他在中国搜集的文物时,当地官员只是这样淡淡地问了一句 他叫斯坦因有人说他是那一代最惊人的探险者、 考古学家, 也有人说, 他是盗贼, 是骗子, 是丝绸之路上的魔鬼 ”配音大师孙悦斌在整个解说中,用声适当、语言质朴、节奏平缓,一步步引领观众走进、置身敦煌之中,让人不由得赞叹语言的平实之美平实风格的解说实际上是把深厚真挚的情感用朴实无华的方式表达出来,解说者岁随思想感情的变化自如地运用声音和表达技巧,让听者感觉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迹,达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效果在这部作品中,历史文化、文明古迹的纪录片不再是宏达、飘渺的开头,而是循序渐进,逐渐铺开敦煌的历史画卷,其配音解说无疑增添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3 纪录片视角的变化 不同的电视专题片从选材立意、 拍摄表现与叙述表达等方面都是存在一定视角差异的,这种视角差异会客观存在与片子当中而近年来的趋势是,平视角的记录片取代了仰视角和俯视角的角度成为纪录片主流视角。
由此, 解说风格也趋向重“说”、“叙述”、“口语化”,吐字用声用气的状态都接近自然说话,口腔相对松弛、语音语调相对自然不仅是需要淡化播音主持技巧的痕迹,还需要在平实的解说中体现出解说者的理解和认知总之,这种解说样式要求播音员用声用气自然,表达技巧朴实,而非原来的情感饱满、基调热烈激昂的、接近“朗诵”式的 配音纪录片《走近毛泽东》 ,首次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仰视的角度,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其解说吐字清晰但非铿锵有力,用声自如,节奏舒缓,情感真挚 总之,纪录片的变化发展也引起了对于现今平实配音风格的种种美学思考,影视配音艺术也将随着纪录片的发展以及语言表达艺术的发展而更加适应受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