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井圈”筑井再现古代扬州人聪慧我国第一口井你知道中国最早的一口水井在什么地方吗?" 在河姆渡遗址第 2 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这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也是迄今发现的采用竖井支护结构的最古老遗存 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 井口方形, 边长约2 米,井深约 1.35 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引自百度百科 )1973 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口水井这口水井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口水井最初的时候,那里是一个小水坑,遇上了干旱,水坑的水慢慢地变少了,不够用了怎么办呢?有位聪明人对大家说:“我看这样吧,咱们往下挖,或许能挖出够用的水来挖了没多久,人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井壁上的泥老往下掉,挖井人坐在井边商量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 有一个主意不错,就是先往坑的四边各打入一排木桩,形成一个方形的木桩墙,然后再把木桩墙里的泥土挖出来这样,井就能很容易地挖出来了可是,用着用着,那水井的木桩墙受后面泥土的压力,渐渐地朝水井里倾斜着,不久就要倒塌了于是,大家又聚在一块,商量对策。
结果,还真的商量出了个好方法:他们做了个方木框,把它套在方木墙顶端的里面木排又站直了,而且再也不向里倾斜了 这方法现在看来简单不过了,但简单并不一定不科学尤其是在七千多年前,人们能想出这个主意,不能不说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直到现在,有些地区打井,还采用这种方法河北元氏县发现40 眼西汉水井 用途成最大悬疑 (图 )解剖式发掘的水井立面锚,古代水井吊桶用的钓钩这些西汉古井深约 5—7 米,全都用“陶井圈”构筑而成供图 /樊书海小孩墓如此密集分布全国少见 (图中小坑均为小孩墓)“南水北调”河北段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正火热进行中,其中石家庄元氏县常山郡故城遗址附近“小留墓地”发掘日前结束考古队发现在 1 万平方米的沙地里竟然有 40 眼古代水井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属西汉时期, 在全国非常少见当时这么多水井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成为此次考古发现的最大悬疑发现元氏常山郡故城发现 40 眼西汉古井昨日 14 时许,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文物专家、“小留墓地”考古发掘工作执行副领队樊书海介绍了元氏县“小留墓地”的发掘成果从 2009 年 11 月 15 日开始,至今年 4 月 3 日结束,本次考古工作共发掘出金、元、明、清各代墓葬 20多座,出土金代葵口白瓷碗等器物 60 余件。
‘小留墓地’的考古发掘对研究石家庄古代文化史意义非凡 ”樊书海说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樊书海惊奇地发现, “小留墓地”所在的 1 万平方米范围内, 有很多眼古代水井, 且分布非常密集有的两眼井相距不到 1 米远樊书海说: “据老乡说,他们以前耕种、挖沙时破坏了 30 多眼古代水井,加上我们现场发掘的 6 眼,在 1 万平方米大小沙地里竟然有 40 眼古代水井!如此小范围,水井分布如此密集,这种情况在北京等地也曾发现过,但北京等地的水井都是不同朝代的水井集中分布在同一区域,而小留墓地发现的水井都是西汉时期的,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属同一时期,这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意义“陶井圈”筑井技术非常先进这些西汉时期的水井, 每眼井大约 5—7 米深,直径 1.3 米— 1.4 米左右,都是用一层一层“陶井圈”构筑而成这些“陶井圈”呈圆弧形,宽 30 余厘米, 3 块“陶井圈”便可拼成一个比较规则的圆圈樊书海介绍, “小留墓地”处于古河道,都是沙地,容易塌方古人掘井时,挖到一定深度,便埋一圈“陶井圈” ,逐层深入,逐层填埋,保证在里面挖井的人不会被塌方的沙子埋住这种用‘陶井圈’构筑水井的技术非常先进非常科学,在我国古代应用比较广泛,现在很多深水井都是用一截一截的水泥钢管构筑,很多地下排水管道施工时采用的顶管技术,估计也是从这个原理发展衍变来的。
”这次,省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采用解剖式挖掘,从其中一处古井的外立面开始挖,冒着严寒将冰冻的沙土一层层剥开,直到露出整个外立面工作人员发现,这眼 5 米多深的古井由十几层“陶井圈”构成 “这也是我们首次搞清楚汉代陶井圈水井的完整结构,对今后的考古工作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樊书海说悬疑这么多西汉古井到底做什么用在“小留墓地”挖掘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古代的建筑遗地,而在 1 万平方米大小的沙地里竟然有 40 眼古代水井,水井分布如此密集且均属西汉时期,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那么当时这些水井是做什么用的?樊书海说:“此地距常山郡故城遗址很近,又与其同属于一个历史时期,我初步认为这些西汉古井是给城内驻扎的军队和百姓饮用水用的 另外,从井内发现的做陶器的模具残片、铁锚等物看,也不排除其古代手工业作坊(例如制陶)等用途可能这些谜团都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揭开 ”延伸400 平方米内发现16 座金代小孩墓“小留墓地”发掘出金、元、明、清各代墓葬共20 多座,这些墓葬大多属于古代富户的墓葬,对研究古代当地葬俗葬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 ”樊书海介绍,在“小留墓地”一块 20 米见方( 400 平方米)左右的地方,发掘出了16 座小孩墓,这些小孩墓都属于金代,与其他大人墓并不属于一个朝代。
在如此小范围,孩子墓分布如此密集,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他认为,宋金时期战争频发,社会动荡,这些孩子可能集体死于战乱或者瘟疫◎链接常山郡故城常山郡故城,位于元氏县西北,今故城村一带,春秋时期属鲜虞国地,战国属中山国地,赵灭中山后属赵国地,赵王曾封公子元以此为邑,始名元氏西汉高帝三年 (公元前 204 年)始置恒山郡于此, 至汉文帝时因文帝刘恒讳恒字, 改称常山(古时常恒通义) 到西晋,常山郡的治所移至真定 (今石家庄市东古城一带 )至隋朝末年常山郡城毁于兵乱本报记者 孟醒石 实习生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