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9页
文档ID:476238708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_第1页
1/9

社会保障制度论文: 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摘要:尽管我国为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诸多尝试,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本文从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目前在我国的现状及原因, 逐步探索一些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方法和建议,从而找寻破解“执行难”问题的出口关键词:执行难 财产申报 听证 诚信“执行难”是困惑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的一个重大问题,在 2007 年底修改并于 2008 年 4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法律制定者为解决“执行难”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不可否认,这些努力有效地弥补了《民事诉讼法(试行) 》的诸多漏洞,使解决“执行难” 问题有了更为有力的法律依据, 但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诸如本文将要论述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问题, 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 构建并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破解 “执行难”问题的重要出口一、 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概念及意义根据最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 217 条,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指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应当向法院申报当前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年前的财产情况,否则将受到拘留或罚款等处罚的一种制度。

从该法条中可以看 1.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适用的条件是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2.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时间范畴是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年前 3.被执行人财产申报的范围应当是被执行人的所有财产状况,包括所有动产和不动产,同时本文认为还应当包括静态的财产状况和动态的财产状况:静态的财产状况是指被执行人在某一时点的财产余额、财务报表及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情况;动态的财产状况是指被执行人在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年内的财产增减变动情况 4.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将导致拘留或罚款等处罚查明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是强制执行的关键, 同时也是执行的难点之一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突出问题执行法院掌握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主要途径有三个:法院调查、申请人举报和被执行人主动申报 没有任何人会比被执行人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财产状况,因此如果被执行人能够主动申报其财产状况的话,将是执行法院掌握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最为有效的途径因此,本文认为建立并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在于:1.对法院而言,降低司法成本,减少因查询被执行人财产状况而浪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提高执行效率, 符合执行经济的要求;同时,通过强制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并且明确不履行此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无形中会给被执行人施加心理压力, 使被执行人无法置若罔闻,客观上维护了法院的权威。

2.对被执行人而言,财产申报制度并不完全是扣在脑袋上的“紧箍咒”,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一制度:一方面来说,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 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这是不利的一面; 另一方面来说, 如果被执行人有实际困难客观上确实暂时无法履行生效文书确定的义务, 主动申报财产状况则是其无法履行义务的证据,可能导致 《民事诉讼法》第 232 条或第 233 条的适用,中止或终结对本案的执行二、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适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的 ‘执行难’ 问题主要是因为无法收集到债务人的财务信息造成的①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各地高院都曾制定一些准则来确立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状况的义务, ②事实上, 世界上大多数法治国家都规定了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义务,③这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正是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先进做法并对各地高院强制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做法的一种正式肯定但是,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施行以后并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江苏省扬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成刚在其 《论我国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构建》一文中所说, “笔者在基层法院分管执行工作,从上述规定颁布以来本院通过被执行人自己申报财产 (特别是申报可供执行的财产)从而执结案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④。

近几年,由于找不到被执行人以及无法掌握其财产状况从而导致无法执行的情况大量存在,致使“执行难”问题愈发突出,媒体的关注客观上使这一问题放大并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百姓对法院的信任度,有损法院的权威谈到执行难原因时, 人们往往很强调地方保护主义、 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等但实际上一些被执行人方面千方百计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给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带来的阻力和难度, 从案件总体数目上看,可能远远大于上述的外部因素干扰” ⑤司法实践中,被执行人拒不申报其财产状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对申报通知不予理睬,即使收到执行法院申报财产的通知也拒不说明财产状况 二是隐瞒申报,只申报财物价值较小或者是远远小于执行标的的财物情况又或者是难以实现的债权甚至包括一些债务, 对可供执行的财产则不作申报三是虚假申报,通过虚假陈述虚构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假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严重滞后,不少被执行人缺乏诚信, 欠债后隐匿、转移财产,恶意规避执行2.被执行人能够轻易逃避监管转移财产,企业法人财产状况不透明,做假账现象大量存在,财务数据严重失真 3.部分协助执行人法律意识淡薄,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与被执行人恶意串通, 帮助被执行人转移财产。

○⑥ 4.在我国被执行人不履行申报财产义务的惩戒机制较弱,被执行人不履行如实申报财产状况的义务并不会招致不利的后果 基于我国的国情,在实践中大多数发出的财产申报令,没有得到申报,基于执行工作的实际考虑, 法院很少因此对被执行人采取拘留、 罚款措施这就使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形同虚设⑦ 5.执行机制的缺陷导致被执行人能从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中获利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为了结案,时常对申请人做工作, 建议其放弃部分权利主张,以保证被执行人能有足够的能力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判定的义务 这尽管是一个不上台面的方法, 但的确是一个效果良好的执行方法 案件虽然就此结案,而且是作为和解方式结案的,然而,看似皆大欢喜的表象背后却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 即不主动履行生效判决, 由被告人转化成为被执行人,可以减少债务的给付义务也就是说,主动履行义务的被告人,不但需要全额给付债务,而且没有任何好处;而赖债不还的被告人,一旦成了被执行人,不但没有什么损失,相反还能从这种赖债行为中获得收益 这样的结果,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是鼓励成百上千的被告人不履行债务, 而等待着成为被执行人, 等待着申请人放弃部分权益⑧二、 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建议执行程序是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民事诉讼程序中最为重要的程序之一。

法院如果不能妥善、全面地执行兑现(如农民工工资、企业破产债权分配等纠纷) ,极有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而如果法院不能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整个执行程序就会因为缺失可供执行的财产而难以顺利进行,实现债权人权利的最后一道关口也从而被突破 因此,本文认为尽管 2007 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从法律意义上确立了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但在此基础上完善该制度仍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尽快制定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制度的相关细则规定是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前提立法的不完善是一个制度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的首要原因, 只有从立法上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 才能要求人们更好地去遵循, 也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杜绝钻法律空子的现象第一, 应当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具体内容本文认为,被执行人为自然人应申报的内容有:家庭成员状况、婚姻状况及夫妻共同财产状况;工作单位、从事岗位、工资及实际收入、收入来源;房产状况及居住情况;存款情况及存款所在金融机构名称(包括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 ;对外债权债务情况;家庭财产( 1000 元以上)物品清单;外出打工、出国、旅游或其他性质的长时间外出情况被执行人为法人应申报的内容有:公司法人的实际投资者、注册资金是否实际到位; 公司全部银行开户账号及账上余额; 挂靠在公司名下的汽车数量及其现有状况; 挂靠在公司名下不动产的名称、数量、位置、价值、照片;公司固定资产数量及变动情况;公司无形资产状况;公司长短期投资状况;公司即期及远期债权债务状况;公司上月、上季度、上半年、前一年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

公司法人在申报以上材料时,应当附上相关证明材料公司法人如果认为自己申报的材料属于商业秘密,也可书面申请人民法院为其保密第二,明确被执行人申报财产的期限依据 2007 年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 217 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 “当前”是指被执行人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即被执行人应当申报收到执行通知之日的现有财产状况及之前一年的静态及动态财产状况 本文认为除此之外, 被执行人还应当随时申报在执行过程中的财产变动情况, 以防被执行人在初次财产申报以后转移财产、 隐瞒财产被执行人在此期间转移财产的行为将成为追究被执行人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第三,强化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责任,严重者可追究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被执行人拒绝申报、虚假申报、隐瞒申报财产状况,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法律对不申报者的处罚较小, 以及执行法院在实际操作中对拘留、罚款等处罚性措施运用得较少,故而对被执行人的威慑力不大 因此,本文认为应当强化对被执行人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的责任, 拒不申报、虚假申报和隐瞒申报者应当严格依法予以处罚,严重者还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02 条、第 104 条追究刑事责任,要做到“查得出,罚得到,严肃执法”。

第四,制定统一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通知格式文本,在通知上明确不履行该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做好释明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制定统一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通知书的格式文本,并且在通知书上应当明确不履行财产申报义务将导致的法律后果执行法官应当在发出执行通知后被执行人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时,向被执行人送达财产申报通知书,同时执行法官应当向被执行人做好释明工作二)实行听证程序, 双方当事人对质是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关键, 也是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关键在执行案件中, 申请执行人是最关心债权能否执行兑现的, 另外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申请人有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状况的义务, 故申请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本文认为,验证被执行人虚假申报、隐瞒申报财产状况除了法院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查明外, 另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举行听证程序, 由双方当事人在听证会上对质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后,执行法官应当首先进行审查,对被执行人申报的财产状况先做初步审查;然后召集双方当事人听证,申请人对被执行人申报的某项财产状况表示质疑并提供相关证据予以证明的,执行法官应责令被执行人予以说明并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被执行人无法证明的,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