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学生思维的轨迹 【摘 要】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试验和观看活动需要学生用图画或文字等方式记录结果画图法的运用,应当指向“暴露科学前概念、化抽象概念为详细以及进一步明确探究任务与目标”的作用发挥合理奇妙地利用画图法,不但有助于儿童学习科学学问,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儿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探究力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 画图法 思维过程 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试验和观看活动要求学生用图画或文字等方式记录结果用文字记录存在肯定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字多,语言组织力量差,写字速度慢,肯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进程;高年级的学生观看到的现象会更加丰富,文字记录也会冗长拖沓,又不能切中要点而画图法是一个表达儿童由直观认知到抽象再现的思维加工过程的方式,在科学教学中合理而奇妙地利用画图法不但能弥补这些缺乏,还能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学问,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升科学探究的力量 一、敲门砖——暴露前概念 针对画图法在科学课教学中的作用,不少专家和一线教师做了有益的探究。
首先,对于学生不能完全清楚地通过语言、文字传达概念时,它可以更加简洁地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次,在对学生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概念的把握上,通过学生的绘图,教师可以探查到学生更深层的想法” 详细来说,在科学观看、试验现象分析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画图法要求学生先画出自己所理解的概念,这样可以将学生模糊的、不全面的甚至不正确的前概念充分挖掘出来,再画出经过认真观看和试验后的现象,促进学生观看时更有针对性,明白自己的前概念的缺乏之处最终,学生将两图进展对比,就能比拟简单地与新的学问建立联结,进展概念转变,实现有意义学习 【案例1】《身体的构造》 在 “观看我们的身体”活动中,教材直接提问:“人体由哪几局部组成?比拟身体的左右两个局部,我们发觉了什么?”然后在人体图的左下方显示出答案:从形状上,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局部学生观看教材上的图片所反应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于“颈”是个单独局部, “手”和“脚”属于同一局部存在概念模糊和概念错误的问题他们只是听从教师或依据教材的要求被动承受,并不理解划分的用意、划分的方法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画图法来突破难点:给每个小组供应一张打印的人体形状图,通过小组争论来划分人体的各个局部,并说一说这样划分的理由。
从学生划分的图1-1、1-2中显示,学生的前概念中将“颈”忽视了各小组在叙述划分缘由时,大家不约而同地留意到这点,觉得在颈的中间局部画一条线分开是不适宜的,“颈”应当是完整的一局部,里面也有许多重要的器官同样,通过画图清楚地显示手和脚的构造比拟相像,所以两者可以归为同一个局部,画图法轻松地解决了难点 除此之外,教师指导学生将人体形状图居中对折,人体两边就能很好地重叠起来,学生立即就能发觉、理解人体形状对称的特点,与教师在自己身上从上往下拉一条线的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简洁、直观、好玩的画图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参加度,促进活动的乐观性 二、金手指——化抽象为详细 小学生的认知进展处于详细运算阶段,理解抽象的概念有肯定难度,需要详细事物的支撑因此,将抽象、不行视的试验现象用图画详细地表现出来,能有效地帮忙他们理解 【案例2】《空气占据空间吗》 学生理解概念时有一个使用注射器推拉的环节教师利用画图法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学生亲自感受注射器的推拉,再将注射器中的气体变化用一个个小圆圈表现出来(如图2) 画图前,教师提示学生,假设注射器中分布着15个空气小圈圈,注射器推拉后,小圈圈会有什么变化?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
我们可以直观地从图中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挤压前后小圈圈有大有小,数量有多有少,分布有密有疏教师此时解释“空气粒子本身的大小都差不多,也不太简单转变,封闭环境中的空气粒子数量也不简单变化”,学生就能领悟到注射器的推拉仅仅转变的是空气粒子之间的距离画图法将抽象难懂的学问通过可视化的途径变得详细简洁 因此,在需要理解概念的教学中,都可以适当地参加作图环节 【案例3】《物质的变化》 在六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物质的变化》中,可以利用画图法帮助教学,将抽象的物质变化过程转化为详细形象的过程 如图3-1、3-2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分别黄豆和沙” “白糖加热”两个试验的记录单学生图文结合,认真地记录了试验过程的每一步变化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试验步骤的记忆,促进对“物质变化”的理解,而且比起单纯的文字记录更加生动形象,也更有助于学生复习时唤起记忆 三、导航仪——明确任务与目标 科学课的画图要求有别于美术课美术作品以绘画技能和美学角度来要求,而科学课上的画图是基于试验记录,首先考虑的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现象,其次才考虑美观性 因此,学生在明确观看对象,确定观看任务的根底上,通过细致的观看,实事求是地将科学观看记录下来,才是运用画图法的目的。
【案例4】《奇妙的小电动机》 有些教师执教这节课时,先組织学生观看小电动机的内部组成,猜想各局部功能,接着教师讲解原理,学生回家后用教师预备的材料安装一个小电动机模型 这个教学设计最大的圆满是学生对小电动机的内部构造与功能了解不深入,学过之后很快就遗忘了学生自制小电动机的任务也缺少检查反应,教学效果并不抱负 教师利用画图法改良教学设计后,指导学生两人一组观看小电动机,将小电动机的外壳翻开,一笔一画地将构造画下来学生一边画,一边思索:这个构件的名称是什么?这个构件的功能是什么?不清晰,那就对比着书本找一找,和同学争论争论,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愿望等到学生画完图,教师看一看作品,就知道需要提示学生留意之处,再针对性地追问,大局部学生就能把握学问点了如图4是随机选择的学生作品 图4中,学生标错了“电刷”(标记处),反映出该学生不清晰电刷的详细位置,对于电刷的作用也是模棱两可的因此,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电刷的学习,其他构件的名称和功能就不用再多讲解了课后,学生也能依据图画制作小电动机的模型 在小学科学课中,画图法是学生有效进展科学探究、改良传统课堂的帮助手段,合理奇妙地利用画图的方式来记录,不但有助于儿童学习科学学问,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儿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探究力量,更能发挥他们的特长,丰富童年的经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