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小学校本研修理论及实践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04KB
约6页
文档ID:284141861
中小学校本研修理论及实践_第1页
1/6

中小学校本研修理论及实践 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徐世达 一、校本研修的思想和理念 (一)什么是校本——“以校为本” ◆目标:为了学校为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学校文化的提升,为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动力:基于学校只有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学校才有可能充满活力 ◆场所:在学校中只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境、扎根于学校的教育生活,并被教师所认可的改革,才能积淀为学校的血肉、风格、传统和文化 1.校本培训 20世纪60-70年代,首先在英美产生,是相对于单纯的高校培训而提出的美国“能力为本的师范教育”主张以“学校为基地”培训模式,1968年霍姆斯小组倡导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1973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 以学校为中心”,并与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相结合,设立了专业指导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进修。

以后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教师专业进修的主流方式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校本培训在中国的传播 准备了条件国内有组织、有规章的校本培训兴起于1101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同时师范司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开展了校本培训 2.校本教研 2001年课改开始,又进一步催生了校本教研的概念2002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江苏锡山召开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专题研讨会”,会上朱慕菊、余文森、顾泠沅等提出了在新课程中,要重建教研方式与教研制度,其中余文森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说,并为大家广泛接受2003年3月31日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正式提出了“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立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校本行动研究: 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2002),《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2003),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行动中开展质的研究,对传统的经验型教研、量化科研模式同时提出了挑战。

4.校本科研: 科研部门作为一种教育科研工作策略提出,有郑金洲的《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专门论述,内容与校本教研有一定交叉 ? 5.校本管理: 教育行政和干训部门提出,应用于学校特色管理和特色学校创建中,并提出了“学习型管理”等思想,与校本培训的思路有一定交叉 ? 6.校本课程: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作为三级课程的最低一级,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一起成为课改的亮点它扩大了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并成为其他校本思想的制度基础 7.校本研修 ?2004年,当时的袁贵仁副部长在讲话中最早提出研修”原本是日本国的汉字词汇 ?这股校本教育思潮,从上看,反映出各教育部门都在将工作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发挥中小学校的 自身作用;从下看,折射出了各中小学校追求特色发展,争取办学自主权,获得自由发展的愿望二)从校本培训走向校本研修 ?教育学者顾泠沅: 我认为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因为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 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徐世达 一、校本研修的思想和理念 (一)什么是校本——“以校为本” ◆目标:为了学校。

为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学校文化的提升,为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动力:基于学校只有校长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了,学校才有可能充满活力 ◆场所:在学校中只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境、扎根于学校的教育生活,并被教师所认可的改革,才能积淀为学校的血肉、风格、传统和文化 1.校本培训 20世纪60-70年代,首先在英美产生,是相对于单纯的高校培训而提出的美国“能力为本的师范教育”主张以“学校为基地”培训模式,1968年霍姆斯小组倡导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1973年发表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 以学校为中心”,并与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相结合,设立了专业指导教师与教师专业发展委员会,具体负责教师进修以后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教师专业进修的主流方式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师继续教育的深入发展,为校本培训在中国的传播 准备了条件国内有组织、有规章的校本培训兴起于1101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同时师范司启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开展了校本培训。

2.校本教研 2001年课改开始,又进一步催生了校本教研的概念2002年12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江苏锡山召开了“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专题研讨会”,会上朱慕菊、余文森、顾泠沅等提出了在新课程中,要重建教研方式与教研制度,其中余文森提出了著名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要素说,并为大家广泛接受2003年3月31日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正式提出了“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立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3.校本行动研究: 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四川教育,2002),《校本教学研究》(四川教育,2003),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行动中开展质的研究,对传统的经验型教研、量化科研模式同时提出了挑战 4.校本科研: 科研部门作为一种教育科研工作策略提出,有郑金洲的《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专门论述,内容与校本教研有一定交叉 ? 5.校本管理: 教育行政和干训部门提出,应用于学校特色管理和特色学校创建中,并提出了“学习型管理”等思想,与校本培训的思路有一定交叉。

? 6.校本课程: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作为三级课程的最低一级,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一起成为课改的亮点它扩大了中小学的办学自主权,并成为其他校本思想的制度基础 7.校本研修 ?2004年,当时的袁贵仁副部长在讲话中最早提出研修”原本是日本国的汉字词汇 ?这股校本教育思潮,从上看,反映出各教育部门都在将工作重心下移,更加重视发挥中小学校的 自身作用;从下看,折射出了各中小学校追求特色发展,争取办学自主权,获得自由发展的愿望二)从校本培训走向校本研修 ?教育学者顾泠沅: 我认为把“校本教研”称为“校本研修”更为合适,因为它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