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 学考试大纲 (考试指导性意见)(科目:333教育综合)启弘教育•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 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 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 教育学原理 约60分 • 中国教育史 约30分 • 外国教育史 约30分 •教育心理学 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启弘教育三、考查范围• 教育学原理 • 一、考查目标 •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 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 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 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启弘教育•二、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 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 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 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 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 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 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 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启弘教育•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 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 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 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 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 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 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 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 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启弘教育•五、教育目的 • (一)教育目的概述 •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 内容结构 •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 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 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 •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 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 •六、教育制度 • (一)教育制度概述 •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 史发展 •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 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 革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 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 制度的改革启弘教育•七、课程 •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 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设计 •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 课程改革 • •八、教学(上) • (一)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 • 1、教学过程的性质 •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 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 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 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 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 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 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 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 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启弘教育• 九、教学(下) • (四)教学方法 • 1、教学方法概述 •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 方法的选择 •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 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 求 • (五)教学组织形式 • 1、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 制 • 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 形式 •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 价 • (六)教学评价 • 1、教学评价概述 •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种类 • 2、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 4、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启弘教育•十、德育 •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 和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 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 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 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 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 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 和要求 • •十一、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 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 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 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 总结启弘教育•十二、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1、教师劳动的特点 •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 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教师劳动的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 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 3、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 4、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 教师的“角色丛”;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 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 •(二)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 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 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 •十三、学校管理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 体制;校长负责制 •(二)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 关系 •(三)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四)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 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启弘教育中国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 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 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 教育事件 •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 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 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 3、能够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国历史 上的教育现象,探讨有益于现实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 论启示 • 4、通过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 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启弘教育二、考查范围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 •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 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 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 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 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启弘教育•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 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 育方法。
• 6、法家的教育思想 •“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 、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教师 •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启弘教育•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 •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 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 制度的影响 •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 •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