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医罐术 第一章拔罐技术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87KB
约3页
文档ID:444125828
中医罐术 第一章拔罐技术_第1页
1/3

第一章 拔罐(留罐、闪罐、走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 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古称角法,又称吸 筒法常用于感冒、不寐、肩凝症、腰痛病、项痹病等疾病一、常用器具及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器具玻璃罐、竹罐、陶罐和抽气罐等二)拔罐的方法1.火罐法(1)闪火法:以持针器或血管钳夹住 95%的乙醇棉球,一手持点火工具,一手持罐, 罐口朝下,点燃后将火迅速深入罐内旋转一周退出,迅速将罐扣在选定部位特别提示:嘱患者保持体位相对固定;保证罐口光滑无破损;拔罐时要防止点燃后乙醇 下滴烫伤皮肤;点燃乙醇棉球后,切勿较长时间停留于罐口及罐内,以免将火罐烧热烫伤皮 肤2)投火法:用乙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火罐吸拔在选定部位 特别提示:因罐内有燃烧物质,火球落下易烫伤皮肤,故只适宜身体侧面横拔3)贴棉法:用1〜2cm大小乙醇棉片,贴在罐内壁的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将火 罐迅速吸拔在选定部位上提别提示:棉花浸乙醇不宜过多,以免烫伤皮肤2. 煮罐法此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 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

所用药液,可根据病情决定3. 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三)拔罐法的操作1. 留罐:又称坐罐,即拔罐后将火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 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适应症:此法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是最常用的拔罐法特别提示:儿童拔罐力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在肌肉薄弱处拔罐或吸拔力较强时, 则留罐时间不宜过长2. 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 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向前后推拉,或作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 红或起痧点为止适应症: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 围疼痛等特别提示:选用口径较大、罐壁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施术部位应面积宽大、肌肉丰厚, 如胸背、腰部、腹部、大腿等3. 闪罐: 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又立即取下,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皮 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适应症: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病症特别提示:操作手法纯熟,动作轻、快、准;至少选择3 个口径相同的火罐轮换使用, 以免罐口烧热烫伤皮肤四)起罐方法 起罐时,右手拇指或食指在罐口旁边轻轻按压,使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不可 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二、常见疾病的拔罐疗法(一)感冒(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多因病邪侵入人体肌表所致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 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本病依据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本疗法对初起之症 疗效最佳,尤其适用于治疗风寒型感冒治则治法】疏风解表通络操作步骤】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穴为主,采用走罐法、留罐法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身柱注意事项】选用的火罐不要过大,刺激不宜过强,以皮肤潮红为度;嘱患者注意背部 保暖二)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症外邪侵肺,或从口鼻而入,或为皮毛所受肺卫受邪,肺失宣 肃,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肺为娇润之脏,喜润恶燥,若因燥邪伤肺,耗伤肺阴,肺失清润, 气机不利,可致干咳痰粘不易出痰饮内伏,脾失健运,水液运化无权,聚而成痰成饮,阻 遏肺气,肺气不降则咳而痰多本病依据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 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宣肺理气,止咳化痰。

操作步骤】取背部腧穴为主,可采用走罐法、留罐法取穴】定喘、肺俞、肺底(经验部位,背部后正中线与腋后线连线中点平第七胸椎处)三)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表现为腰部重痛、酸麻,拘急不可俯仰, 或痛连臀腿咳嗽、打喷嚏等均可使疼痛加剧;腰部活动障碍,向各个方向均受限,以后伸 和前屈为甚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或劳欲过度等有关本病依据 1994 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操作步骤】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经穴为主,采用走罐法、留罐法 【取穴】大肠俞、腰眼、肾俞、阿是穴三、禁忌症1. 精神过于紧张、醉酒、过饥、过饱、过劳、抽搐不合作者2. 重度心脏病、呼吸衰竭、皮肤局部溃烂或高度过敏、活动性肺结核、全身消瘦以致皮 肤失去弹性、全身高度浮肿者及恶性肿瘤患者3. 有出血性疾病者4. 妊娠妇女腹部,腰骶部及五官部位、前后二阴等,面部及儿童禁用重手法5. 局部有疝疾病(如脐疝、腹壁疝、腹股沟疝等)、静脉曲张、癌肿等四、注意事项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

2.拔罐时要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拔罐的吸附力度应视病情而定,身体强壮 者力量可稍大,年老体弱及儿童力量应小3. 拔罐和留罐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如有不适感应立即取罐;严重者可让患者 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4. 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水泡勿需处理,仅 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 纱布包敷,以防感染5.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6. 拔罐时应注意防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