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45窟人物造像性格特征及艺术特色探究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第45窟彩塑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其取得如此辉煌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一、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二、神形兼备的人物塑造,三、审美精神的充分体现,四、形体结构的高度概括,五、塑绘结合的艺术手法盛唐时期莫高窟第45窟的造像代表了唐代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它所传达出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我们仔细地探索与研究,为我们更好的学习与发展中国传统雕塑的精髓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莫高窟;45窟彩塑;人物造像;性格特征;艺术特色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study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inted statues in the 45th cell of Mogao Grottoes at Dunhuang Cave, this paper think that their access to such a brilliant artistic achievement is mainly due to: 1, the in-depth observation of real life; 2, the mold of both spirit and shape; 3, the sufficient embody of the spirit of aesthetic; 4, the highly summarized of form and structure; 5, the art technique which combines mold and paint.The statues in the 45th cell of Mogao Grottoes in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level of this period of Tang Dynasty. The information they transmit are in favor of our carefully explore and research. Provide us with good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o learn and develo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culpture.Keywords: Mogao Grottoes; Painted Statues in the 45th Cell; Figural Statue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rt Feature敦煌莫高窟开凿在砾岩悬崖上,因砾岩粗砺松脆不适合雕刻,因此聪明的古代艺术家们便采用泥塑制作、彩绘辅助的方式来进行。
莫高窟的塑像大都如此手法,45窟也不例外笔者曾应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之邀,对敦煌莫高窟第45窟塑像进行过为期月余的临摹复制,通过临摹原大尺寸的塑像,与这期间每日数十次近距离的测量观察比较研究,感受体会颇深,尤其对整个45窟人物雕像在性格方面的深入刻画、传神表达及艺术造诣方面更是钦佩致至下面我将逐一对45窟彩绘人物造像的造型风格、性格特征、艺术特色分析如下:45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现存塑像是莫高窟两千多身彩塑中最精彩作品之一此窟有塑像七尊,均安置于石窟西壁单层佛龛之内,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向外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呈放射状顺序排列组合中央佛像以正面像结跏跌坐于须弥座上,手施说法印左右两侧对称塑二弟子(迦叶、阿难)、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天王(哼、哈二将)在这严格的程式化的布局中,雕塑家们把每个不同身份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刻画的惟妙惟肖,使人觉得这些人物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员窟中的佛陀呈传统表现形式,但绝不同于其它窟中主佛那样过于强调肃穆森严,而是通过圆润的脸庞、丰腴的下颌、流畅的眉毛、修长的眼睛、略翘的嘴等这些微妙变化,来体现佛陀的庄严与慈祥在这里,古代艺术家们把佛陀那种人们可以诉说、可向之祈求、救人于苦难的“大慈大悲”的“神”的性格塑造的淋漓尽致,使佛陀在庄严外表下呈现出无限慈悲的胸怀。
两边的迦叶、阿难塑造的则是惟妙惟肖左侧老者迦叶,身高1.72m,他额头宽阔,眉弓隆起,眉头紧锁,眼神沉思,嘴唇紧闭,嘴角深陷,胡须浓密,加之那瘦骨嶙峋的胸膛所显露出的一排胸骨,俨然是一个饱经风霜、干练老成、睿智达练、通达世故、满腹经纶、思想深邃的高僧大法形象在这里,雕塑家以其精确的解剖知识和纯熟的塑造技巧,使其“形与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迦叶像的塑造在佛教造像中为数不少,但作者并未沿袭前人固有的模式,而是努力挖掘和揭示人物潜在的内心世界,在共性中求个性,把迦叶的身份与职责物化在塑造之中,完全突破了性格类同化、一般化的格局右边的阿难则与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阿难身高1.76m,身体略倾呈小“S”形,头部右歪且微微前倾,双手随意抱投于腹前,面目丰腴,似乎有些女性的成份他额头光圆,眉毛细弯,两眼甜润,鼻梁挺直,嘴唇弯抿,整个形象憨厚腼腆,好似一个稚气未脱但又聪慧颖悟的纯朴大孩儿、一个有血有肉的年青僧人在这尊塑像中作者充分利用形象的个性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活动,使塑像在具备阿难一般特点“侍者”“多闻第一”的同时,更把他那种羞涩的“漏未尽”和“在学”的世俗特征作了深刻的探索和充分的表达,把意象中的“神”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人”,出色地表现出来,使这一老一少、一静一动,产生了完美的对比。
两侧的菩萨则是含情脉脉,婀娜多姿,身躯斜作“S”形自然扭转,完全突破了过去呆板挺立的旧模式,头部斜而微低,细眉下的眼睛似闭非闭,抿紧的樱唇似笑非笑裸露的玉体健康丰满且富有弹性,充满了雕塑的张力,仿佛每一个毛孔都在呼吸,加之斜挂在胸前一条天衣及轻纱透体的锦裙衬托下,整个塑像显露出一种高贵而平静的气质塑像概括统一,似乎没有什么宗教的限制,畅快淋漓脱手而出,完全是情感与美的抒发,把菩萨在人们心目中“美”的化身、“善”的代表的特征作了近乎完美的诠释,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位典型的盛唐贵妇的形象风貌在这两尊菩萨的塑造中,作者不但对形象刻画认真,还对人体的解剖结构和动态节奏进行了仔细研究,塑像结构比例准确,头部、胸腔和骨盆的动态变化丰富自然,不仅人物姿态优美,衣纹也处理的相当绝妙,衣纹的起伏转折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使整个塑像产生一种美的韵律,充分显示出古代匠师构思之巧妙和造型技巧之高超站在最外边是两尊天王,天王是佛法的守护神,职责就是保护“天国”的安宁,震慑一切恶魔,所以在形象及动态上的处理上,根据职责的需要,整个动态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身躯魁伟气势威武,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两腿以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显示出叱咤风云、拔山盖世的英雄气概,而他们的形象也基本上是唐代边关将士的神化与美化。
面部表情处理上,但见他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颧骨高耸,下额饱满有力,整个形象夸张概括,北侧的天王张嘴做猛“吼”状,南侧的天王闭嘴呈“哼”状使两尊天王在平和中见刚毅,在共性中出个性在结构、比例准确的基础上,以大块形体同遒劲而流畅的线条相结合的手法作艺术的处理,整体概括的的加以表现这些是我们在临摹后才真正体会到的,在看似简单的表面充满了对结构、韵律、节奏的把握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所看到的45窟彩塑人物仿佛是盛唐时期各个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真实写照,并在这些人物身上赋予了深刻的、虔诚的宗教情感,它是艺术、宗教、生活完美的结合,虽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的风雨,今天,我们欣赏它时心灵依然为之颤动,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我国传统肖像雕塑的精品而这些塑像如何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确实是一个值得总结和思考的问题一、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古代雕塑家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入观察,对风俗人情有着深切体会,他们以其不同的生活阅历,把自身体会、自己的理解经过提炼,艺术化地融入到佛教造像艺术之中,从而达到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同时,也是把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情感及理想倾注于以宗教为表达方式的不同的人物情性之中,并通过宗教形式传达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从而使佛教艺术更加深入人心,为当时的人们所接纳。
二、神形兼备的人物塑造这组个性鲜明的人物群体塑像可以说是我们美术史论中所说的“神形兼备”的完美结合,在这里“神与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通过他们不同的职责、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气质与神情的塑造,使雕塑体现出“形与神”“气韵贯通”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在探索和研究对象的精神特征、人物的心灵和人物外在形态上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且每尊雕像“它们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不但不妨碍群像的整体性,而且加强了整体性中的丰富多样性”三,审美精神的充分体现审美精神的充分体现,在这里指中国雕塑的“写意”性的审美精神的充分体现,我们看到的、打动我们的并不是一件毛发毕现的造像,而是充满了浓郁情感的“写意”雕塑写意在中国雕塑中无疑于“写情”,“写”随意而不过分,适到好处,“情”是超越形神之上,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意向性的追求,在这组雕塑中,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变形,只有用“写情”来表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来充分体现中国雕塑艺术的特质把情感转化成了微妙与含蓄,这同建立在科学人文主义基础上、力求通过逼真的模仿将写实的造型再现于世,也就是“镜子般地再现自然”,用科学的、理性的方法对客观世界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西方写实雕塑一起,共同构成了中西雕塑不同的艺术审美精神。
四,形体结构的高度概括结构比例准确,形体充满张力,此点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在那个时代,我们没有专门的美术学院,是遵循着师徒传承的原始手艺人传统,根据长期对生活和人物的深入观察、研究总结出来的塑诀,如塑造武将“吞音抛奶挺胸喝”“文不显肩,武不露项”以及反映解剖比例的“立七座五盘三半,一只巴掌半个脸”等较为概念化的口诀,一代代延续中国雕塑的发展进程,却塑造出了如此概括、丰富,充满形体塑造语言的雕塑作品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观察和认真总结思考的探索精神另外,对于解剖的运用上,也不是毫无选择地搬用解剖,而是高度概括所要表现的对象的内在情感及神态面貌的需要,即作品传神造意的需要,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是形象化、感情化的艺术意向解剖它是灵活的、自由的,且极富艺术创造力的五、 塑绘结合的艺术手法在中国的古代,雕塑多为塑绘结合的艺术 莫高窟的塑像也多为彩塑,即三分塑七分绘,在塑造好基本形体之后,人物的神态、肌肤感、衣饰的质感、华丽感,全靠后期的彩绘来解决,并且将彩塑人物置身与富丽堂皇的壁画之前,雕塑宏伟、壁画璀璨,它们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并融为一体,共同营造出一个恢弘的佛国世界,此种彩塑与壁画结合独特手法在其它地区石窟中是不多见的。
综上所述,盛唐时期莫高窟第45窟的造像代表了盛唐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它所传达出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我们仔细的探索与研究,不单是雕塑的语言形式、造型、技巧、艺术手法,审美思想,还包括彩塑的服饰、面料质感、颜色图案、当时的社会环境尤其雕塑家对生活的情感等等,为我们今天对传统雕塑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也为我们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的雕塑提供许多很好的借鉴与启发,这也是我们所应面对和所要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 陈少丰.中国雕塑史.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3722 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篇 7敦煌彩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第一版(魏小杰 郑州大学美术系副教授)。