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一、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确立时期,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6,前,221,总特征: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春秋,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思想:孔子、老子、私学,总体:奴隶社会走向崩溃,战国,政治:诸侯兼并斗争;各国变法;,经济: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思想:百家争鸣,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总体:封建社会确立,政治,秦:统一六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中外朝、刺史、推恩令减弱封国经济,秦:统一度量衡、货币及车轨,修筑驰道、灵渠汉:牛耕进一步推广,精耕细作,盐铁官营,丝绸之路水排、青瓷、市),思想文化,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加强思想限制汉:罢黜百家,独尊会儒术,创办太学及地方学校二、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时期时间: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总特征:大一统,唐朝(公元618907年),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门第才学),经济:农业(均田制、筒车、曲辕犁);手工业(青白瓷、唐三彩);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草市(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夜市;经济重心南移,扬一益二。
文化:唐诗(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四大独创(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末用于斗争);书画艺术(魏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草书张旭怀素),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220907年):分裂走向统一,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旺盛,材料一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探究1:材料一中“令诸侯以私恩裂地”是针对汉代的什么现象实行的措施?有何重要影响?,提示:(1)针对汉初郡国并存,王国渐渐威逼中心集权现象而实行的“推恩令”,通过分割王国封地的方法减弱王国力力2)通过“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中心集权得以加强材料二 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相互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唐杜佑通典,探究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学问,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及趋势提示:(1)制度演化:经验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起先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2)趋势: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人才选拔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允、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渐渐模式化,明清时期实行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四、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宋元,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9;元:12791368,总特征: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分裂走向统一政治:宋:封建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进一步加强(王安石变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较为开明的对外开放政策元:中心中书省、宣政院,地方行省制经济:封建经济接着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府“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峻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出现交子(纸币),民营手工业发展,海外贸易发达(海丝为主),指南针用于航海,市民阶层发展制瓷业(景德镇等众多名瓷窑)、棉纺织业(棉花种植及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海外贸易发达(大都、泉州),棉花已成为主要衣料思想文化:儒家思想发展为理学;科学技术仍处世界前列(三大独创外传);宋词、元曲、宋四家以行书名世,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清明上河图直观反映宋代工商业城市的旺盛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各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中外关系:中外沟通频繁,对外交往范围空前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以官方贸易为主,民间贸易也空前旺盛。
五、明清时期:明1368-1644;清1644-1912,阶段特征: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政治:专制主义中心集权走向极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明废丞相,设内阁,厂卫特务,清朝军机处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旺盛,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与西方相,比,我国已经起先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1)农业:棉花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高),(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主导、棉纺织发达、粉彩瓷器、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中小市镇的发展、著名商帮(徽商、晋商)、会,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外交:对外政策由开放渐渐走向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起先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起先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思想文化: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曲等出现新的成就传,统科技照旧领先,出现总结性巨著,但未产生近代科学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渐渐拉大。
带有反封建色调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猛烈色调文学,艺术旺盛,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明清小说戏剧进,一步发展,京剧产生,书画艺术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深厚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1,)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特征,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进行称霸争雄及社会变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萌芽经济,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思文,“,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峰,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制度特点:王权不稳、与神权结合,君主专制:家国同构的集权统治,制度创新:大一统的形成及其影响,君主专制:借助意识形态和制度创新加于强化,制度反复:“中心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较量,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走向极端,中心集权:机构膨胀与版图认同,(,2,)西方处于古希腊罗马时期,阶段特征,特征,西方文明的源头,政治,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代罗马形成欧洲最早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维系了统治而且对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思文,希腊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古代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特点,是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总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中国社会处于由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前夜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西方相比,我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外交,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使中国与世界隔绝,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思想文化,传统文化统治地位,但出现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曲等出现新的成就,中国阶段特征,2,、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青出于蓝,经济重心渐渐南移我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验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起先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峻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起先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拓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缘由:,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北方农夫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江南经济发展供应了大量的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5.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始终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确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快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化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化的相应变更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沟通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渐渐转移的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等等)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担忧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毁经济发展的成果4.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阅历,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5.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确定影响。
6.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需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特征:,总特征,资本主义童年时期,从手工工厂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工业文明)过渡的准备,政治,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初步建立,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外交,开始了全球性的交往和早期殖民扩张,思想文化,掀起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西方阶段特征,(,2,),西方处于工厂手工业时期,新航路的开拓 主要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沟通碰撞发展 革命史观,市场雏形出现,分散走向整体 全球史观,欧洲资义发展,落后地区开发 社会史观,促进物种沟通,丰富人民生活 现代化史观,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拓,世界市场的形成 近代工业的发展(西方),分期,世界整体发展状况,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中外比较角度,特征,表现,特征,表现,16-18,世纪,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外殖民扩张,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思想专制及文字狱;闭关锁国,西方重商主义和中国重本抑末;中西资本主义萌芽;中西科技发展;中西思想特征及原因,1840,年至,1870,年,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