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成效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78.18KB
约3页
文档ID:574254380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成效_第1页
1/3

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成效 一、内容 1.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 2.课程标准 (1)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3)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L 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教学过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 调查、 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4.教材开发与管理 (1)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5.课程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6.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8.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1) 教育部领导并统筹管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并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二、成效、问题及教训 1.成效 (1)促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积极变化,推动了基础教育的整体变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2)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包括教科书编审制度与选用制度、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及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等, “制度化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3)制定和颁行了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坚持“一纲多本”原则,编写出版了一大批全面体现教育规律要求、反映人类文明成果、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多样化教材,开发了大批网络化、纸质化、实物化的课程资源, “文本化课程”成绩斐然 (4)一些新的课程理论研究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课程”等理论研究渐趋成熟, “理论化课程” (即课程理论)有重大突破,并正向实践转化,发挥出重要的指导课程实践的价值 (5)多层次教师培训取得明显实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实施 2.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课程轻课堂,重教材轻教师,重学科(课程)轻学生;二是重理论课程(专家课程、课程理论) 、制度课程、文本课程,轻实践课程③(实施的课程、教学) 、学校课程(学校层面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活动) 、行为课程(师生的教学行为展现出来的课程) ;三是重客体、轻主体,重知识、轻师生;四是重应然课程(专家课程、行政课程、理想课程) ,轻实然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实际展现的课程,即师生的教学活动所呈现的课程) 、或然课程(实施中可选择的课程, 即教学实际发生的课程, 或者说是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所获得的课程) 。

3.教训: 一是用以指导改革试验的理论、理念大多移植甚至照搬国外(主要是美国)的痕迹非常明显,如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存在主义以及实用主义,等等 二是此轮课改专家中相当多的人在课改之初缺乏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经验尤其是中小学课程实验的经历,对基础教育不甚了解;在课改中也未直接参与课改实验,而是把自己悬挂于课改实验之外,高高在上地对课改实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与课改实验际上处于“两张皮”状态,并非像以往课改实验专家那样把自己置身于课改实践之中直接参与课改实验,然后在参与中去指导实验的开展,与课改实验处于二者合一的状态 三是课改实验中的教师培训主要是由教材出版单位组织进行的, 培训专家大多是由出版社聘请的课改专家,形成了“教材出版单位—政府职能部门—教材培训专家”的结构 四是课程改革整体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学校之间课改差异巨大,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地区、 边远落后地区和办学条件薄弱的学校对于课程改革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的战略地位普遍认识不到位,课程资源匮乏、课程领导支持乏力、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导致课程改革推进十分缓慢,甚至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张传隧、课程改革在路上:历史、现状与未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