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太极中医学精髓.doc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8.50KB
约104页
文档ID:549088916
太极中医学精髓.doc_第1页
1/104

太极中医学刘文澄 太极中医学精髓作者简介:刘文澄,男,民间中医,号澄空,自幼受家父熏陶,学习儒、佛、道(医)家理论,及长则专攻家传中医学,临床以宇宙间的“气”立论,阴阳合则气化成,阴阳离则气化停,阴阳和合身体健,阴阳离决百病生宗《内经》治病察色按脉写形听声先别阴阳,以六经阴阳辩证,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有是证则有用是药 地址:山东省栖霞市锦绣花园 澄源堂联系:0535-5180684(小灵通24小时开机)Emal: cytzyzs@山东澄源堂 刘文澄 1 太极中医学精髓目 录一、绪论 1二、总论(一元论) 21、概述 21.1太极中医学万病一气说 21.2六气一气说 21.3中医的目的 22、一元论口诀 23、中医四诊阴阳辩证金口诀 34、中医的规律 3三、六经阴阳辨证百病精髓论 43.1 阴阳 43.2 六经病证百病论 43.2.1太阳病证 43.2.1.1 太阳经证 43.2.1.2 太阳腑证 53.2.1.3 太阳温病 53.2.1.4 温病辨证 53.2.1.5 春温辨证与治法 53.2.2 阳明病证 63.2.2.1 阳明经证 63.2.2.2 阳明腑证 63.2.3 少阳病证 63.2.4 太阴病证 63.2.5 少阴病证 73.2.6、厥阴病证 73.3 六经病证脉症 83.3.1 太阳病 83.3.2 阳明病 83.3.3 少阳病 83.3.4 太阴病 83.3.5 少阴病 83.3.6 厥阴病 8四、阴阳辩证法则 84.1 阴阳辩证金口诀 84.2 阴阳辩证真假杂病决 94.3 六经八卦另解口诀 9五、阴阳辩证用药论口诀 105.1 辩证用药金口诀 105.2 六经阴阳辨证用药粗论 105.3 中药之阴阳 11六、六经阴阳辨证治百病 116.1 六经阴阳辩证应用举例 146.2六经病证脉症 156.2.1 太阳病 166.2.2 阳明病 166.2.3 少阳病 166.2.4 太阴病 166.2.5少阴病 166.2.6厥阴病 166.3 三阴三阳开合枢阐释 166.4 六经发挥 176.5 六经阴阳辨证法(百病金钥匙) 176.5.1太阳病 186.5.2 阳明病 186.5.3 少阳病 186.5.4 太阴病 186.5.5 少阴病 196.5.6 厥阴病 19七、中医杂论 197.1 中医“气化论”、“识证论”、“治疗论”、“百病概论” 197.2 六经脏腑气化论 207.2.1 总论 207.2.2 分论 207.2.2.1 太阳小肠和膀胱 207.2.2.2 阳明胃和大肠 207.2.2.3 少阳胆和三焦经 207.2.2.4 太阴脾肺 207.2.2.5 少阴心肾 207.2.2.6 厥阴肝和心包 207.3 六十四卦生死图 207.4 阴阳辨证用药法则新编 217.4.1 总纲 217.4.1.1 阴证辨证法则: 217.4.1.2 阳证辨证法则 217.5 太阴少阴厥阴病解 21八、附《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 22八、临床病证各论(随兴起笔) 398.1 从“上火”说中医 398.2 诊病治病标准(合阴阳,回太极) 408.3 简单说脉诊 408.4知常达变说四时脉象 418.5 消渴 428.5.1 郑钦安论消渴 428.5.2 消渴治验: 428.6 简单谈治病与标本 438.7 感冒 438.8 请问为什么脾阳虚,就会肝脏因此遭了殃? 438.9 从“否”卦说痞满 438.10 坎离(心肾) 448.11 澄空说阴阳 448.12 隆冬佳品生姜萝卜豆腐汤 448.13 乙肝 448.14 冻疮简易治疗法 458.15 囊肿 468.16 粗说高血压 468.17 粗说肾病 468.18 牙痛捷效方 478.19 结肠炎与胃溃疡 478.20 类风湿---物以类聚,一物降一物 478.21 从一例肝癌说民间中医辨阴阳证的重要性 488.22 两目干涩,回阳化气 488.23 说姜的作用 498.24 烧烫伤简易实效方 498.25 小便黄并非都是热 498.26 论伤寒 498.27 戴阳格阳解 508.28 临证六经辨证常用方 508.29 食疗方: 508.30 少阴咳嗽 518.31 太阴虚寒 (脾胃虚寒) 518.32 附子阴阳升降解 528.33 生姜油饼煎的组方原理 538.34 附 服用用回阳救逆药的反应 53九、澄空医案问答录 56山东澄源堂 刘文澄 1 一、绪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合而回太极,阴阳太过不及就是病。

太极就是浑元“气”,两仪就是阴(水、寒、静…)阳(火、热、动…) ,《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四象就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八卦:乾(头、肺、骨、健….),坎(肾、水、脑髓、血、陷下….),艮(山、土、丘陵、止、背、手….),震(雷、动、春、肝…..),巽(风、蛇、入、大肠…..),离(火、丽、心、眼睛、夏…),坤(大地,顺、土、脾….),兑(泽、秋、霜、悦、口….)八卦包含世间万物古人认识事物很特别,把相关的事物归类,也叫比类取象看到这个象,就会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其他事物,然后类推事理水加于火成既济,气化成其实人体就是“人身水火一团气”,这就是气化论,也就是一元论,这个水火《易经》叫坎离是人生命的根本坎卦象二阴抱一阳在人体为肾,这一阳也叫坎阳,是热的,这二阴就是阴精,是寒的、润的离卦象是二阳抱一阴在人体是心,这一阴就是阴血,是温润的道家有抽坎填离一说,意思是说把坎中真阳填到离中真阴,就形成热融融的一团气,卦象就成了纯乾卦,乾健也,六十四卦叫既济,人就无病了,身轻体健,神气充足,目光明亮人体是阴阳化气而成,阴阳者须臾不可离也阴阳合则生,人生机勃勃,阴阳离绝则死,生机减退甚至死亡。

阴阳的概念是中医的主要概念阴阳辩证实际上就是寒热真假的辩证辨清寒热的真假,治疗就容易多了寒证(阴证)用温热(阳)药,热证(阳证)就用苦甘寒药这里存在个实热证用苦寒药,阴虚发热用甘寒药的问题阳虚发热用回阳救逆药中医治病分清阴阳证是关键,《内经》有六经辨证,《伤寒杂病论》讲的更详细实际上,不管三阴经证还是三阳经证,只要出现阴证就用温热药,出现阳证就用苦甘寒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辨别疾病的部位,经络脏腑所属,还没有完全归结到阴阳辩证现在许多临床家、经方家因循守旧,不学《易经》不知变通,疗效差的原因就是只辨清了病位,而没有按照《内经》宗旨辨清疾病的本质:阴证或阳证阴阳辩证的关键是是辨清患者的阴阳体质,也就是阴证、阳证,这是辨病最关键的东西,这是本,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标,标有真假标本不能颠倒,颠倒之后祸患无穷,犯虚虚实实之戒二、总论(一元论)1、概述1.1太极中医学万病一气说无极(整个宇宙,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的一切事和物)生太极(宇宙中的单个体,阴阳化一之“气”也就是所谓阴阳混合体,也就是一元,元者一也),太极生两仪(阴和阳,阴寒象水,阳热象火),两仪生四象(“太阳”,太者多也,阳多,全是阳,温热如一团火,四季为夏季;“少阳”,阳少阴多,四季为春季。

太阴”,阴多全是阴,四季为冬天;“少阴”,阴少一个阴,二个阳”,四季为秋天),四象(排列组合,也就是四季万物更替)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合天地阴阳之气为一而为人,人身温气一团水火既济化成,不过寒热之病,病寒者阳虚阴盛(阴精得不到火也就是阳之温化),病热者阴虚或阳盛,寒热错杂者阴阳交争,寒热有真假概之临证无非阴证阳证,统分无非六经,合一就是一气之盈亏万般疾病,不越一气(一元)之盈亏,一元者,太极也,太极生两仪,两仪阴和阳,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交气化成,二者浑为一气也一气盈缩,病即生焉有余即火(热),不足即寒(水)1.2六气一气说六气本是一气,水寒火热,水火交而气化成寒热作风,寒极生风,热极也生风;冬天寒风凛冽,北风吹,阳气虚弱之人手足皲裂;夏天南风和煦;秋天凉风习习,燥而凉,所以秋天津亏之人也手足皲裂初春之风又有余寒,燥而寒,所以人手脚易皲裂暑为火热之极,湿为长夏之气,燥为寒之初末之气天生六气以养五脏太过不及就是淫,六淫因之而成六气就是一气之变化,那么六经就是一经之分离,知是理,医理即通1.3中医的目的中医的目的就是合阴阳为一气,回太极方法是:用阳性(辛甘淡热性)药调动人体正气化阴邪(湿痰饮水寒瘀)为废气排出体外,这时会出现排病反应如:呕吐、腹泻、出汗、嗜睡、小便频;用苦甘酸寒药平衡人体亢热之气为一元混合气。

2、一元论口诀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不必他山求药石,祖宗明训记心中,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咽喉炎证要加重口腥味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痠痛,此是坎阳太虚弱,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型,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阴盛便结要温润,大黄附子煎可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加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

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大剂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很容易3、中医四诊阴阳辩证金口诀中医四诊辨阴阳,神色形态就是望,有神有气动止常,此是常人的体象有神烦躁多欲动,声高气粗口气秽,此是阳证莫须问,实证面色多红颜虚证面色青白浮,湿热阳证虚寒阴,阳浮面红肢清冷,舌苔白是感风寒,舌质青滑阴证添舌苔白厚湿困脾,脾虚湿困有齿痕,病入太阴仔细审舌质红绛阴津伤,绛紫浸润入少阴,少阴虚寒阴证辨舌苔黄厚是痰湿,黄多是热厚多湿,湿多寒多是阴证无神倦怠但欲寐,声低息短语言懒,此是阴证需回阳,阳回气化神目藏体态臃肿阳气虚,痰饮湿困太阴脾,少阴虚寒阳气低体态轻健阳气盛,攀垣逾屋走平径按手及足就是切,浮动滑数有力阳,口渴溲短大便干小便清长大便溏,沉迟细涩是阴证,虚阳外越脉如葱,有胃脉缓脾气足,有神脉象力气增,有根沉取脉有力,有根有病病易治,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