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概况 元代在中国古代史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元代文学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的突出标志就是自元代文学始,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取代老式的抒情性文学而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同步,古代文学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发生了由“温柔敦厚”而转向“自然酣畅”的历史性新变化因此,我们说,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历程中,元代文学处在一种新的转折期:即新兴的通俗的戏剧故事开始取代老式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 一、元曲 在元代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是元曲它涉及叙事体的剧曲和抒情体的散曲元曲是元代文学之主流,亦是一代文学之代表剧曲涉及杂剧和南戏,其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杂剧,它是中国戏剧成熟的标志,也是元代文学最高峰的标志 (一)、剧曲----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本,把唱、念、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元杂剧之因此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并昌盛一时,重要是在于如下几种方面:1、都市经济的繁华、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表演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本2、元代此前的诸种歌舞伎艺,特别是宋、金以来戏剧事业自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
4、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倡导,鼓励了元杂剧的发展4、也是最重要的,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剧本的创作者,她们的直接介入,大大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主线保证 元杂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大都(今北京)是前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重要是北方人元杂剧前期人们纷出,佳作叠现产生出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杰出的戏剧家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出名的杂剧作家高文秀、杨显之、纪君祥、石君宝等她们创作出了《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立即》、《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等优秀的剧作后期是元杂剧由鼎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除少数作品成就较高外,大部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如前期后期的出名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优秀作品有《倩女离魂》(郑光祖)、《两世姻缘》(乔吉)等 还需指出的是,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序》中第一次把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并列,而目前人们公认的元曲四人们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此外,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是四大悲愤和四大爱情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拜月亭》(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立即》(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南戏是南戏文、南曲戏文的简称,是与北方杂剧相对而言的。
它是用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演唱的戏剧形式,最初产生在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一带,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是明清传奇的前身南戏的形式至元末基本定型,元代后期浮现的出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和尚不能拟定作者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后四者又简称为荆、刘、拜、杀其中《琵琶记》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南戏之祖” (二)、散曲 散曲作为元代韵文的主体,散曲是与剧曲相对而言的,它是金元时期北方兴起的可合着乐曲歌唱的一种新型抒情诗体,在元代又被称为乐府在体式上,散曲大体上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所谓小令,又称“叶儿”,是独立的单曲,即每首由一曲构成;套数又称散套,是连贯成套的曲子,每首由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构成 元代散曲的发展也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元曲作家的活动重要集中在北方的大都,作者中最有成就的仍是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张养浩等人她们的作品真率爽朗,风格浑朴自然,带有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最能体现散曲通俗化、口语化的本色其中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冠 后期元曲作家的活动中心转移到了南方的临安,此时浮现了许多专写散曲的作家,较为出名的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
她们的作品大多含蓄凝练,风格清雅典丽,格律谨严,辞藻雕琢,逐渐脱离了前期俚俗生动、质朴坦率的风格,体现了元代散曲由通俗化向文人化发展的趋势 二、白话故事----话本故事和讲史话本 与元曲大力发展的同步,通俗文学的另一重要样式――白话故事在元代继续盛行在继承唐宋以来说话伎艺的基本上,元代话本故事的创作达到了相称高的水平由于元代话本与宋代话本之间区别很小,很难将它们区别开来,因此一般统称为“宋元话本”元代的话本故事有两种:话本故事和讲史话本所谓“故事”和“讲史”,大体上相称于今天的短篇故事和长篇故事 “讲史话本”通称平话,又称评话,大多是根据多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宋元讲史话本一般篇幅较长,分卷分目,文字质朴浅拙,情节生动曲折,有虚有实,成为后来长篇白话章回故事的发端如讲经话本《唐三藏取经诗话》就对《西游记》的成书着有直接影响 宋元话本第一次用白话文来描写社会平常生活,开创了白话故事这一崭新的文学样式,并为明代拟话本短篇白话故事的浮现开了先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三、诗文创作 相对于戏剧、故事创作所获得的辉煌成就而言,元代正统的诗文创作要逊色许多。
元代的诗文作品很少有爱国热情的宣泄,更多地是在感慨世事和歌咏隐逸,并在其中抒发自己的彷徨苦闷,带有浓厚的悲情与幻灭之感 元代前期的诗、词、散文,重要作家,在北方,除元好问外,重要作家尚有刘因、姚燧、卢挚等;南方重要是由宋入元的赵孟頫、戴表元、邓牧等 元代中期,随着元仁宗延祐初年科举制度的恢复,诗文创作也活跃起来,浮现了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等所谓“元诗四人们” 元代后期,重要诗人有王冕、杨维桢等其中,杨维桢的诗号称“铁崖体”,标新领异,别具一格,她的诗想象奇崛,气势飞动,与李贺的诗风一脉相承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内容 关汉卿,字汉卿,名不详,,号已斋,又作一斋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国内古代最杰出的戏剧家,被后世称为杂剧之祖她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人们”1958年,在她的戏剧创作700周年之际,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各国人民的纪念关汉卿毕生创作杂剧60余种,今存18种,目前所有收入《关汉卿戏曲集》中18种杂剧从题材内容讲大体可分为三类: 1、揭发社会黑暗,反映民间疾苦,歌颂人民对抗斗争的作品 从题材上讲,此类作品多属于公案剧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其中《窦娥冤》是关汉卿整个杂剧创作的代表作。
2、反映妇女命运和为变化命运所进行的对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的作品 此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于子女风情剧,大都布满喜剧氛围作品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等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关剧中出名的喜剧代表作 《救风尘》全名《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是一部出名的喜剧,同出名悲剧《窦娥冤》同属关汉卿的重要代表作 剧写汴梁妓女宋引章急于从良,但她年轻幼稚、贪图富贵,禁不住纨绔子弟周舍虚情假义、甜言蜜语的哄骗,不顾同行姐妹赵盼儿的苦苦劝阻,抛弃了本来与她有婚约的忠厚秀才安秀实,嫁给了周舍而周舍原本是个喜新厌旧、惯于玩弄妇女的花花公子,婚后宋引章被朝打暮骂,几乎被活活折磨死,只得写信求救于赵盼儿赵盼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对周舍好色的本性,她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带上结婚的财物,找到周舍,假说自己要嫁给她,但她必须休了宋引章,赵盼儿的美丽,使得周舍欢天喜地,于是写了休书休了宋引章,成果既没娶到赵盼儿,又使宋引章逃出了虎口,弄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后经太守审理,宋引章与安秀实团圆 剧本成功塑造了妓女赵盼儿的动人形象,她与窦娥同样,有着同样的对抗精神、但个性却迥然不同。
3、歌颂古代英雄,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此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其中《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单刀会》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以三国故事为题材写关羽应东吴鲁肃之邀,只身赴吴国赴宴的故事当鲁肃在宴会上提出要索还荆州时,关羽愤然而起,说:从汉高祖到汉皇叔(刘备)乃是一脉相承的正宗,因而也只有“俺哥哥”才是“汉家基业”的合法继承人,绝不容她人染指 在元代舞台上如此大张旗鼓地一字一句地突出一种“汉”字,显然不是为了再现历史,而是旨在借古喻今,关汉卿借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她维护汉家气节的大义凛然的坚定立场,不啻是对现实斗争的呼唤,也不难想见,肯定会引起深受民族压迫的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窦娥冤》故事的本领及窦娥的性格特性《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国内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1、《窦娥冤》故事的本领 《窦娥冤》是从国内长期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这个故事的记载见于汉刘向的《说苑》和晋干宝的《搜神记》及《汉书·于定国传》中《汉书·于定国传》中记载得较为具体,说的是于定国的爸爸于公在东海郡当狱吏时,郡里有个寡妇,很孝顺婆婆,为侍奉婆婆,她矢志不嫁,婆婆于是自缢而死,她的小姑因此诬陷她杀人,把她告到官府,审理案件的官也不详察,就冤判了她死刑,于公对此力求,最后却没能为她翻案。
寡妇死后,东海郡大旱三年,新来郡守听了于公的话后,洗刷了孝妇罪名,天上立即下起大雨《窦娥冤》吸取了这个故事的外壳,概括了更多、更丰富的社会现实内容先是通过平民女子窦娥先遭遇高利贷、夫权、神权和政权的迫害含冤屈死的故事,深刻揭发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草菅人命,后又通过鬼魂复仇,体现了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因此,它虽然取自历史传说,却反映的是元代的社会现实2、窦娥形象的性格特性 一方面,窦娥具有坚强的对抗精神窦娥的对抗经历了一种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发展过程窦娥小小年龄就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但她默默地忍受着,她开始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觉得“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她不怨天不尤人,对生活也不再抱任何幻想,只把但愿寄托于渺茫的来世,她以“贞节”与“孝道”的观念作为约束自己身心言行的信条,又以“节”、“孝”来作为自身防卫的武器,甘愿屈服于夫权、神权和礼教的约束,只但愿服侍婆婆,孤若伶丁地渡过毕生但是邪恶和不幸却不放过她,张驴儿父子闯入了她宁静的生活辛酸的经历,磨炼出她的坚强性格,严酷的现实又培养出她的对抗精神她终于迈出了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的抗争的勇敢的一步。
她的对抗精神,一方面表目前对张家父子的逼婚上,固然此时窦娥的对抗,还只是为争个贞洁之名,只能以贞洁作为自己的对抗武器,在同张驴父子的斗争中,她的对抗性格不断得到发展,性格由内里刚强开始转向外露的对抗,她最初只是对引狼入室的婆婆抱怨、不满,后来才发展到张驴儿再三纠缠她时,她一把推倒无耻的张驴儿,同邪恶势力展开了正面交锋正由于如此,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来威胁她时,她毫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要同张驴儿一起去见官,宁愿“官休”,也决不向张驴儿低头,但此时的窦娥还是太善良也太天真了,她满觉得“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会公正执法,却不料太守桃杌却是个昏官,在桃杌太守的严刑栲打下,她终于看清了官府贪赃枉法、草官人命的真正本质,这使她的对抗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步,终于喊出了“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正义呼声刑场上,她的对抗精神达到了顶峰,她面对天地间那个被邪恶势力主宰的世界,发出了愤怒的控诉,这就是[端正好]和出名的[滚绣球]两支曲子: [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抱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