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婚》中”爱姑”形象分析鲁迅的妇女观 张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Reference:鲁迅的小说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分析揭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离婚》这个小说出发分析鲁迅的妇女观,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首先,对女主人公爱姑的形象和特点分析,其次从《离婚》叙事者姿态看鲁迅对爱姑的态度,最后,分析鲁迅塑造爱姑的意义和缺憾Keys:爱姑;鲁迅;妇女观I206.7 :A:1673-2111(2012)06-0036-02 在鲁迅的小说中,对于妇女问题的关注一直都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主题,鲁迅的很多散文和杂文中也都是涉及到了很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在鲁迅的笔下妇女问题是反封建的重要书写主题所在通过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可以加深切的折射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并藉此为女性命运的发展指明道路在本文中笔者将鲁迅关于妇女解放问题作为基本考察点,通过对鲁迅的《离婚》这个短篇小说进行细读分析,并结合鲁迅的其他的散文和杂文著作,考察鲁迅的妇女观 1爱姑的形象和特点分析 鲁迅的《离婚》是《呐喊》中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写的是两类人的生活状态,下层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女子爱姑,另一个就是作为旧式文人的七老爷。
其中鲁迅借助两种人群和观念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折射了封建礼教文化控制下的妇女观念,爱姑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她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具有以下的性格特征 1.1农村妇女形象定位 在鲁迅的创作中总是注意不脱离实际的进行人物的创造,鲁迅笔下的爱姑首先就是被定义为一个农村妇女的基本形象的爱姑生在一个农村家庭里,从认识观念上都是属于一种旧式的乡俗伦理的,当乡民们彼此之间发生争端的时候,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诉诸法律而是用武斗来解决,小说中的爱姑也是个受旧的观念影响较深的女子,她并不具备积极的反封建的意识 1.2大胆泼辣性格定位 爱姑和那些一般的农村妇女最大的不同就是敢于向侵害自己的势力进行勇敢的反抗,在小说中爱姑的丈夫找了个寡妇,气的爱姑一气之下回家了在爱姑的眼里那些乡绅她是并不惧怕的,爱姑对于这些人都能勇敢的喊出自己的声音:“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他们就是专和我作对,一个个都像个‘气杀钟馗’…… 1.3顽强中[来自wwW.lw5u.Com]带软弱的愚昧定位 在小说中“大畜生”“小畜生”是招架不了爱姑和她父亲庄木三的,于是就找七大人来进行调节,本来这父女俩是非常硬气的来进行评理的,但是这父女俩一看到作为“读书人”的七大人就没有了底气,且在七大人的步步淫威之下,爱姑也屈服了,爱姑其人只是外强中干,在那些顽固的封建士绅面前仍是没多少反抗力量的。
在鲁迅的小说中,爱姑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形象是明显的区别于子君这样的新式女性的,又不同于那些和祥林嫂一样被牢牢地束缚在礼教之上的愚昧的女性爱姑有着与子君类似的反抗意识,但是却是蒙昧的、自发的,而且她的反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父亲和兄弟的,爱姑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自主人格在支撑着他,相反她还幻想通过压力让那对父子进行屈服,这样都决定了她的反抗只是悲剧但是和其他的女性相比,爱姑又有明显的进步意义,爱姑敢于藐视那些封建势力,是那个时代里开始萌生自我意识的农村典型的妇女形象,她有着强烈的反抗封建论理道德的进步意义,她向夫权和族权发起了进攻,为了不被随便的休掉,自己做主闹了三年,而且还坚持要斗争到底的“总要闹得他们家破人亡”,她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嘛公共为“老畜生”,骂丈夫为“小畜生” 不把乡间的土地主尉老爷放在眼里,在如此巨大的封建压力面前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2 鲁迅塑造爱姑的意义和缺憾 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小说的叙事者和作者都是一体的,小说中的叙事者的态度就是作者的态度,因此在小说中叙事者,我们也可以窥探鲁迅对于女性解放这个问题的认识,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给予分析 2.1对女性节烈观的斥责 在鲁迅的很多笔下都是反对节烈观的,就是这些复杂的封建观念和伦理造成了对女性的整体幽闭,鲁迅的很多创作中都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像《我之节烈观》、《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
鲁迅反对那些遵从三从四德的男性意识形态,他认为在封建伦理之中总是通过贞节牌坊等手段来扼杀女性,通过这种变形的提高,造成了成千上万的贞女和室女,鲁迅写道:“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了强暴,便死掉;将这类人物,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中国便得救了在《离婚》中虽然没有这么激烈的言论但是其意义却都是相通的在小说《离婚》中七大人所秉持的那些理论的都是旧的封建理论的翻版:“年纪青青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我一添就是十块,那简直已经是‘天外道理’了要不然,公婆说‘走!’就得走莫说府里,就是上海北京,就是外洋,都这样你要不信,他就是刚从北京洋学堂里回来的,自己问他去七大人就是这种女人出嫁从夫的理论的典型的实践者,男人在外面可以为所欲为,女人则是不同职能被迫的接受着丈夫的欺凌和出轨,甚至连反抗的权力都没有从爱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于这种封建论理的斥责 2.2对女性解放的呼喊 爱姑是女性解放中失败的英雄,在她身上鲁迅寄托了对于女性解放的呼声,鲁迅通过爱姑的离婚经历惨痛的说明,女性尤其是农村女性在争取自身解放道路上的艰难,爱姑这个形象充分的说明了女性在进行解放的时候需要面临的两个问题。
首先要走出自我的牢笼,在小说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爱姑是一个反抗意识多么强烈的女子,但是她的反抗行为却是以失败告终的,而且是惨败在七大人的一个将打未打的喷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爱姑的有一定的反抗意志,但是爱姑却没有明确的反抗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清醒的规划,只是属于某种程度上的报复心态,在本质上看也就是一个带着镣铐的前进者,凭着意识的勇气前进,一旦是碰倒了顽固的对手和幻想这个自身的天敌,她就轻而易举的失败了所以爱姑要是想真正的取得胜利,就必须理清自己的处境和出路,不是凭着义气前进,这是她需要首先面对的自身的囹圄其次,爱姑斗争的方式也是不合理的,她对于自己的对手缺乏清醒的认识,这都是她取得解放的重要障碍爱姑可以不把那些所谓的庞庄的慰老爷,还有那些家里的老畜生和消除生当做对手,但是她没有看到这些人身后还站着一些城里的七大人,甚至七大人后还有县老爷,县老爷后面还有府衙等,这些都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利益群体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捍卫者,他们通过彼此的连结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使得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并确保像爱姑这样的反抗者是无法撼动的爱姑只是单纯的以为她有着强烈的后盾--父亲和留个兄弟,就可以击败那些畜生们。
她把斗争看的过于简单了还幻想着七大人能够帮助她,主持公道轻敌和幻想决定了爱姑的抗争必然是可悲的结局 2.3男性启蒙视野里的女性书写 在鲁迅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女性为自身的不公的挣扎,鲁迅为女性的解放和呼喊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鲁迅的女性书写真的就是这么完美嘛?我们知道鲁迅是被称作“民族[来自www.LW5u.coM]魂”,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思想者,但是鲁迅启蒙观下的女性书写还是存在着一定缺陷的,正如戴锦华所说:“作者塑造这些女性人物并不是要给你留下一个难忘的发人深思的性格审美形象,而是为了以她们的苦难印证封建历史的非人性,再现社会的罪恶,而以她们的麻木来衬托这罪恶的不可历数在某种意义上,她们的肉体、灵魂和生命不过是祭品,作品的拟想作者连同拟想读者,都在她们无谓无闻无嗅的牺牲中完成了对历史邪恶的否决和审判”这段话的意义就在鲁迅他们这一批的呼喊女性解放的先驱们的关注女性命运的方式还是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只是把这些女性当做了封建文化的罪证来进行书写的,呼喊女性的解放并不是从女性自身的意识出发的,而是为了完成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的,女性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一种启蒙的工具,这是对女性自身的忽视,是一种书写的认识误区,也是鲁迅认识女性问题的疏漏之处。
但是不可否认,在20世纪需要国家和民族的潮流之中,女性的解放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者是无法脱离开那个时代环境的,但是他们的书写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注释: 鲁迅.鲁迅经典作品集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6(1):486 郜润科.鲁迅对中国妇女命运问题的探索[J].开封大学学报,1997,(6) 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