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夸张和想象公元七四四年(即天宝三年),李白因遭权贵谗言诋毁,被唐玄宗赐金还放离开长安 后,在山东盘桓的日子里,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将只身自东鲁南 游吴越临行前,便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情况的诗章,以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故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亦作《别东鲁诸公》济苍生,安社稷,本是诗人的凌云之志, 即使落得出翰林的悲凉结局, 也没有彻底放弃初衷面对黑暗的现实, 他只得重新编织自己的理想花环,以表明具有更高更远的追求诗 的主体一一梦游天姥山的幻境, 惝恍莫测、缤纷多采,正是这颗美好心灵的自我写照 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一腔愤怒,满腹离愁,汇成诗末激越的呼声,象喷泉,象烈火冲天而起, 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于是,便形成了全诗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诗人凭借他的伟大天才, 通过高度的夸张、丰富的想象, 巧妙地将二者融为一体, 天衣无缝,这不能不叫后来者叹为观止了因此,夸张和想象是这首诗最主要的特点, 是构成这首诗浪漫主义风格最根本的要素极尽夸张之能事,给现实中的天姥山涂抹一层神奇的色彩 所谓夸张,就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廓大事物的特征,把话说得张皇铺饰,以增强表达效果。
天姥山虽为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五岳诸峰,仍有明显的小巫见大巫之别为了重塑天姥形象,诗人竟以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以宾衬主的手法极力描写之, 让夸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形式表达得恰到好处 首先是直接描写五岳誉满天下,该是够雄伟的,然而诗人连用 连、横”、拔”、掩”四个动词,渲染天姥与碧天相接,其高耸挺拔之气势越过五岳、遮掩赤城,绝非他山可比拟 接着是间接描写天姥天台已是一万八千丈,这当然够高大的了诗人却还要以 倒”、倾”两个动词,极力抑低之,使得天台自惭形秽,不得不乖乖地向着东南倾斜, 甘愿拜倒在天姥的足下, 以此衬托天姥威武雄奇的形象于是,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这才有了注脚诗人借 海客”之口,把传说中 虚无漂渺的瀛洲和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天姥相提并论, 使得天姥大有瀛洲之风貌,又远远不同瀛洲那样可闻不可及的 信难求”,从而很自然地给天姥涂抹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诗人笔下的天姥形象不再是现实生活的天姥形象,而是理想化的天姥形象,初具浪漫情调的天姥形象 这难道不得益于极力的渲染、高度的夸张吗?驾驭想象之骏马,把理想中的乐土描绘得绚丽多姿。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诗中那理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材料经过加工改造所形成的想化的天姥,那自由化的王国,正是诗人丰富想象的结晶如果说开篇八句对现实天姥的渲 染、夸张,使得天姥形象初具浪漫情调, 那么诗的主体部分则是进一步借助丰富的想象,对梦游幻境的记述、向往自由的描绘,完成对天姥浪漫主义典型艺术形象的塑造 在诗人看来,现实中的自由王国、理想乐土 信难求”,倒是烟雾缭绕、时隐时现的天姥 或可赌”诗人满怀极大的兴致,披星戴月,羽化般飘然飞越澄澈的镜湖 在天姥山麓又效仿谢灵运,脚穿特制木屐,沿着前贤的足迹,一步一步向上攀登首先领略的是半壁奇观:在天姥山腰,不仅 看到了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还听到了神话传说中天鸡的啼鸣,真是见奇景,闻异声诗人深感梦幻中的天姥较之现实中的天姥更为神奇雄峻, 喜悦心情和浓郁游兴更是有增无减了他从清晨到黄昏,两脚不停,登上山顶,接着一幅奇景舒展开来: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 震荡岩石山泉,使深林战栗,叫层巅震惊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进一步勾画出了天气突变,彤云密布,骤雨即至的景象忽然,电闪雷鸣,丘峦坍塌,訇然巨响,洞天石 门从中打开。
紧接着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乐土出现了:天空广阔无际, 望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楼台熠熠生辉 那彩虹作衣风伯为马的, 是云中君纷纷降临; 那老虎弹瑟鸾鸟驾辇的,是密密麻麻的仙人排列登场诗人挥动他那如椽之笔,从洞天内的建筑陈设, 仙人们的衣着行止、鸟兽类的吹打驾御三个方面来描绘这理想的乐土、 仙家的聚会,欢迎谪仙”莅临的盛典在这里,才有富丽堂皇、光明一片;在这里,才有相敬相爱、雍雍穆穆; 在这里,才有自由可讲, 公理可循此时此刻,诗人完全陶醉于这洞天奇遇所带来的暂时欢 娱之中了梦境是美好的,现实是丑恶的,两者反差鲜明,却又水乳交溶现实愈黑暗,迫 使诗人愈要追求光明;梦境愈美好,则显示现实的更加丑恶诗人之所以殚精谒虑展开想象 的翅膀,从现实入奇梦、观奇景、得奇遇,然后倏忽惊悸而重新跌落现实的黑暗深渊,无疑 是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诅咒,对丑恶的鞭笞,对权贵的憎恨总之,高度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是《梦游天姥吟留别》最突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