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65KB
约5页
文档ID:438723114
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_第1页
1/5

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宝鸡高新实验中学语文组 薛艳红[摘要]: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多姿多彩的一个艺术形象,多年来许多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她进行了评析 探究,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而复杂,表现了“直”与“曲”的对立统 一的辩证关系文章从“直”与“曲”两个方面对薛宝钗的个性进行了分析、阐述,试图对这一文学典型 人物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性格;矛盾;“直”而“曲”在《红楼梦》所描绘的四百多个人物中,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彩描绘的人物之一,作者在她的人物 塑造上所花费的心力仅次于贾宝玉和林黛玉按照对立统一的辨证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既矛盾又 统一的,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也不例外难怪读者对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并不能下一个完整的结论翻开《红楼梦》发展的历史,历来对“钗黛”的评点主要有两派,即“拥 钗抑黛”和“拥黛抑钗”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我认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薛宝钗这个人本身就是一 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一书中曾将宝钗和黛玉作了一个比较,他说:“宝钗在做人,黛玉在做诗; 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的适应社会法则,黛 玉任自然的表现自己的性灵。

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1] 在《终身误》中,作者称宝钗为“山中高士”,其实,她的存在蕴含了作者的一种现实的人生态度如果说 黛玉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美”,那么,薛宝钗则更多地展现了一种“现实的美”薛宝钗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作者既写了她大家闺秀的卓越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 宜人性格,又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出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 关己,高高挂起”,而且指出她具有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且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 因此,即世故又有心计,但不是大奸大恶,罪不可赦,而是一个非常令人同情的人一、宝钗的“直”作者在塑造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形象时,对她注入了无限钟爱之情,并赋予了她令人称 赞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宝钗有才这里的“才”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文才,是林黛玉那样的才情,指在文学艺术领 域的创作和欣赏能力宝钗的诗可与黛玉相抗衡,这很不一般每次诗社赛诗总是她与黛玉迭为魁首白 海棠首社,宝钗以“含蓄浑厚”为上,菊花诗黛玉以“新巧别致”夺魁;林黛玉《桃花行》独步,薛宝钗 《柳絮词》为尊正象俞平伯所说的:“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2] 而宝钗更突出的是她广博的学识,这一点远非黛玉以至连“庞学杂收”的宝玉所能及的。

在第十八回元春 归省命宝玉题咏,宝玉用了元春不喜欢的“绿玉”字样,宝钗忙提醒他,建议改为“绿蜡”,并随口说出了 出处第七十六回湘云说她看《历朝文选》,不知“---”树何指,“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 是如今俗叫朝开夜合的'”一查果然不错可见,宝钗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贯被人称道宝钗诗 才与黛玉并提,重在立意,需“各出己见,不袭前人”,不可刻意追求新巧险轻,故弄玄虚;创作不仅要深 入生活,而且要运用想象,主张“寄性写情”,反对“刁钻古怪的题目”黛玉就没有这么理论化比如黛 玉在教香菱学诗道:“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然是好的;这就叫做‘不以词害意'”可见,黛玉 还只是停留在感想式的层面宝钗对一向被视为不是什么正经学问的戏曲也很熟悉在第二十二回中,她 向宝玉介绍《山门》,大谈“排场词藻,”大赞“铿锵顿挫”,并随口背诵了《寄生草》一曲她告诉黛玉“诸 如这些《西厢记》、《琵琶》及《元人百种》等等,她早就偷看过了宝钗还懂绘画在四十二回宝钗论大 观园图时说:作画时须得先“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否则难以成画;还有她对楼阁房舍的界划,人物的安 排、用料、着色、器具等等,一番娴熟而内行的议论,实在令人惊赞。

宝钗也懂佛学,能随口引用北宋六 祖和南宋六祖各说“心镜偈”秉承衣钵的故事,使宝玉大“悟禅机”[3]宝钗医学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在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 第四十五回,她告诉黛玉要少吃药性太热的人参肉桂,应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她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 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4]还有在第二十八回中,王夫人记不清一种丸药的 名字,宝玉屡猜不对,宝钗一语中的二是治才即处理现实事务的才干在那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大观园里,宝钗“少言寡语,装愚守 拙”,对那种种矛盾、层层纠葛,她总抱着一种可介入又不介入的态度可介入,即保持着一种弯弓欲发的 有利形势;可介入又不介入,则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夫为不争,则天下莫能争宝钗参予的一切场 合和事件,她都严格的掌握了这样的分寸和原则如果说,黛玉待人以真,风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 与“术”令人归化小说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中写她以亲戚的身份协理荣国府,我们如果将这一段描写 与风姐协理宁国府一段对比,宝钗似乎更显出才干宝钗很有涵养,不事张扬,决不象风姐那样把自己的 功绩说的明明白白,她针对探春的改革方案,敏锐地觉察到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于是献“小 惠全大体”之策,保证了大观园承包制的如愿进行。

可以说,宝钗对大观园里复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是有 着清醒而且深刻的认识的所以,在那明争暗斗、风波迭起的大观园里,她进退自如,获得了贾府上下的 一致称颂,整个大观园里的人无不在其“笼络”之中,难怪有人说,“《红楼梦》里的人物,本来就使人觉 得都有些早熟,而宝钗就在早熟中,更可以说是千锤百炼[5]其次,宝钗有德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已经在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中作了暗示薛宝钗穿着 “不见奢华,惟绝淡雅”,“淡极始知花更艳”,在不知不觉、不惊不躁中透出明艳、守拙薛宝钗生活俭朴 一个正值妙龄的少女,却不爱花儿粉儿,不注重打扮,衣着与日用异常朴素而节俭,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 地步她出身名门,自小家境富足;她家是“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6]的皇商; 她舅舅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外人形容她家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然而,在物质生活方面她 却从来不作过分的追求,这和她那染上骄奢恶习的哥哥恰呈鲜明的对比她的住处是“雪洞一般,一色玩 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 十分朴素 [7]宝钗如此俭朴,不禁让贾母大发感慨,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

大概自从俭朴被列为 我们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一项之后,凡是有志于成为道德楷模的人们从来不敢有违此德俗话说:“观人 行,知人性”,从一个人的爱好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其实,“薛宝钗也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审 美能力,单她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去压抑或扼杀自身的爱好和情趣 [8]宝钗不喜涉及是非,不喜争风出头, 所谓“藏拙守愚,安分随时”,这样的评价放在她身上,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薛宝钗不但豁达大度,而且识 大体顾大局,对下人也很宽厚在协助探春理家时,薛宝钗还能体谅那些园中的老妈妈们,说她们“日夜 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 粗糙活计,都是她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她主张在分利益时,“不论有余无余”,“都要拿出 若干贯钱”来散与她们在她这样的贵族小姐中,能想到老妈妈们,实在难得薛宝钗还能够关心照顾周 围的姐妹她经常照顾父母双亡、依靠兄嫂度日、“做活做到三更天,的史湘云;她暗中经常救济寄人篱下 的邢岫烟,她还庇护那“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带她进大观园,带她参加诗会,教她做诗最让人佩 服的是宝钗对黛玉的态度这不仅表现在宝钗对黛玉思想上的帮助和教育,也表现在对她的生活和身体的 关心和照顾。

黛玉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吃不好饭,睡不稳觉宝钗不止一次的专门去探视,给她分析病 情,解她寂寞,还从自己家里拿来上等燕窝让人给黛玉熬粥喝黛玉素来任性,见宝钗真心对自己好,不 由大为感动,对宝钗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 说看杂书又劝我那些好话,真太感激你……”薛宝钗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使林黛玉认识到自己的“偏见”, 并向她敞开心扉宝钗表面上温温尔雅,宽厚待人,其实她的内心未必轻松因为向往自由、自然的情感 生活是人的一种天性,以她的聪明睿智,她不可能不懂这一点,但她却要时时压抑着这一切在许多事情 上,宝钗什么都明白,却什么都不做,还“教诲,别人不要做,这是她的最可悲之处,然而,这也是她让 贾府上上下对她信服所付出的代价薛宝钗毕竟是一个青春女孩,对爱情不是没有期待和向往小说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前 往送药,见宝玉“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就红了论薛宝钗性格的矛盾性脸,低下头来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难怪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 意,忽见她又忙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服,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 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9]这足以说明宝钗对宝玉怀着一种含蓄的、羞涩的儿女私情但因受传 统观念的束缚太深,她丝毫不敢越雷池一不,不敢忤逆周围的环境,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的表达自己伤 感情绪的勇气都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如果自己表现出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 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因此,有一次当薛蟠说了几句她爱上宝玉之类的话,因太伤了她的自尊,气的 她“整哭了一夜”对宝玉,宝钗并非没有妙龄少女对青春少年的爱慕心理,但促使她最终选择宝玉的原因 只是贾、王两个封建大家族的政治需要,当然也有她对夫荣妻贵的企慕和追求,而其夫荣妻贵思想的形成 则是受封建文化的毒害与传统思想熏陶的结果二、宝钗的“曲”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薛宝钗作为一个凡人当然也不例外,她的性格中也有诸多的 不尽人意初首先,薛宝钗是“无情”的在怡红院开夜宴时,她抽到的酒令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的确有动 人的外表,有时甚至使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但宝钗的“动人”也只是外表,她的内心深处是“无情” 的。

她的“无情”的具体表现是对人的“冷”,是冷漠,更是冷酷最突出的表现是对金钏儿投井三姐自刎 的冷漠态度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儿投井死了,老婆子感到震惊,袭人听了金钏儿的死讯,也被“唬了一跳”, 情不自禁的流下泪来而一向以贤淑著称的薛宝钗,对金钏儿之死抱什么态度呢?她没有吃惊,没有义愤 也没有同情,连袭人还不如,只冷冷的说了一声“这也奇了”这件人命关天的大事,在这个年仅十多岁的 少女心中,竟然激不起一点涟漪,她想到的,只是如何抚慰王夫人,并为王夫人开脱责任于是,她没有 多问一句金钏的死情,也没有表示一丝一毫的惋惜,而是急忙撇下袭人,跑去王夫人处“道安慰”《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写到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走一事,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得知后,“心甚叹惜”, 连哥哥薛蟠这样的恶少,也眼中流泪,着实伤心了一回,喝酒时也“长吁短叹,无精打采”而薛宝钗听说 这事“并不在意”,说什么“前生命定”,“只好由他罢了”别人的不幸,在这个冰冷的少女心中,竟然引 不起一点同情之火看到这个端庄贤淑的少女怀里揣着的竟是一颗冰冷的铁石心肠,真使人不寒而栗不过,我们仔细探究一下就会觉得,她的无情、冷漠都源自于她所接受的封建正统教育在她头脑中 封建礼法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在她看来,合“法”的就是合“理”的,而现实社会的一切礼法,都是天经 地义、理当如此的因而,象金钏儿那样背上“教坏宝玉”罪名的奴婢,因“羞愧”而死,是不值得同情 的尤三姐性情刚烈,敢于反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