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诸葛亮的关系网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3页
文档ID:38936657
诸葛亮的关系网_第1页
1/3

8、诸葛亮的关系网事实上诸葛亮有一个关系网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都是蔡讽的女 儿,蔡瑁的姐姐这样算下来,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妻子 的舅舅,诸葛亮本人则是蔡家的外孙女婿刘表是荆州长官,蔡家是襄阳望族, 曹瑁是刘表亲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政治资源,难道不是条件甚好吗?说来诸葛亮的这门亲事也是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也是当时 的名士这个人是很看好诸葛亮的,便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黄承彦对诸葛亮 说,我有一个女儿,人长得很丑,但很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同意, 黄承彦立即就用车子把丑女送了过去这事史家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黄承 彦的说法是谦词,其实不丑也有人认为黄承彦这样说是考验诸葛亮,看他是 重色还是重才但我认为黄女应该是丑的第一,有黄承彦自己的说法为证: “身有丑女,黄头黑色”如果是谦词,不会说得这么具体,何况“才堪相配”一词 也并不谦虚第二,有别人的反应为证据记载此事的《襄阳记》说:“时人以 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可见黄女之丑,是众 所周知的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这门亲事呢?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 娶妻重德重才不重貌,高风亮节;另一种则相反,认为诸葛亮看重的,正是黄 承彦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关系。

何况妻子丑一点,并无碍,因为还可以纳妾娶 妻娶德,纳妾纳色,是当时的常规观念至于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可不敢唐突 古人,还是请读者明察吧!但有这么一层关系,诸葛亮如果要在刘表那里谋个 一官半职,应该说是很容易的何况诸葛亮还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里的人,也都是一时之选他们 也都欣赏诸葛亮,常常帮诸葛亮做宣传事实上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徐庶推 荐的另外如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很高卧龙” 的称号就是司马徽送给诸葛亮的,庞德公还让自己的儿子娶诸葛亮的二姐为妻 可见诸葛亮当时虽然隐居草庐高卧隆中,却是“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和 他有关系或者有交往的,不是高官,就是名士他的政治资源和政治条件,比 当时不少人要好比如贾诩,就既没有家族背景,又没有关系网络,还没有人 到处为他做宣传(少时人莫知),只能只身一人闯天下、碰运气,在土匪和军 阀的窝子里鬼混最后能在曹操那里混了个高官厚禄寿终正寝,实在是不容易诸葛亮的条件显然要好得多他有好背景,有关系网,有小圈子,如果要 从政,应该说是很便当的但在建安十二年以前,他几乎没有任何动静,一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决心隐居南阳终老隆中的样子,这是为 什么?因为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

《魏略》说,诸葛亮曾经对他的三个朋友 ──石韬(广元)、徐庶(元直)、孟建(公威)说,你们从政,官可以做到刺 史、郡守朋友反问,足下呢?只有微笑,没有回答(亮但笑而不言)其实 答案早就有了──“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名将这就再清楚不过,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称王称帝坐北朝南,也不是为 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辅佐贤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定鼎中原9、诸葛亮拒绝孙权显然,这就必须像郭嘉说的那样,为自己选一个好老板,而他可选的人又很 多比如刘表,就近在眼前,而且沾亲带故曹操和孙权,也都在招兵买马招 贤纳士但诸葛亮对他们似乎都没有兴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也很简单: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的空间又太小刘表的差,我 们以后还要再说,这里说一点就够了当时中原士人到荆州来避难的很多,刘 表却一个都不能用,诸葛亮出山又能如何?曹操那边,人才济济,曹操自己也 是强人,诸葛亮当真去了,也未必能如何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 《魏略》,孟建投奔曹操时,诸葛亮就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这话虽然被裴松之认为“未达其心”(裴松之认为诸葛亮不投奔曹操是政治立场 原因),但我认为这至少是诸葛亮的想法之一。

仍据《魏略》,后来石韬在魏 任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在魏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就叹息说:“魏殊 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可见,见用不见用,总还是要考虑的所以,诸 葛亮所谓“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的“度”,恐怕不是“度量”,而应理解为“空 间”《三国志·鲁肃传》说,当年周瑜劝鲁肃投奔孙权时,就曾经引用了东汉 名将马援回答光武帝刘秀的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 个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向选择”,和郭嘉所谓“智者审于量主”也是一个意 思郭嘉、周瑜他们要“择君”,诸葛亮当然也要“择君”但诸葛亮的选择,要求 似乎更高一些,那就是这个老板必须能保证自己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抱负和人 生理想,何况对于诸葛亮来说,仅仅“见用”恐怕还不行,还必须“重用”甚至“专 用”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 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孙权的首席谋士张昭看出诸葛亮非同寻常,极力 向孙权推荐,孙权也想留他,但遭到诸葛亮拒绝人问其故,诸葛亮说:“孙将 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也就是说,孙权确 实是好老板(可谓人主),但孙权至多能够做到尊重和器重(贤亮),却不能 让他尽显其才(尽亮)。

这事也被裴松之认为不实,理由有两点第一,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际遇, 可谓“希世一时”这样“其利断金”的关系,谁能离间得了?第二,诸葛亮终其一 生,可谓忠贞不渝,怎么会见异思迁?裴松之说,关羽被俘后,在曹操那里也 是能够“尽其用”的,尚且“义不背本”,难道诸葛亮的为人就不如关羽吗?裴松之的说法自然有道理我们甚至还可以加上一条:刘备是诸葛亮再三 考虑精心挑选的老板既然如此,他就决不会轻易跳槽因此,即便孙权能够 “尽其量”,诸葛亮也不会背叛刘备投靠孙权但是,诸葛亮在选择刘备之前, 难道就不能选择孙权吗?当然可以那么,他为什么不就近投奔东吴呢?恐怕 就因为他早已看出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道理也很简单:江东,是一个历 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一个利益集团孙权那边人才太多,而且关系密切张昭,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孙策曾带着他“升堂拜母, 如比肩之旧”,也就是视为兄长,临终时又把孙权托付给他(以弟权托昭),而 且说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话周瑜,也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 而且有连襟之情兄弟之谊孙权的母亲也明确告诉孙权,要他把周瑜当哥哥 (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不难想象,任凭诸葛亮能力再强本事再大水 平再高,到了东吴,权位也只能在张、周二人之下,甚至不如鲁肃。

这显然是 诸葛亮所不愿意的所以,诸葛亮所谓“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的“度”,恐怕不是“度量”,而应 理解为“空间”《三国志·鲁肃传》说,当年周瑜劝鲁肃投奔孙权时,就曾经引 用了东汉名将马援回答光武帝刘秀的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 君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向选择”,和郭嘉所谓“智者审于量主”也 是一个意思郭嘉、周瑜他们要“择君”,诸葛亮当然也要“择君”但诸葛亮的选 择,要求似乎更高一些,那就是这个老板必须能保证自己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 抱负和人生理想那么,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是什么呢?从他“每自比管 仲、乐毅”的说法和后来的《隆中对》可以看出,就是廓清四海,一统九州,从 而建不世之伟业,立盖世之奇功这个伟业和奇功,可以是齐桓公那样的“霸业” ,也可以是光武帝那样的“帝业”,但必须是经天纬地的事业能成就“帝业”固然 好,能成就“霸业”也可以退而再求其次,也得三足鼎立,割据一方用陈寿 的话说,就是“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凌边疆,震荡宇内”这话所 说,虽然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的心愿,但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总之, 他要成为一个实际上的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开国元勋。

他选择的老板, 则必须是能够使他实现这一抱负和理想的人这样一说,诸葛亮的选择标准也就很清楚了第一,这个人必须有建立一 个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可能性他应该有这个志向,也有这个条件第 二,他的这个志向和条件还不明显,还处于潜在状态志向既鲜为人知,甚至 自己也还不明确;条件也不成熟,甚至还有欠缺正因为不明确,有欠缺,才 需要有一个诸葛亮也因为不明确,有欠缺,诸葛亮去了以后,才保证能够成 为可以大显身手的定鼎之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