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1德国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历史历史第一页,共36页大概大概(dàgài)(dàgài)脉络脉络 n n早期的德国高等教育机构n n[黄建如.比较高等教育]n n[周谊、吴伟.德国教育年表]n n中世纪后期的德国高等教育活动n n近代德国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fāzhǎn)n n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高等教育n n[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第1页/共35页第二页,共36页早期德国设立早期德国设立(shèlì)(shèlì)的大学的大学n n1348 1348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布拉格大学布拉格大学n n1365 1365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大学n n1379 1379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埃尔富特大学埃尔富特大学n n1386 1386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海德堡大学海德堡大学n n1388 1388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科隆大学科隆大学(—1794)(—1794)n n1402 1402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维尔茨堡大学维尔茨堡大学n n1409 1409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莱比锡大学莱比锡大学n n1419 1419 设立设立(shèlì)(shèlì)罗斯托克大学(上述是德国第罗斯托克大学(上述是德国第一批大学)一批大学)n n [ [周谊、吴伟周谊、吴伟. .德国教育年德国教育年表表] ]第2页/共35页第三页,共36页。
早期德国设立早期德国设立(shèlì)(shèlì)的大学的大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xīngqǐ)(xīngqǐ)(xīngqǐ)(xīngqǐ),第二批大,第二批大,第二批大,第二批大学出现学出现学出现学出现1456145614561456设立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设立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设立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设立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1457145714571457设立弗赖堡大学设立弗赖堡大学设立弗赖堡大学设立弗赖堡大学1459145914591459私立巴塞尔大学创立私立巴塞尔大学创立私立巴塞尔大学创立私立巴塞尔大学创立1472147214721472设立因戈尔施塔特大学设立因戈尔施塔特大学设立因戈尔施塔特大学设立因戈尔施塔特大学(1800(1800(1800(1800迁兰次胡特,迁兰次胡特,迁兰次胡特,迁兰次胡特,1826182618261826迁慕尼里迁慕尼里迁慕尼里迁慕尼里) ) ) )设立特里夫斯大学设立特里夫斯大学设立特里夫斯大学设立特里夫斯大学1477147714771477设立蒂宾根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设立蒂宾根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设立蒂宾根大学和美因茨大学设立蒂宾根大学和美因茨大学1504150415041504设立维滕贝格大学设立维滕贝格大学设立维滕贝格大学设立维滕贝格大学1506150615061506设立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学设立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学设立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学设立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大学 [[[[黄黄黄黄建如建如建如建如. . . .比较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比较高等教育] ] ] ]第3页/共35页第四页,共36页。
德国早期高等教育德国早期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gāoděngjiàoyù)机构的特点机构的特点n n以巴黎大学作为模板n n设立四个系:神学系、教会法和民法系、医学系、人文哲学系(神学、法律、医学、哲学)n n具有自己的特色n n1.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实现古代教育(jiàoyù)遗产与当时神学影响的统合n n2.在大学模式上融合了巴黎大学和波罗尼亚大学两种不同风格第4页/共35页第五页,共36页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jīgòu)(jīgòu)(jīgòu)(jīgòu)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影响n n早期德国高等教育机构虽类型单一、职能单一、规模较小,但初步确立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德国多层次、多类型、多职能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jīchǔ)n n形成了初步的学科划分和学位制度、大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以及大学内部组织结构,为后来德国大学制度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做了铺垫第5页/共35页第六页,共36页早期早期(zǎoqī)(zǎoqī)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界的关系德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界的关系n n由于“为学习和研究某种学问而自愿结合起来的师生共同体”,这一时期大学具有管理和决定大学内部事务的较大的自治权及某些特权,如自己设置学术讲座、控制人员编制、有审查权和发放各种证书和学位。
n n15、16世纪,邦国和教会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大学政策、给予经费等对大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大学内部的组织形式施加影响,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与干涩(ɡànsè),并限制大学的某些特权,大学的自治权不断丧失第6页/共35页第七页,共36页中世纪后期的德国高等教育中世纪后期的德国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gāoděngjiàoyù)活活动动n n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对高等教育(jiàoyù)的影响n n n n 代表人物:梅兰希顿 n n 教育(jiàoyù)思想:在世俗政权领导下,实现新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n n 成就:(1)奠定了新教大学和全部大学的组织原则n n (2)编写的拉丁语文和希腊语文的文法和修辞学以及逻辑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神学等学科的优秀课本,应用数百年之久n n (3)为满足德国高等教育(jiàoyù)的需要创建的新教的教学专业涉及各种学术n n 在他的影响下,德国建立了马堡大学、孔尼兹堡、耶拿大学、赫尔姆施太特等一系列新大学第7页/共35页第八页,共36页中世纪后期中世纪后期(hòuqī)(hòuqī)的德国高等教育的德国高等教育活动活动人文主义对德国大学课程影响的表现:(1)古典拉丁语取代经院式的拉丁语(2)希腊语在大学中占有一席之地(3)为训练和培养学术对美的欣赏以及敏捷、正确的思维方式,古代希腊和罗马关于诗歌(shīgē)和雄辩术方面的内容进入大学课程。
第8页/共35页第九页,共36页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宗教改革(zōnɡjiàoɡǎiɡé)(zōnɡjiàoɡǎiɡé)(zōnɡjiàoɡǎiɡé)(zōnɡjiàoɡǎiɡé)运动对德国运动对德国运动对德国运动对德国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n n 人文主义运动中萌发的提倡人性、崇尚自由、尊重世俗等思想由于宗教改革的兴起逐渐暗淡,神学教育重新抬头,保持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n n突出典型:马堡大学n n例:在新设的大学中规定,神学、法学、医学(yīxué)、哲学、语言学等学科必须以传授和论证神的存在和精神作为主要使命,“如果大学教授有悖于上帝方面的内容,无论是谁,都要被逐出大学”第9页/共35页第十页,共36页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yùndòng)(yùndòng)(yùndòng)(yùndòng)对德国高等教育活对德国高等教育活对德国高等教育活对德国高等教育活动的影响动的影响动的影响动的影响n n神学系地位最高,拥有监视法律、医学、文学系,甚至其他(qítā)各级学校机构的权力。
n n文学系是进入神、法、医等系的预备教育机构n n法学系地位逐渐上升,课程内容不断扩展n n医学系学生仍最少,课程内容有部分更新和扩大第10页/共35页第十一页,共36页近代大学近代大学(dàxué)(dàxué)的先驱的先驱n n许多学者(xuézhě)认为19世纪创立的柏林大学是近代大学的开端,但是建立于1694年的哈勒大学和1737年的哥廷根大学在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等许多方面区别于中世纪传统大学,并对19世纪初期创立的柏林大学产生较大影响,所以,不少学者(xuézhě),把这两所大学视为德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近代大学的开端n n n n 第11页/共35页第十二页,共36页哈勒大学哈勒大学(dàxué)(dàxué)((16941694))课程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中世纪大学:课程方面区别于传统的中世纪大学:((1 1)首次在法学系将绅士教育的内)首次在法学系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如骑马、击剑、外国语和一些容(如骑马、击剑、外国语和一些时髦新学科)同培养国家和地方官时髦新学科)同培养国家和地方官吏必备的知识结合起来吏必备的知识结合起来2 2)文学系改为哲学系,并摆脱从)文学系改为哲学系,并摆脱从属于高级系的地位,取得与神、法、属于高级系的地位,取得与神、法、医学系同等的地位。
医学系同等的地位虽然虽然(suīrán)(suīrán)哈勒大学的某些办学主哈勒大学的某些办学主张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未真张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未真正贯彻到大学实践中去,但它改变正贯彻到大学实践中去,但它改变了文学系依附于神学等其他专业系了文学系依附于神学等其他专业系的传统,在课程中引进适合于当时的传统,在课程中引进适合于当时世俗王公贵族的绅士教育和近代法世俗王公贵族的绅士教育和近代法律知识,而且还首次提出教学与科律知识,而且还首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标志着德国大学研相结合的主张,标志着德国大学的历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历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第12页/共35页第十三页,共36页哥廷根大学(哥廷根大学(17371737))n n((1 1)形式上基本)形式上基本(jīběn)(jīběn)沿袭传统大学的课程结构,设沿袭传统大学的课程结构,设立文学、神学、法律三个系,内容上注入大量与近代社立文学、神学、法律三个系,内容上注入大量与近代社会有关、直接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实用世俗学科会有关、直接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的实用世俗学科n n((2 2)文学系不再作为高深学问的预备或基础而存在,)文学系不再作为高深学问的预备或基础而存在,拓宽范围并趋于新兴贵族的需要,转变为开发受教育者拓宽范围并趋于新兴贵族的需要,转变为开发受教育者心智和能力的机构。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心智和能力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1919世纪德国世纪德国柏林、波恩等大学的改革柏林、波恩等大学的改革n n((3 3)法学系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通过开设大)法学系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通过开设大量实用性课程,使未来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在处理国家的量实用性课程,使未来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在处理国家的内政外交、工商业等活动中得心应手内政外交、工商业等活动中得心应手第13页/共35页第十四页,共36页德国德国1818世纪建立的大学世纪建立的大学(dàxué)(dàxué)的特征的特征n n(1)大部分文学系改为哲学系,教授内容从传统七艺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转为实用的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数学、建筑学、世界史等n n(2)在法学系,新设置国际法、宪法、外交发、商法和交通法等n n(3)在医学系,内外科学、药学、产科学、生理学、解剖学进入课堂,教学从解释(jiěshì)书本转向运用近代实验方法 第14页/共35页第十五页,共36页教学方法教学方法n n(1)“研讨班”(“讨论班”、“习明纳”)n n 大学中少数或一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在教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某一学术领域或课程采取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轮流分工各自就某一专题组织系列报告和讨论。
n n 研讨班往往学生人数较少,基本以某一课程或具体(jùtǐ)研究领域为单位,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索、调查和研究为目的第15页/共35页第十六页,共36页教学教学(jiāo xué)(jiāo xué)语言语言n n(2)多种语言及现代民族语言教学n n 大学产生初期至文艺复兴运动之前,大学统一采取拉丁语教学n n 随着欧洲文艺复兴的普及,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开始在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机构使用n n 不少大学由于商业交往、文化交流,引入多种现代语言如16世纪后期,法国波尔东大学设有荷兰语教授;18世纪早期,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采用阿拉伯语传授相关科目;18世纪末期,亚当.斯密在牛津大学实用英语讲授经济学第16页/共35页第十七页,共36页德国近代德国近代德国近代德国近代(jìndài)(jìndài)(jìndài)(jìndài)高等教育形成的阶段划分高等教育形成的阶段划分高等教育形成的阶段划分高等教育形成的阶段划分n n与法国和英国一样,德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也划分成两个(liǎnɡ ɡè)阶段:n n (一)19世纪60年代之前n n 德国近代大学理念的确立与研究型大学的建立n n (二)1860年之后n n 技术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于研究型大学的变化第17页/共35页第十八页,共36页。
第一阶段:洪堡的近代第一阶段:洪堡的近代(jìndài)(jìndài)大学理念与柏林大学的创立大学理念与柏林大学的创立n n具体表现:n n1.“通过学习和研究客观纯粹科学或学问实现主观教养”n n2.实现上面理念的前提(qiántí):“孤独和自由”n n3.基本办学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第18页/共35页第十九页,共36页柏林大学柏林大学(dàxué)(dàxué)的创立的创立与中世纪传统大学相比,柏林大学的特点:(1)哲学系为柏林大学中师资力量最雄厚(xiónghòu)、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系2)在各系设立研讨班和研究所第19页/共35页第二十页,共36页第二阶段:技术型高等教育机构第二阶段:技术型高等教育机构(jīgòu)(jīgòu)的出现的出现n n发展过程分前后两个阶段:n n(一)专门学院和各种高等工业学校等机构产生、发展和努力争取升格为大学阶段n n(二)1860年至20世纪30年代,上述(shàngshù)机构正式升格为“工科大学”,逐步取得一系列资格和权力阶段第20页/共35页第二十一页,共36页19191919世纪前半期德国出现的部分技术世纪前半期德国出现的部分技术世纪前半期德国出现的部分技术世纪前半期德国出现的部分技术(jìshù)(jìshù)(jìshù)(jìshù)学院学院学院学院第21页/共35页第二十二页,共36页。
" " " "有关多科技术学校组织基本有关多科技术学校组织基本有关多科技术学校组织基本有关多科技术学校组织基本(jīběn)(jīběn)(jīběn)(jīběn)原则原则原则原则" " " "草案草案草案草案n n18641864年,各地技术学校的校长与德国技师协会共同起草,年,各地技术学校的校长与德国技师协会共同起草,旨在发展综合技术学校,首次提出多科技术学校不仅为旨在发展综合技术学校,首次提出多科技术学校不仅为国家培养技术官僚,还必须服务于个人或私有企业,此国家培养技术官僚,还必须服务于个人或私有企业,此外,还有培养工科教育方面外,还有培养工科教育方面(fāngmiàn)(fāngmiàn)的师资队伍问题的师资队伍问题n n1919世纪世纪7070年代以后,各地多科技术学校相继升格为工科年代以后,各地多科技术学校相继升格为工科大学n n值得强调,工科大学不仅传授技术课程,也和研究型大值得强调,工科大学不仅传授技术课程,也和研究型大学一样,设置有关自然科学方面学一样,设置有关自然科学方面(fāngmiàn)(fāngmiàn)的内容,并的内容,并在大学设置许多研究所在大学设置许多研究所。
第22页/共35页第二十三页,共36页专门专门(zhuānmén)(zhuānmén)学院(学院(specialspecialcollegescolleges))n n这些专门学院多与商业(shāngyè)或其他经济部门相关,一般由地方工商协会或商业(shāngyè)团体资助兴办,毕业生多在经济和管理部门担任管理要职n n随着专门学校规模的扩大或办学条件的改善,一部分或升格为单科大学或工科大学,或合并到其他大学之中第23页/共35页第二十四页,共36页19191919世纪德国部分专门世纪德国部分专门世纪德国部分专门世纪德国部分专门(zhuānmén)(zhuānmén)(zhuānmén)(zhuānmén)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相关资料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相关资料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相关资料学院升格为大学的相关资料第24页/共35页第二十五页,共36页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这一时期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gāoděngjiàoyù)(gāoděngjiàoyù)(gāoděngjiàoyù)的基本特征的基本特征的基本特征的基本特征n n追求“纯粹知识”,赋予大学研究职能n n大学理念与大学现实(xiànshí)之间的脱节与矛盾第25页/共35页第二十六页,共36页。
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shìjièdàzhàn)(shìjièdàzhàn)之间的高等教育之间的高等教育n n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n n纳粹时期的高等教育(gāoděngjiàoyù)第26页/共35页第二十七页,共36页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shíqī)(shíqī)的高等的高等教育教育n n1919年普鲁士率先进行高等教育改革n n重点:理念方面回归古典大学,个案方面寻求适应时代并有所突破n n具体内容:改善重研究轻教育的现象;充实教育课程;改进每个教员形形色色的不统一的授课方式;统一学位,重视一般教育和专门教育的综合;学生应参与大学管理n n由于教师(jiàoshī)们的强烈抵制,改革中途夭折第27页/共35页第二十八页,共36页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shíqī)(shíqī)的高等的高等教育教育n n组织管理方面n n1.为更好协调学生政策,根据1923年制定的《大学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部分大学设立学生委员会(AstA)和德意志学生福利会n n2.为迎合在大学中占据优势(yōushì)的正教授以外的教师们的要求,赋予非常勤教授、非常勤讲师参与学校决策机构的代表权,为非常勤讲师提供国库补助。
第28页/共35页第二十九页,共36页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shíqī)(shíqī)的高等的高等教育教育n n管理体制的改革n n1.确立由国家监督(jiāndū)全部教育事业的原则,并建立相应的体制n n2.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权限n n3.改革学校内部管理第29页/共35页第三十页,共36页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shíqī)(shíqī)的高等的高等教育教育n n高等教育的类型n n 总得来说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工科大学(dàxué)、单科大学(dàxué)和传统的综合大学(dàxué)构成德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但为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开设了不少师范学院,又诞生了若干新的综合大学(dàxué)这些大学(dàxué)的共同特征:大多数由地方公共团体或地方政府设立,如1919年普鲁士州政府建立的科隆大学(dàxué);大多建在商业、交通、产业的中心地,汉堡、法兰克福、科隆等成为大学(dàxué)都市第30页/共35页第三十一页,共36页魏玛共和国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shíqī)(shíqī)的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n n科学研究(yánjiū)n n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研究(yánjiū)重点只要是经济、军事方面,忽视对基础科学的研究(yánjiū),魏玛共和国政府在重建“文化国家”的理念下,加大对基础研究(yánjiū)的财政援助,强调发展企业和大学的合作研究(yánjiū)。
第31页/共35页第三十二页,共36页纳粹纳粹(Nàcuì)(Nàcuì)时期的高等教育时期的高等教育n n通过纳粹学生同盟在大学中渗透纳粹势力n n纳粹势力掌权后,通过制定官吏法、在学生中设立政治组织、实施行政上的中央集权化、推行人种政策,大规模入侵(rùqīn)大学n n2.制定《改善德意志学校和大学的过剩状况的法律》引入教育一元化政策第32页/共35页第三十三页,共36页纳粹时期纳粹时期(shíqī)(shíqī)的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n n第一人帝国教育部长赫尔.伯恩哈德.鲁斯特发布一系列教育制度一元化指令(zhǐlìng),如1935年《大学行政一元化训令》第33页/共35页第三十四页,共36页thanks第34页/共35页第三十五页,共36页内容(nèiróng)总结会计学1)古典拉丁语取代经院式的拉丁语重点:理念方面回归古典大学,个案方面寻求适应(shìyìng)时代并有所突破1.确立由国家监督全部教育事业的原则,并建立相应的体制总得来说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工科大学、单科大学和传统的综合大学构成德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通过纳粹学生同盟在大学中渗透纳粹势力2.制定《改善德意志学校和大学的过剩状况的法律》引入教育一元化政策。
thanks第三十六页,共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