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 MRI在缺血性卒中及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 沈慧聪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 卒中分类 ◘ 缺血性脑卒中( 80-85%) – 心源性 – 动脉粥样硬化 – 腔隙性 – 血流动力学性 – 隐匿性 ◘ 出血性脑卒中( 15-20%) – 脑实质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 影像学的作用 ◘ 指导治疗策略的选择 (溶栓?取栓?支架?保守?) 1. 发现 卒中 病变 存在 2. 确定卒中部位、范围 3. 了解 病理生理学 状态 • 急性?亚急性?有无可挽救组织?出血风险? 4. 寻找病因 ◘ 疗效观察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 CISS分型 中国 穿支动脉疾病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其它原因 原因不明 烟雾病 血管炎 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 颅内外大动脉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 病因分型 -影像检查为重要依据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 超声、 TCD 穿支动脉疾病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其它原因 原因不明 烟雾病 血管炎 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 颅内外大动脉 CT、 MR CT vs MR CT与 MR在评价急性脑卒中的比较 特点 CT MRI 可得性 非常好 好 检查时间 5min 15min 成像容积 2- 4cm 全脑 放射线 电离辐射可致癌 无电离辐射 对比剂 碘对比剂,有过敏反应及肾毒性 GD离子,很轻微的肾副作用 CT vs MR CT和 MR评价急性卒中的技术 评价的区域 CT MRI 脑实质 平扫 平扫和弥散成像 血管 CT血管成像 MR血管成像 灌注 CT灌注成像 MR灌注成像 半暗带 脑血流与血容量不匹配区 灌注与弥散不匹配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CT的作用 • 平扫 CT( Non-enhancement CT, NECT) • 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 • CT灌注成像( CT Perfusion, CTP) 平扫 CT • 排除颅内出血性病变及其它类似梗死的肿瘤、脓肿病变等 • 发现早期缺血征象 – 动脉高密度征 – 岛带征 – 豆状核模糊征 • 无创,快速,无需注射造影剂 平扫 CT • 发现早期缺血征象 • 动脉高密度征 (血管内栓子) •特异性高( 100%) •敏感性低( 5-50%) • 鉴别 •管壁钙化 •红细胞压积增高 •脂肪栓子可能为低密度 62y, women 53y, man 平扫 CT • 发现早期缺血征象(细胞毒性水肿, 2h后可见) – 岛带征 – 豆状核模糊征 发病 2小时, 53岁,男 73岁,男 岛带征 豆状核低密度征 动脉高密度征 平扫 CT • 发现早期缺血征象(细胞毒性水肿, 2h后可见) – 岛带征 – 豆状核模糊征 亚急性梗死, 60岁,男 豆状核低密度征 动脉高密度征 ICA末端闭塞 窗技术 – 提高缺血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 – 标准窗技术:窗宽 80HU,窗位 20HU • 敏感性 57%,特异性 100% – 调节窗宽到 8HU,窗位 32HU左右 • 敏感性为 71%,特异性 100% 窗宽 80,窗位 35 窗宽 10,窗位 28 平扫 CT 平扫 CT 63岁,男,发作性眩晕,几小时后意识丧失 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2w前扫描 平扫 CT 65岁,女,突发右肢无力伴同侧偏盲 36小时后 5天后 65岁,男,脑实质大致正常 24小时后,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灶 48小时后,大脑镰下疝(前动脉区梗死); 海马沟回疝(后循环风险) 平扫 CT CT灌注成像-缺血半暗带 CBV CBF MTT MTT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敏感性高 CBF、 CBV特异性高 CT血管造影 -CTA • 评价颅内外血管循环 • 发现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内栓子 • 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到 Willis环。
• 后处理:多平面重建 MPR和最大强度投影 MIP、 VR CTA在头颈部血管检查中的应用 • 缺血性病变的血管评估 • 颈动脉斑块检查 • 动脉瘤 • 血管畸形类病变 • 血管支架术后的评估 • 烟雾病术前及术后评估 血管狭窄程度测量 NASCET ECST CC • 在颈动脉狭窄程度 >75%的患者中, 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 10.5%, 5年发生的可能为 30%-37% • 狭窄程度分级方法参照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 ( NASCET)标准: – 轻度( 0- 29%) – 中度( 30- 69%) – 重度( 70- 99%) • 管腔狭窄 70%)、 T2WI、FLAIR↑ T1WI↓ M/63,发病 6小时,右侧丘脑小梗死 DWI、 T1、 T2WI及 FLAIR( +) 孤立小梗死 • 病因: – 心源性 – 动脉粥样硬化: •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 •穿支动脉的粥样变; – 穿支小动脉闭塞 •小血管病 – 其它 孤立小梗死 • 鉴别诊断 – 急性期多发性硬化 MS 1年后随访 完全消失 白质高信号 腔隙灶 小梗死的三种不同影像转归 鉴别诊断 -急性期多发性硬化 F/23y,发作性肢体无力麻木 1月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见微出血及皮层下梗死灶 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 常规 3D- TOF MRA – 无骨遮挡 – 可能出现流动伪影 – 准确性低于 CTA • 动态增强 MRA( CEMRA) – 准确性高 一过性右侧轻瘫, ADC图示左侧放射冠低信号 -小梗死 左侧颈动脉球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明显狭窄,斑块溃疡 -栓子 CEMRA(增强) 右颈痛,构音及吞咽障碍 右侧 C1/2水平椎动脉夹层 CEMRA(增强) Stenosis is not everything • 单纯的血管狭窄率评估是不完全的 – ECST研究中 , 引起 症状 的 颈动脉 有 43.8% 狭窄 <30% ; – NASCET研究中 发现, 颈动脉狭窄率 <50%的 患者中 , 5年内 同侧 卒中发生率为 22.2% 。
• 在 轻度至中度狭窄 的 颈动脉 中,单纯应用 狭窄 率并不能很好的评估发生卒中的风险程度 • Alawi A. Alsheikh-Ali, et al. Positive remodeling 颈动脉高分辨率成像 — 基层可用血管超声 少见的梗死类型 -双侧丘脑梗死 ◘动脉性 • Percheron动脉 – 细小无法显示 •基底动脉尖 – CTA、 MRA可发现 ◘深静脉血栓 Percheron 动脉起自 P1 供应双内侧丘脑区Lazzaro et al 少见的梗死类型 ◘ 临床表现 – 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 ◘ 影像学表现 – 部位:丘脑、中脑 患者女, 51 岁,中度昏迷,双侧瞳孔不对称,高血压 10年,糖尿病 2年,未治疗 少见的梗死类型 (FLAIR) MRI showing bilateral paramedian thalamic infarcts as a result of occlusion of the artery of Percheron. Reproduced from Lazzaro et al 深静脉血栓 ◘ 临床表现 – 急性头痛、呕吐、癫痫、意识不清等 ◘ 影像学表现 – 部位:丘脑、 BG、内囊、深部白质 – MR: T2 ↑,出血常见,MRV:深静脉及窦 脑深静脉血栓 女 ,18,脑深静脉血栓 脑深静脉血栓 (Reprinted)男 ,37,头疼嗜睡,脑深静脉血栓 40岁,女,腹泻三天,头痛伴意识丧失,深静脉直窦右侧横窦至颈静脉流空消失 炎症及感染类疾病 -黄病毒类 ◘ 影像学表现 – 部位:最常见后内侧丘脑(亚澳);BG、黑质、红核、脑桥、海马、皮层、小脑 – MR: T2 ↑, DWI↑病灶内出血 男 ,16,头疼,发热,全身不适,日本乙脑 炎症及感染类疾病 -西尼罗河热 男 ,46,进行性腹痛、呕吐,发热和弥漫性无力,昏迷。
既往器官移植史 CSF淋巴 85%,蛋白 100mg/dl,第一次病毒 IgG、 IgM( -), 11天后( +) (图片来自丁香园) 男 ,24,意识障碍 4天入院,颈强直,高热、昏迷,癫痫,入院后 DIC,腹泻、胸腔积液,肝肾功异常, CSF无特殊提示 对症、抗炎、激素、扩容, 2周后出院,重症感染,出血坏死性脑炎 肿瘤 -淋巴瘤 男 ,50,淋巴瘤术后 肿瘤 -淋巴瘤 男 ,22,放疗后 2月 总结 -CT与 MR在缺血性血管病中应用价值 ◘ 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表现 ◘急性期灌注成像:根据半暗带指导溶栓治疗 ◘ 根据不同影像特点 ◘ 初步估计病因 ◘ 选择合理的检查方法寻找病因 ◘ CTA/CEMRA:斑块、夹层、烟雾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